摘 要: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案外人異議之訴制度為遭受不當執行的案外人提供了救濟。現行立法的規定混淆了不當執行與違法執行,忽視了案外人異議之訴提起的基礎與目的。理順執行救濟理論,純化案外人異議之訴制度的邏輯方能完善該制度。
關鍵詞:案外人異議之訴;執行異議;不當執行;判決效力
案外人異議之訴,是指案外人基于對執行標的有足以排除強制執行的實體權利,向執行法院提起的不許對該標的實施強制執行的訴訟。該制度為遭受不當執行的案外人提供了救濟方式,我國民事訴訟法采納了這一制度,但其規范過于簡陋,理論界提出諸多質疑。下文將通過借鑒域外立法經驗,以執行規律為基礎,提出解決案外人異議之訴制度不足之處的立法建議。
一、我國案外人異議之訴制度的確立
強制執行程序以國家強制力強制債務人履行債務而實現債權人權利,強制執行程序只能強制執行債務人的責任財產。因考慮執行效率與公正,執行程序中實行審執分離,執行機構對債務人責任財產的識別遵循外觀主義和形式化規則,即當執行對象是不動產時, 根據不動產登記來判斷權利歸屬,當執行對象為動產時,根據該動產的占有來判斷權利歸屬。當執行對象權利歸屬的外觀表現與實體情況不一致時,執行機構依據外觀表現實施的執行行為就會不當損害事實權利人的權益。簡單而言,就是將案外人的財產認為是債務人的財產進行了強制執行,顯然損害了案外人的利益。案外人異議之訴由此而生,為保護案外人的財產權,保障民事執行行為的實體正當性,案外人可就其對被執行財產的實體權益關系,提起訴訟,請求排除對特定財產的不當執行。案外人異議之訴的爭議在于被執行的標的物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否屬于被執行人的責任財產,案外人是否對其享有排除強制執行的權利。這一爭議的對象屬于實體權利義務關系,屬于實體上的執行救濟方式,僅能由法院審判機構進行裁判,執行機構無權對此作出裁定。
我國2007年《民事訴訟法》修改之前沒有規定案外人異議之訴,2007年《民事訴訟法》中初次規定了案外人異議之訴,該法第204條規定: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執行解釋》),在《民事訴訟法》條文的限度內細化了案外人的程序細節。2012年、2017年《民訴法》兩次修訂,未對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條款進行修訂,之后的《民訴法解釋》也未對案外人異議之訴進行進一步的解釋。
二、我國案外人異議之訴規范的問題
理論與實務界認為我國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規范存在很大的修改空間。
首先,將案外人異議作為案外人異議之訴的前置程序,造成司法成本的浪費、案外人救濟的低效以及程序性執行救濟與實體性執行救濟的混亂。一般認為立法設立案外人異議這一前置程序是為了減少訴累,提高執行效率,在執行程序中而不是另外的訴訟程序中直接解決案外人對執行標的物的爭議顯然更加有效率。但是強制執行的職能和糾紛的爭議性決定了這一設想基本成為空想。在案外人執行異議程序中,由執行機構審查案外人是否具有阻卻或妨礙執行力的實體權利并不符合執行機構僅審查執行程序合法性的職權分工,有干涉法院審判的嫌疑。在執行機構作出裁定之后,各方主體都可能不服裁定,進而尋求救濟,最終仍是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訴累并未減少,反而增加了一項執行異議,效率自然降低。執行異議的前置還造成后續異議之訴的混亂。如法院對異議作出裁定,認為理由成立,裁定執行中止,債權人對此裁定不服的,與原判決無關,應提起訴訟,此時該訴為何?稱之為案外人異議之訴顯然不合理,若稱之為債權人異議之訴,實屬誤導。
其次,執行異議裁定的效力存疑。按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若人民法院經過審查認為執行異議的理由成立的,裁定執行中止。疑問之處在于既然裁定理由成立,不就是認定案外人具有合理的權利阻卻執行,不應是撤銷對爭議標的物的執行嗎?為何是中止?認為執行機構無權作出撤銷,還需等待法院審判機構的判決嗎?如果債權人放棄就該執行標的物的執行,不再提起執行異議之訴或審判監督程序,對該執行標的物的執行程序就將一直處于中止的狀態?需知此中止非彼終止。
再次,規定審判監督程序可成為執行異議后的救濟途徑,混淆了執行救濟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的性質。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以案外人對執行標的物有阻卻或妨礙強制執行的權利為基礎,并不否認執行根據的效力問題。案外人認為執行根據錯誤,應通過審判監督程序或第三人撤銷之訴撤銷執行根據,而不是尋求執行救濟程序。以審判監督程序救濟執行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物的權益實屬混淆了執行異議之訴與審判監督程序的功能。在具體操作上也存在問題,案外人啟動審判監督程序,適用一審程序還是二審程序?按《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如原審為一審程序的,審判監督程序適用一審程序,原審是二審的,適用二審程序,上級法院提審的適用二審程序。在適用二審程序時,案外人沒有經過一審程序,其審級利益受到損害。
最后,《民事訴訟法》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的規范缺乏訴的程序性規定,完全不符合其為程序法的本質,造成了司法的困惑。2007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初次規定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可以僅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仍僅規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似有不妥。案外人異議之訴由執行法院管轄還是依據一般訴訟的管轄規范確定;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有無時間限制;訴的標的為何,是裁定確認案外人對特定標的物享有權利還是裁定案外人對特定標的物享有排斥執行的權益,等等。這些問題在《民事訴訟法》中都沒有規定,導致學界對案外人異議之訴的法律性質也未能達成共識。
三、德、日有關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規范考察
德國和日本兩國為防止強制執行損害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均規定了案外人異議之訴制度,又稱之為第三人異議之訴。
德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四種案外人異議之訴。其一,第三人阻止讓與的異議之訴。《德國民事訴訟法》第771條規定,第三人主張在強制執行的標的物上有阻止讓與的權利時,可以向實施強制執行的地區法院提起異議之訴。其二,第三人禁止讓與的異議之訴。《德國民事訴訟法》第772 條規定,有《德國民法典》所規定的禁止讓與的情形時,該項標的物不得根據債權或因禁止而無效的權利,通過強制執行的方式讓與或交付。根據禁止讓與的規定,第三人可以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其三,后順位繼承人的異議之訴。《德國民事訴訟法》第773條規定,根據《德國民法典》的規定,在后順位繼承開始時,讓與或交付屬于先順位繼承財產的標的物,對后順位繼承人無效時,不得通過強制執行讓與或交付此項標的物。后順位繼承人可以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其四,配偶的異議之訴。《德國民事訴訟法》第774條規定, 對共同財產執行時,如對于配偶 一方所為的關于共同財產的判決對配偶的另一方無效時,配偶另一方可以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上述案外人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的,無需異議前置,可以直接提起異議之訴。
日本的強制執行法延續了德國的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規定。《日本民事執行法》第38條規定,對強制執行的標的物擁有所有權及其他妨礙標的物的轉讓或者移交的權利的第三人,為了請求對債權人的該強制執行的不許可,可以提起請求不準許強制執行的第三人異議之訴。該訴的管轄專屬于執行裁判所,第三人無須經過異議前置程序,可直接提起異議之訴。案件的審理主要以第三人是否對執行標的物存在合理的權利足以阻卻執行。經過審理,第三人的請求于法有據時,裁判所應做出不予執行涉案標的物的判決。
比較兩國案外人異議之訴的規定存在一些共同之處,首先,肯定異議之訴的事由并非執行機關的違法行為,而是案外人享有阻卻標的物轉讓或移交的實體性權利;其次,案外人異議之訴的提起無需經過異議前置程序;最后,案外人異議之訴的判決為是否準予執行。上述制度共性更加契合案外人異議之訴制度產生的基礎和執行的基本理論和邏輯,值得我國借鑒。
四、完善我國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制度的建議
完善我國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的規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從理論上認識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的功能,據此確定案外人異議之訴的性質。案外人異議之訴在于保護案外人免于遭受不當執行的不利益,保護的是案外人的實體權益。案外人異議之訴是對不當執行行為的救濟,而非對違法執行行為的救濟。這兩方面都說明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是以訴訟為途徑的救濟程序,即應當由法院經過審判程序作出裁判。
第二,貫徹案外人異議之訴的性質,取消案外人執行異議的前置程序。執行異議是對違法執行行為給予的程序性救濟方式,不是對不當執行行為給予的實體性救濟方式。案外人異議之訴屬于對不當執行行為給予的實體性救濟方式,不應將執行異議與執行異議之訴混為一談。執行異議不宜再作為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的前置程序,應予取消。
第三,區別審判監督程序與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程序。二個程序的功能不同,立法應將其明確區分,案外人異議之訴是基于案外人享有的阻卻強制執行的實體性權利,審判監督程序則是原審判決存在錯誤。審判監督程序在原審判決作出后即可提起,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僅能在遭受不當執行時方能提起。對案外人利益的救濟應適用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程序而非審判監督程序。
第四,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的效力應確定。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裁判的對象是案外人是否具有可以對抗執行根據的權益,裁判的主文中應當明確回答此點。若法院裁判案外人的權益可以對抗執行根據,則對案外人財產的執行措施應當撤銷,若法院裁判案外人的權益不可以對抗執行根據,則對案外人財產的執行措施不應當撤銷。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審理法院可以根據案外人的申請作出是否中斷執行措施的裁定。
第五,加強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的程序規范。新的立法應增加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的訴訟要件、訴訟標的、裁判形式等方面的要件,以使司法實踐在審理這類案件時有法可依。
我國案外人異議之訴制度混淆了違法執行與不當執行間的區別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的救濟方式,該制度的完善應遵循強制執行的救濟理論,理順制度的邏輯關系。
參考文獻
[1] 徐慧.論訴訟中案外人的救濟途徑[J].法制博覽,2020(14):155-156.
[2]劉穎.論債權請求權人可否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04):91-100.
[3]李嘉豪.論案外人異議之訴與確權訴訟競合的解決[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03):148-150.
基金項目:司法權力在河北省鄉村的運行現狀與研究(HB14FX01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宇暉(1977.12- ),女,湖南冷水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