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索人才培養新思路和策略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務的需求,也是推動學校培養現代化人才的時代訴求。全人、全科、全程三個角度考量學校人才培養現狀,針對“特色”教育投資淡漠全人育場多彩性、“等級”課程設置破壞全科育場完整性、“獨秀”課堂教學阻礙全程育場交互性的現狀,據于教學目標重“結果”輕“生成”、教學空間重“操控”輕“共創”、教學過程重“授漁”輕“捕漁”的原因剖析,提出修正家庭教育投資誤解、構建體驗式課程教學模式、建立積極的學業自我概念的新思路。
關鍵詞:全人教育;全科教育;全程教育
“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是教育場域人才培養工作的方向和目標[1]。創新教書育人工作必須堅守“全人、全科、全程”教育原則。破解當下育場人才培養工作的突出問題,探索學校人才培養創新思路和策略,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務的責任使然,也是推動學校人才培養工作與時俱進的發展訴求。
一、“三全”視閾考量育才的主要問題
(一)“特色”教育投資淡漠全人育場多彩性
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是教育的根本。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是每個人一生中的知識支柱,“在任何一種有組織的教育中,這四種‘知識支柱中的每一種應得到同等重視,使教育成為受教育者個人和社會成員在認識和實踐方面的一種全面的、終生持續不斷的經歷[2]。”再者,社會對人才標準越來越高,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短缺,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家長們必將不能滿足一項或多項的“合格+特色”教育模式。當下,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三線城市,無論是富裕家庭,還是貧困家庭,在非正規教育和培訓上普遍呈現出:教育投資費用持續增加,教育投資范圍不斷擴大,教育投資對象低齡化。為什么家長會不惜血本進行多項教育投資呢?“特長多,就意味著升學中加分機會多,優先選擇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多,在未來生活中得以優勢發展的機會多”,成為當下智商(IQ)、情商(EQ)、逆商(AQ)、道商(MQ)、心商(MQ)等“+Q”投資風靡的合理性理由。盡管為了培養“技壓群雄”的孩子這個目的是正當性的,但這并不意味著貪多求全的手段和方法具有正當性,家長一廂情愿和強迫威逼的教育投資,往往是“特色”趨同而褪“色”的根源。
(二)“等級”課程設置破壞全科育場完整性
全科人才是21世紀合格人才的定位,全科型人才培養成就于全科教育。偏科式等級化不利于學生智力發育,也有礙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重主科成績,輕副科成績成為學校、家長和學生“升本論”指導下應試教育的共識。學校為片面追求升學率、應付各種各類的統考,有意識將課程“三六九等”,特別是在考試或期末復習的特殊時期,被稱為“小學科”或“副科”的課程被迫退讓課時或停課。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背景下,主科備受追捧、副科冷落寂寞的現狀不在少數。人的發展是多樣化的,教育不可統一而教。學科沒有等級更無主次,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各種學科的存在價值同等。偏科等級化不利于學生智力發育,也有礙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獨秀”課堂教學阻礙全程育場交互性
全程教育是以學習為中心、以師生積極主動交互為基礎的教育理念與模式。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呈現課程的過程,是學生角色建構和知識建構的過程[3]。當下課堂教學中,師生交互“失衡”的“表演秀”“獨角戲”“滿堂灌”現象卻普遍存在。有些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唾沫橫飛、表情豐富,手舞足蹈,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卻以靜制動、沉默是金、無動于衷,聽得迷茫,看的糊涂,沒有絲毫互動。鮮見的師生交流和互動也是按部就班、為互動而互動,機械而形式,簡單、隨性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并不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關注焦點,更不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整個過程話語霸權。無論是時間分配、空間關系,還是教育資源分享,師與生兩個主體、教與學兩種行為,都呈現出師生交互的不和諧。在這種教育環境中,學生消極的聽,冷漠的觀,被動的寫和記,久而久之,學生將因為失去自主思考的意識和能力而使其生命的活力走向消失。
二、“三全”視閾解析育才主要問題的原因
(一)教學目標重“結果”輕“生成”
當下養成式教育的人才標準關注的是發展的速度和結果,講究不斷創新中物質利益的最大獲得。養成式教育模式受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條件、調控方式的直接影響,過度地適應外在要求,而忽視學校教育的超前性以及社會適應者本身經驗生成的需要,教學出現“偏科”現象就在所難免。相對養成式教育,生成式教育的生成性機制是強調過程中各要素和各個環節相生相濟而構成培養體系存在和發展的內因。生成式教育有利于培養體系的良性運作,更有利于各個部分優勢的最大化開發。時代發展面前,學校授予知識的有用性永遠是短暫的,給每個人帶來的人力資本的資產收益也是不確定的。一個人的未完成性和超越性決定學生即是當下封閉的“飽和”,又是面對未來開放的“不飽和”,呈現的是不斷地成熟和完滿的過程。如果讓人按照某些預定的組織規劃、需要和見解去訓練,實際上是否定了人類知識更替和創新的飛速性現實,否定了教育培養未完成人的目的性現實。
(二)教學空間重“操控”輕“共創”
人才培養活動中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是教育最大的“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4]他和學生都是教育場域中的學習者,知識創新是教學雙主體共同勞動的結果。社會客觀環境以及人的能動性,都決定了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距離”的操控者。教育者如果用“精神距離”維持“知識距離”的那份虛構的自尊是脫離現代知識學習現實的。課堂的傳道、授業和解惑是師生在精神、人格和智慧上的“大合唱”。每一樣都不可能是單方面完成,學生如果是“容器”,他終有一天會滿載。學生如果是沒有反思和沒有交流的接收器,教學活動就不在有活力和生命力,人類文化的再生產進程就不可能實現,人類教育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三)教學過程重“授漁”輕“捕漁”
在校期間所授知識因國家教育目的、知識自身更新周期以及學習者記憶衰退等因素所致,學會的狀態不斷被打破和否定,人類永遠在探索未知知識的路上。21世紀,會學的人是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教師以知識為工具,授人以用之不竭的“漁”,教會求學者思考如何利用自身的能力去創造更多的財富以及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學校教育是有限的,知識的學習是無限的,如何探究知識、如何加工知識以及創造和建構知識,都源自于“學”的素質和能力,授“魚”轉向授“漁”可謂開啟回歸智育本義的征途,教育主體“授本位”轉向學習主體“捕本位”[5]“學本位”標志教育之“道”的回歸。
三、“三全”視閾創新育才思路
(一)修正家庭教育投資的誤解
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必須修正家庭教育投資的誤解。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加里·S.貝克爾(Gary·S·Becker)用經濟人假設邏輯解析全部人類經濟行為,認為“對絕大多數父母來說,子女既是一種耐用消費品又是一種生產品”[6],效用最大化是家庭行為的基本準則。什么人力資本更有價值、更值錢?哪種教育選擇和教育投資回報最大?行為前進行成本收益的計算是人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常態。人們受教育、學知識和技能,實際上就是在對人本身進行投資,這種投資所形成的人力資本是能給所有者帶來收益的。但是,父母為了給子女創造美好的未來而不惜一切代價進行非理性的盲目投資反而得不償失,造成無效投資或投資浪費,“特色”投資的“餡餅”變成了孩子發展加負的“陷阱”。“特色”教育投資來增彩全人發展,就必須提升家庭人力資本有效投資,修正家庭教育投資誤解:高(多)投入不等于高(多)回報。教育作用的滯后性使得家庭人力資本投資收益也表現出滯后性。父母對子女教育投資數量的多少是不能推知子女今后的經濟與社會地位的穩定性。特別是將教育與就業的相關性簡單等同于物化的各種證書,錯誤認識教育的篩選功能,盲目性決策投資,必將步入“高投入、低產出”無效投資常態。
(二)構建體驗式課程教學模式
培養全面發展人才,教師必須構建體驗式課程教學模式。學生對于課堂上教師單方面的知識灌輸不買賬、不認同、不重視,要想改變偏科、課堂積極性不高的學習狀態,拉近學生與教師的知識距離就必須從“展示”教學轉型“體驗”教學,提升學生課程知識學習的體驗度。體驗式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結合教學內容模擬出一種特定的情境或讓學生真實地體驗某些情境,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從而達到知識的內化。”[7]以問題或問題清單為導向,將“是什么”的陳述性知識轉變為“怎么辦”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這種“以生為本”的教學設計,實現了學生對所學課程應有的價值期待。
(三)建立積極的學業自我概念
培養全面發展人才,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有效性,必須幫助學生完善學業自我概念,特別是建立積極的學業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我們對于自己是誰”“我們像什么樣的人”的主觀認知。學業是學生個人活動的重要領域,學業自我概念是個體自我概念的主要組成部分。教育心理學、心理學相關研究顯示:自我概念與IQ、與學業成績呈正相關,學業自我概念是影響學生學業的動機性特征[8]。學業自我概念是學生在各門學科中、在成就情境中、在學校情境中對自身學業的自我知覺和自我評價。學生因為學習新知識、新觀念困難或失敗帶來的痛苦體驗而呈現消極的“學業自我”概念,以至于對學習失去信心,形成情緒衰竭、回避學習等不健康的學習心理狀態。教育場域中的師與生、教與學是共識、共商、共進的命運共同體,學生不健康的學習心理癥狀不及時進行干預,很可能誘使教師產生教學倦怠等連鎖反應,進而導致教風、學風、班風、校風等滑坡的惡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張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 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北京:人民日報,2018..
[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17.
[3] 李政濤.表演:解讀教育活動的新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273.
[4] 董洪亮.全力推動新時代教育工作邁上新臺階[N].人民日報,2018-09-12(002).
[5] 高東鋒.信息化時代高校實驗教學改革的要求、思路與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8(04):93.
[6] [美]加里·S.貝克爾著,王業宇, 陳琪,譯.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上海:三聯書店,1993:211.
[7] 李紀賓.高職就業指導課程體驗式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9(05):110.
[8] 朱祖林.在線學習心理測評研究[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2015:37.
作者簡介:黃霖(1986- ),男,苗族,貴州銅仁人,研究生在讀,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