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艷萍

摘 要:當前學生無節制使用智能手機成為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面臨的一大管理難題,文章作者從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實際效果、技術手段、媒體發展和行為成癮四個方面提出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已經不可能,手機管理要改變以往“管控手機”的單一思維,轉向基于服務教育教學目的“利用手機”,將手機作為輔助教育教學的一種工具,以期文章的思考和研究能有益于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智能手機;輔助教育教學;手機管理
手機被稱為繼紙媒、廣播、電視、網絡之后的“第五媒體”,手機和互聯網的結合使智能手機成為集社交溝通、資訊查詢、購物消費、網絡金融、學習娛樂于一體的多功能工具,已經成為人類離不了身的必需品。但是,手機被學生帶進課堂不僅影響學生的專注力和對問題的深度思考,也會影響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學生使用手機成為目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面臨的一大管理難題。2019年3月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建議禁止智能手機進校園引發熱議與思考。
學生是否能攜帶手機進校園;不征求學生和監護人意見,學校是否能單方面制定管理手機的校規校紀;學生違反校規校紀使用手機,學校是否能沒收學生的手機并給予違紀處分等關于如何管理學生在校使用手機問題,文章從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不可能性和以輔助教育教學為導向的手機管理策略兩點提出以下思考與研究。
一、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不可能性分析
(一)從目前禁止使用手機方法的實際效果看
學生使用手機與各級各類學校對其管理注定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拔河。從目前可見資料,各級各類學校有兩種主要的管理學生在校使用手機方式:一是制定嚴禁學生攜帶手機進校園禁令,并將攜帶手機進校園認定為違反校規校紀的違紀行為,學校有權給予警告以上處分,屢教不改者可以開除學籍。以紀律處分管控手機,除了耗費管理成本,還存在諸多風險:因為手機弒殺教師;因為手機學生惡意詆毀、差評、威脅甚至暗中報復老師;家長不配合、無理取鬧引發對學校口誅筆伐事件等屢見不鮮。禁止學生使用手機,以絕食、跳樓自殺為代價爭奪使用手機權利而輕生的悲劇近年也時有發生。二是對手機有條件的限制性使用,上課時上交手機,非教學時間、不干擾他人的情況下不禁止使用。在學校的嚴格管控下,學生不再把手機帶進校園或者不在教學時間使用手機,但是學校之外的家庭、宿舍和其它任何一個不被監管的地方和時間成了“重災區”。2018年10月《直播海南》欄目曾披露小學一到六年級學生中午擠在食雜店后面的隱蔽房間里租手機打游戲。青少年學生好奇心強,玩手機存在越是禁止,越會強化其玩耍欲望的禁果效應。在上課和監管時間里摸不著手機,其它時間瘋狂惡補成了學生們的應對之計,熬夜玩手機、躲在被窩里玩手機成了部分學生課余生活的全部,因此課堂上昏昏欲睡、干脆趴下來睡覺的學生增多了。由以上分析可見,單純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會誘發次生極端問題。
(二)從禁止使用手機的各種技術手段看
隨著數字健康(digital well being)潮流的興起,國內當紅App陸續上線防沉迷系統,比如極簡手機 Light Phone 和 No Phone可以幫助家長或者老師給學生的手機定制使用時間。但是“你有張良計,我有過長梯,”許多學生說,哪怕每種游戲被限定只能玩一節課,每天換5種游戲,一樣能玩3個多小時;更有學生說,拿父母的身份證號注冊,玩多久都不會有影響。在校園內安裝信號屏蔽儀(軟件或者儀器),但是游戲和電影可以提前下載,斷網絲毫不影響手機的使用。防沉迷和屏蔽等技術手段除了要交費,還可能殃及池魚:限制時間或者安裝屏蔽儀可能會因為手機聯系不暢、耽誤學生與父母和老師遇到緊急事件的及時聯系,這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不安全因素。由以上分析可見,借助技術手段并不能起到禁止或者限制手機使用的作用,最有效的還是學生自己的自控力。
(三)從媒體發展看
AI新傳媒時代,信息已經成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消費品之一,手機是鏈接現代人與信息的新方式,沒有手機的世界寸步難行。學校不是“真空地帶”,學生也不可能與世隔絕地生活,以學生的日常而言,每天都要用手機接受學校或者老師的各種通知、參與各種問卷調查、評選以及完成電子家庭作業等,甚至吃飯也必須用手機支付。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我們不應該視智能手機新媒體為洪水猛獸,一味地禁止學生使用,手機與當代社會的聯結使得禁止學生使用手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四)因為使用而沉迷手機是一種行為成癮
因為手機游戲有精心布局令人上癮的功能,學生黨面對游戲幾乎毫無抵抗力。一位從事游戲策劃的業內人士爆料:為了讓玩家沉迷,我們在手機讓你沉迷這件事上做了大量的努力。抖音、王者榮耀、微信、QQ、今日頭條……誰是這個時代的電子海洛因?比如,抖音是通過大量的交互細節來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從而產生行為上癮,行為上癮和物質上癮(藥物及毒品上癮等)的生理機制是相似的。正如,Facebook Sean Parker 所說的:每當有人給你的照片點贊或評論的時候,你便會獲得一次多巴胺所帶來的滿足感。在《不可抗拒:上癮的技術和讓我們保持著迷的公司的崛起》一書中,心理學家 Adam Alter 認為上癮是一種“強制回歸”的體驗,它讓你短期內感到愉悅,但是會破壞你長期的幸福感,而你又會情不自禁去做。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因為使用而沉迷手機是一種有強大吸引力的生理體驗,因為沉迷手機而禁止使用手機是在與人的生理本能對抗。
通過以上四點分析,禁止或限制學生使用手機已經不可能,作為教師需要百變自己去適應這種新常態。現今,討論學生使用手機不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如何改變以往“管控手機”的單一思維,轉向基于服務教育教學目的“利用手機”,將手機作為輔助教育教學的一種工具。
二、以輔助教育教學為導向的手機管理策略
(一)疏堵結合,管控得法
對于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問題,應該疏堵結合:“堵”在源頭,“疏”在方法上。目前禁止學生使用已經不可能,但是也不能因此放縱學生無節制地使用手機,造成學生沉迷手機、荒廢學業。對于學生手機的使用要制定嚴格而有效的規章制度從源頭上堵住學生毫無節制地使用手機的壞習慣,以我校的管理實踐而言,我校實行學校、系部和班級三級管理模式。學校制定全校通用的校規校紀、系部參照校規校紀制定各系部具體管控要求、各班在系部具體要求的基礎上再制定班規,學生違反規定先有班主任按一般違紀問題處理、班主任處理不了轉交系部按比較嚴重問題處理,系部處理不妥升級為由學校處理的嚴重問題處理,在三級的協調管控下我校手機得到基本解決,除非任課教師需要,我校學生幾乎都形成了上課不玩手機的共識,學生能夠在時間、地點、用途等方面形成有選擇地“自我禁用”習慣,達到了學校倡導的學生自主管理狀態。在學生能夠按要求使用手機之后,我們還應該及時了解學生使用手機的具體情況,及時掌握智能手機新媒體的最新應用工具,貼近學生,及時正確疏導和規范學生健康、科學地使用手機。
(二)積極挖掘手機學習資源,變被動的“手機管理”為主動的“手機利用”
要在課堂上杜絕學生使用手機,就要發揮“互聯網+”優勢,積極挖掘手機學習資源,充分利用智能手機資料搜索和各種APP功能等利好一面強化課堂教學能力,將手機使用融入課堂教學不失為一種“變害為利”的順勢之舉。當前比較好的學習資源有雨課堂、優慕課、藍墨云班課、超星學習通等,教師們可以推薦給學生,以此促進教與學的雙向提升。學生在課余時間、自習課使用手機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手機瀏覽學習優質課、精品課、名校公開課等學習資源,養成把手機變成學習機的好習慣。
(三)倡導移動學習新模式,注重提升學生對電子產品的駕馭能力
相關調查表明,人的一生有80%以上的知識來自于非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一般都是利用課外的碎片化時間進行,移動學習是較為高效的非正式學習方式。智能手機為移動學習的開展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臺。一方面,我們應積極宣傳普及移動學習理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另一方面,努力將專業課程、素質拓展課程、人文講座、創新創業課程等整理剪輯成適宜于智能手機的校園移動學習平臺方式,營造良好的移動學習環境。AI時代,我們應注重提升學生對電子產品的駕馭能力,保證學生充分享受信息化發展為教育帶來的紅利。引導學生下載一些實用的、生活必須的APP,比如買火車票、查看地圖、手機安全等方面的APP,并教會他們合理正確使用。
(四)提升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提高手機的使用價值
學生逃避學習而沉迷手機主要是缺乏學習獨立性和自主性,沒有學習目標造成的,這就要求學生要加強自我管理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習目標意識和職業規劃意識的自我教育,把對手機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
三、結語
如何對待一部手機是如何對待每個學生的具體回答,它能夠以小見大地映射出一個學校的管理理念。里根總統被刺客槍擊后,對禁槍呼聲仍然發表聲明說“不是槍在殺人,是人在殺人”,手機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是學習機,用不好是游戲機,對手機使用問題的解決彰顯一個學校的育人智慧。
參考文獻
[1] 姚計海.國外中小學手機管理制度的分析及思考[J].人民教育,2013(09):39-42.
[2] 石芳娟.智能手機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淺議[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25(06):102-105.
[3] 喻永慶,孟立軍.30年來內地西藏班(校)辦學的發展歷程、特點及其展望[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179-188.
[4] 張祺午.職業教育援藏工作的歷程與成效[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