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已走過了12個年頭,眾多學者或論證技能大賽的功能和作用,或詮釋技能大賽的影響和意義。本研究從倒逼機制這個視角,探討技能大賽對推動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的機制,從倒逼機制頂層設計性、主動性、曲折漸進性等對技能大賽“以賽促教”現象進行了分析,闡明技能大賽事實形成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一種倒逼機制。并從形神辯證關系角度,論證了技能大賽作為“形”,“以賽促教”作為“神”,形要寫神,形要傳神的重要性。
關鍵詞:技能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倒逼機制;職業教育改革
十二年過去,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歷經風雨,也滿載輝煌。國賽場上來自全國各地上萬名職業院校學子同場“論劍”,場下企業高薪搶奪技能人才,校企牽手共謀職業教育改革大計。技能大賽帶給職業教育久違的、別開生面的活躍景象,幾次“史上最難就業季”,職業院校學生卻上演了“華麗的逆襲”。技能大賽作為職業院校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上升為制度設計高度,已逐漸為社會所認可。
然而,長期以來這樣的聲勢浩大的技能大賽卻飽受爭議。有些學者認為職業教育應是面向全體的普適教育,不應具有像高考那樣的甄別和競爭性。也有學者認為,在少數的幾個“精英”身上、幾個項目上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不劃算,理由是職業教育本身實訓消耗就大,經費緊張,“精英式”培養,搶占絕大多數人的教育資源,有違教育公平。
以上有些是對大賽的誤解,但卻很值得去思考;有些是大賽目前本身確實存在的、甚至是嚴重的、亟待改正的問題。探討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對職業教育深層次上的關聯,以及技能大賽對職業教育發展為何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和影響是十分必要的。
一、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職業教育改革的倒逼機制
倒逼,指的是一種被動行為,迫于外力不得不做。所謂倒逼機制,一般意義上是指各類組織在外部壓力作用下不得不采取積極措施以緩解壓力的運作過程。[1]當倒逼產生的壓力和推力持續造成形勢緊迫、外部環境不穩定,甚至危機,也會促使組織體想方設法克服環境的不穩定性,從而形成組織內部自主強化推進的“倒逼機制”。促進職業教育改革意義上的倒逼機制應更具新的內涵,那就是以改革目標實現為約束,引導改革方向,規范改革措施,不斷深化改革。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對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是一種重要的倒逼機制,它引導、激勵著職業學校、企業投身到教育改革中去,并約束規范著學校、企業沿著既定目標前進。靳潤成學者認為“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核心價值在于建立一種促進發展的倒逼機制,推動職業教育循著大賽的導向發展”[2]。
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作為倒逼機制具有明確的職業教育改革頂層設計性。2008年,教育部長周濟在首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開幕式上指出,“定期舉辦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的局面,是我國教育工作的一項重大制度設計與創新,成為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推進器”[3]。
技能大賽作為倒逼機制具有明顯的主動性。多年來,技能大賽的持續開展,從局部到整體,從微觀到宏觀,形成了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一種強大動力。微觀上,競技能夠極大地激發參賽者的潛能是不言而喻的。職業學校學生沒有參加高考,有些同學曾經在學業上受挫,機會曾經在疏忽中流失,教育需要再給他們機會來證明自己。如果沒有高考甄別和競爭性,也難見莘莘學子忘我學習奮勇向前。職業教育是一種面向全體的普適教育,但也要培養出大國的工匠,出類拔萃的技術能手。
全局上,技能大賽以制度形式督導技能大賽融入到學校教學過程中去,建立教育與行業、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導向機制,助力產教融合新體制的出現。教育專家與企業工程師合作,基于科技前沿、生產經營過程、經濟發展設置的競賽項目,還要進行一系列輔導,參與學校各個層次的選拔,與學校座談商討課程改革問題。取得國賽參賽資格要經過市(區)賽,篩選后還要進行省(直轄市)賽,最后前三名,以某某省(直轄市)代表隊的身份進入國賽,賽場認的是某某省(直轄市)的隊員。此時,每個隊員不僅僅是為自己去打這個比賽,每個隊也不僅僅是為自己學校去贏得這個比賽。賽場上競賽的是選手的技能水平,賽場下評估的是學校的辦學質量。技能大賽“像一個‘方向標,引領著職業教育課程的改革,他又像一個杠桿,‘撬動著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使它加快發展”[4]。
倒逼機制在發揮作用時還有二個方面表現,一是曲折性,是指倒逼機制的改革措施不完善,存在缺憾與不足,規范目標不能順利達成。二是漸進性,是指倒逼機制發揮作用、調控改革目標的實現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認識到技能大賽作為倒逼機制存在曲折性,就能理解技能大賽不是完美無缺的,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也就理解文章開篇提到的那些對技能大賽的爭議或誤解。認識到這種倒逼機制的漸進性,則讓堅定信心,認清技能大賽對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輻射帶動作用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量力而行,適時推進,促使職業教育改革穩步深入。
技能大賽倒逼機制還經常以自我加壓的形式出現,組織體內部自我倒逼,變壓力為動力。技能大賽中學校獲勝就想要繼續保持,學校失利就想要扳回一局,就在這種“比學趕幫超”中,職業院校不懈地進行深層次上教學改革探索,不斷地自我加壓以適應技能大賽要求。如職業學校內部,以各類技能大賽內容為標準將職業技能培養目標具體化,可操作化,落實“理實一體化”“做學教一體化”等培養模式。
調研人員從2016年至今,作為指導教師親率學生參加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四屆賽事,下面是一個備賽訓練帶給學校變化的實例。同體育等競賽一樣,首要是把最優秀的隊員選上來,通過對各年級全體學生進行與賽項相關的多種測試,有初選、復選,層層選拔。擇優入隊后,每名隊員都被告知,你若不努力,將被替換;盡管最后只能有一個隊參賽,還組織兩個隊,定期進行對抗比賽,優勝劣汰。為了一次國賽,要經過一年的持續訓練。在這過程中,雖然隊上可能只十幾個人,但校內絕大多數同學都參與其中,都接受過選拔;都曾為自己班上隊員吶喊助威;都曾與正式隊員交流請教技藝,私下叫勁,模仿訓練;也都有機會憑借努力替換現役隊員進入訓練隊。也許主觀上只考慮選出最好的選手,訓練中時刻保持競爭態勢;但客觀上,技能大賽集訓過程帶動了許多同學的參與,技能訓練變得生動活潑。歸根結底,是技能大賽倒逼職業教育,發揮著“以賽促學”作用的結果,且這作用以機制形式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二、“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倒逼機制是技能大賽的“神”
通過全國技能大賽,一批又一批技術能手、甚至大國工匠脫穎而出,受到社會的尊敬和認可;通過全國技能大賽,職業教育愈加受到社會廣泛重視,職業教育更加振興;通過全國技能大賽,學校與企業攜手合作,共謀技能人才培養大計。
如果把職業技能大賽比作一幅山水畫,技能大賽賽事就是這幅山水畫的“形”。由此看來,的“形”做得不可為不大,不可為不美,不可為不壯觀。那么,技能大賽這幅山水畫的“神”在哪里?
技能大賽賽場上能解決我國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問題嗎?據有關預測,“2020年我國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將增加約990萬人,其中技能型緊缺人才的需求缺口尤為突出”[5];中國高職發展智庫統計表明,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院校賽項共頒發一等獎393個、二等獎787個、三等1161。這是一種多么懸殊的人才供需比例,賽場上是根本無法解決國家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文章開篇提到有學者認為在少數的幾個“精英”身上、幾個項目上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不劃算,單純從比賽本身效益講也不無道理。技能大賽帶來的金牌主義的競賽定位,致使高中職院校技能競賽偏離“育人”的本質屬性,單純從比賽本身意義講也就無可厚非。
在藝術中,形象(形)是具體的、有限的,場景再鋪張也表達不盡生活;花朵描繪得再鮮艷也代替不了自然物本身。不能只重在表面的“形似”上做文章,而應使“形”最大限度地反映和表達生活的真實。也就是說,要神形兼備,并且更要以形寫神,以形傳神。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這是技能大賽作為職業教育倒逼機制應有的價值取向,這就是技能大賽的“神”。只有技能大賽“形”與“以賽促教”的“神”結合,“以形寫神”,“以形傳神”。技能大賽才能組成一幅形神兼備的“風景畫”。以現在態勢看,各級學校著力于讓技能大賽“形”變得更加美麗,輕視對“神”的追求與探索;正在著力于“形”量的積累和擴張,而忽略了“形”要去寫“神”,“形”要去傳“神”。
技能大賽要求選手的職業素養、崗位需求和實際技能,逼真的生產實踐環節,是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不可多得的倒逼機制。要使倒逼機制發揮對職教發展的展示與宣傳功能、引導與評定功能、激勵與推進功能,還要自我倒逼,自我施壓,變壓力為動力。職業教育要自覺接受這種倒逼,積極進取,努力自我完善,取得職業教育改革新成就。
技能大賽的效果惠及職校、企業、選手,相對于這些利益相關者,職業教育所獲取的收益更多是一種隱性效益,唯有能真正做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職業教育才能獲得長遠而豐厚的效益。倒逼機制“以賽促教”是一種隱性效益,隱性效益不易評估,人們往往失去追逐的熱情。然而,不能因為路漫漫其修遠就不上下而求索,也不能因為默默無聞而無所作為,否則,技能大賽將還是徘徊在“形”的路上。
參考文獻
[1] 賈杏.就業市場之于高職院校的倒逼機制研究[J].職教通訊,2015(11):35-38.
[2] 靳潤成.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9):56-61.
[3] 陳杰.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在津舉行[N].北京:人民日報.2008.
[4] 李召旭.試論技能大賽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促進作用[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5):116.
[5] 楊少昆.我國未來幾年技能型緊缺人才狀況與趨勢分析[J].價值工程,2014(32).
作者簡介:車健生,沈陽現代制造服務學校,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