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一個國家的國際話語權體現這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上的影響力,并且涉及到這個國家對于國際議程的設置和主導能力。中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開始不斷為此作出努力,并有所成效,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正在穩步提升。然而,現行的國際規則仍舊處于西強的背景之下,由西方國家所構建的國際機制仍舊大行其道。中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提升國際話語權之路有所坎坷。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中國不斷增強經濟實力,運用多種外交方式,為國際社會提供飽含中國文化傳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的公共政策產品,諸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等,使得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不斷攀升。
關鍵詞:中國;國際話語權;“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
一個國家的話語體現了這個國家的內核思想和價值基礎,能夠顯示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核心意識形態以及國家的綜合實力。國際話語權能夠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和主導能力,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和影響一個國家對于國際議程、國際輿論以及為全球體系所提供的公共產品的被接受度。究其根源,國際話語權體現著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各種權力結構的影響力,也展示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和文化軟實力。國際話語權正在成為一個國際競爭的主要因素。
一、國際話語權的實質和發展
國際話語權,從實質上看是以一國的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就國家事務及其相關而發表意見的權力。它充分的體現了國家的知情權、表達權和參與權的綜合運用。當今各國,無不在國際體系之中爭奪一席之地。話語權不是一種“權利”,而是一種權力。各國如何在國際體系之中贏得權力以及在國際事務交互之中如何凸顯權力,使得話語權因素在其中作用不斷上升。想讓世界聽到你的“聲音”,必須不斷提升國家的話語權。而撥開話語權神秘的面紗,其背后凸顯的則是強大的國家綜合實力,尤其是文化軟實力。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承載著歷史傳承與意識形態的積淀,反應著國家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態。與軍事,經濟等硬實力不同,文化軟實力以一種更加柔和和細膩的方式滲透進一個國家的建構、體制之中,在國際交往的過程中,以國際話語權的形式反饋出來,以此在國際社會之中獲得影響力,提升國際地位。
縱觀現代國際關系體系的歷史,那些能夠主導國際社會輿論,制定國際體系規則,甚至影響國際社會發展的,無一不是擁有強力話語權的大國、強國。這些國家往往更清楚擁有國際話語權就意味著躋身世界一流強國,也是實力和權力的象征。例如,歐洲三十年戰爭之后,形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國際關系體系:威斯特法利亞體系,這場戰爭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法國荷蘭等歐洲國家崛起為新的歐洲霸主,從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掌握了歐洲的絕對的國際話語權。雖然威斯特法利亞體系為當時混亂的歐洲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國協商制度,但是這背后仍舊是混亂的無政府狀態下的利益紛爭,只是將早期那種溫情脈脈的宗教主義面紗摘掉,變成了赤裸裸的王朝利益或者稱國家利益。而這樣無以倫比的國際話語權,使得這些歐洲大國將國際體系規則玩弄于股掌之中。以榨取更多商業剩余價值,形成了更多的資本累積,也因此讓他們萌生了更強烈的侵略擴張和殖民之意。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實力越強,往往在國際組織之中的話語權越強,其參與的程度也就越深,對于規則的影響也就越大。國際話語權給國家所帶來的并不止于在國際機制上的優勢地位,更能夠直接決定一個國家在一定的機制之中的發言權和投票權,以及引導國際輿論的能力。擁有強勢話語權的國家,往往能夠通過其文化軟實力來滲透別的國家,通過公共外交、文化外交、大眾傳播媒介、以及民間文化的交流等方式,將自己的文化輸出灌輸給別的國家,而后得到其余國家的認同與接受,甚至效仿。這樣的控制國際輿論的能力,能夠強烈的影響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如同當今的有些國家,在國際組織中能夠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有些時候甚至顛倒黑白。
從當代的國際形勢來看,整個世界仍舊處在戰后由歐美國家所建立的世界秩序之內,西方國家仍舊擁有強勢的話語權。自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關系體系-自威斯特法利亞體系出現之后,該體系所制定的一套范式或機制被應用于國際事務處理之中,對國際體系中的各國也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然而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摧毀打亂了從前舊的體系制度,將國際體系重新洗牌,先是由美英法等過構建了凡爾賽華-華盛頓體系,而其后,又有美蘇所主導的雅爾塔體系。而在這其中,美國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例子。早在19世紀末期美國的經濟體量已經超過了英國,成為了世界第一,但是美國真正掌握國際話語權,成為在各個領域都“優于他人”的國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憑借其炮制的一系列的體系、機制,美國一躍成為與蘇聯形成犄角之勢的兩個超級大國。冷戰的過程之中,許多國家都籠罩在兩超爭霸的陰影之下。而美國在二戰結束之后,利用自身強勁的經濟、軍事、政治實力,一手設計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促成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關貿總協定等國際機制,不僅于此,美國在應對歐洲國家在戰后的疲軟方面推出了“馬歇爾計劃”,通過經濟援助的方式,來獲取在歐洲的話語權。而在與蘇聯的角力過程中,美國利用其強勢經濟政治實力博弈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國際輿論的作用,建立了“美國之音”等廣播電臺,宣揚美國文化,贊美美國模式,“名揚天下”的好萊塢大片,也在文娛方面獲得了極大的成效,美國借此不斷的推行“美式”價值觀。而最后,90年代東歐劇變,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的一超,種種如此,更加凸顯了美國在國際話語權上的優勢地位,也更加鞏固了美國的話語霸權。
二、中國提升國際話語權的努力和現狀
中國是現代國際關系體系的后來者,在建國初期,國際形勢嚴峻。中國作為一個初來乍到的國家,只能被迫接受國際上既定的規則和議題,由西方國家強勢主導的局面暫時無法打破。二戰結束后,美蘇爭霸開始,冷戰的到來使國際氣氛逐漸緊張和冷卻起來,意識形態上的不同,使世界再次分成了幾個陣營。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為了維護初生的中國能夠穩定的發展,老一輩的國家領導人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在參加萬隆會議時提出“求同存異”,周恩來指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的,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應該承認,在亞非國家中是存在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但這并不妨礙求同和團結,”亞非會議上周恩來總理的發言闡明了新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政策,這樣不卑不亢的話語,收到了普遍的贊揚,并且成功的使得會議方向發生了轉變。而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外交政策方針的提出,也展現了我國積極增強國際話語權的努力,推出飽含中華文化淵源的理念。70年代,中國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這大大的提升了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使得中國可以更加深入的參與進國際事務。而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在經濟領域取得頗優的成果,中國一步一腳腳印,穩扎穩打,如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贏得更多國際話語權夯實了基礎。
當今的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化進程勢不可擋,世界體系中,各國的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的相互依存也愈發緊密。世界正在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正從一個新興大國崛起成為一個世界強國,中國不再是過去處于世界邊緣的國家,游離于國際機制的邊緣,接受既定的規則和話語。中國經濟體量的上升,使得我國在國際事務上獲得了更多的參與權、話語權。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正不斷積極的增強自己的國際話語權。通過不斷的推出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點的公共政策產品,以及近幾年中國政府所推行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深入的參與進全球治理,承擔大國擔當,展現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自信。順應時代的潮流,我國提出了一系列的先進理念,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獨自解決。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舉措,共同吧全球市場的蛋糕作答、把全球共享的機制做事、把全球合作的防護做活,共同把經濟全球化動力高的越大越好、阻力越小越好。”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被兩次寫入聯合國決議。這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廣泛支持,也體現了中國話語在世界上得到認可。
中國作出的努力不僅于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的中國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符合歷史潮流,順應時代發展的理念,例如,提出了以合作共贏為核心觀念的“一帶一路”倡議,且“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高度契合了我國提出的其他如:“利益共同體”“堅持正確義利觀”“共商共建共享”等理念,為全球化浪潮下國際社會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可供參考的方案和公共政策產品。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方案,是中國領導人深刻的把握了全球發展潮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相結合提出的順勢而為的中國方案。是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擔當的風范的展現。這一倡議被國際社會接受和認同,也被各國人民和政府歡迎,在我國不斷的努力之下,“中國話”已經在國際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僅如此,中國作為聯合國常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之一,也積極的增強自身的國際話語權,例如,中國積極籌備創建了亞投行,同時,中國在金磚五國機制之中發揮重大作用、在上合組織、G20等國際組織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從金融、文明互鑒、非傳統安全等各個角度發揮自身大國的作用,貢獻智慧和方案,并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中國的這些努力工作,使得中國在這些國際組織之中有一定的影響力,話語權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帶一路”倡議發起至今,碩果頗豐。在一帶一路經濟區開放后,承包項目突破3000個。2016年6月底,中歐班累積開行1881列。2019年3月23日,中意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耙粠б宦贰睅恿藝翼椖亢献骱桶l展,盤活了沿線國家的經濟活力,促進了國家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同時也闡明了我國一直以來所強調,“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狈e極的增強中國在國際機制中的參與度以及承擔大國責任擔當,從結果上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有所提升,但從總體看,中國現階段的國家實力與其所擁有的國際話語權并不相稱,應當看到在國際話語權方面,西方國家仍舊占據優勢,中國仍需進一步努力。
三、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機遇、途徑與挑戰
(一)機遇
當前階段,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經濟體量達到世界第二,對于一些周邊國家尤其是帶路倡議沿線國家來說,中國的機遇也是他們的機遇,中國也要抓住這個機遇。國家間相互依存度的提升,也大大增加了全球治理的難度和問題。近幾年,中國充分利用多變外交、周邊外交和主場外交,在全球治理的過程中,宣揚中國倡議及理念,促成新型全球治理方案,提供符合全人類利益的反應全人類訴求的方案,一次促進國際理解,促進國際機制的改革,打破國際上先行的陳舊機制。從而促進國際社會對于中國話語的認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格外注重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在國內方面國家投入大量經歷來完善體制制度,增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制度建設。讓中國話語走向國際的前提是夯實自身的文化軟實力,不打無準備之仗。另一方面,在國際上,中國在踐行國際規則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在聯合國方面,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倆喝過第二大為何預算攤款國和經常性預算會費國家。這充分的彰顯了中國的大國責任擔當,也顯現了我國的大國形象,證明了我國確實一直以來奉行國際法和國際公約,走和平發展路線的主張。同時,中國政府努力培育更多高級人才,向國際組織輸入高級工作人才,使中國人才世界組織中的任職的比例增加。這一系列的舉措,使中國大幅度提高了在這些國際組織之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二)途徑
當今世界正處于十字路口,世界金融危機過去10年,如今全球貿易狀況呈現疲軟和下滑的趨勢,西方一些國家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思維上升蔓延,冷戰思維再次萌生,甚至出現大量的反全球化行徑,諸如美國近年頻頻“退群”的行為,如:推出中島條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氣候協定,并且拒絕繳納國際組織會費的行為,都是拋棄美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責任和擔當的行為。再比如,英國公投脫離歐盟組織,也是阻撓歐洲一體化行徑,是對于全球化的一個挑戰。而從2018年始,美國對華發起了多輪貿易戰,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強硬態度以及美國所實行的不平等的貿易條約,其影響不僅限于中美兩國,中美兩國貿易互補性頗深,經濟相互依存程度之深意味著中美兩國貿易發生摩擦影響的往往是世界整體的經貿環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應該抓住機遇,調整貿易產業結構,同美方協商平息貿易摩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國際方面積極倡導平等、互利、互助的貿易理念。聯合其他經濟體和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美國至上”等思想進行抵制,并促進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社會的改革,促進更加公平公正的機制的形成。同時,中國政府應當從以下幾方面抓住機遇,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第一,在應對諸多國際社會所面臨的共同的問題,諸如非傳統安全、氣候問題、反全球化進程以及核武器問題等方面,堅持中國立場,提出中國方案。第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用轉化為更加實際的、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話語,將中國“聲音”中國話語傳達給世界。努力破除誤解,消除隔閡,使國際社會增加對中國的了解和認可。第三,在科學文化方面,努力培養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人才,打造富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通過以上舉措擴大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三)挑戰
雖然中國在提升話語權的路上獲得了一定的進展,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有所提升,但客觀來講,中國的國際話語權與我國的整體實力仍舊不成正比,需要看到在不斷提升我國話語權的路上仍舊存在著諸多挑戰。首先,現行的國際規則和秩序大多是二戰結束后由歐美國家所炮制的,雖然諸如美國頻頻“退群”,但其放棄大國責任的同時并不意味著放棄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美國的退群行為本質上是倒逼國際組織按照“美式”霸權行事,要求國際組織滿足和契合美國的訴求和利益。提升一個國家的話語權,說到底國家綜合實力是基礎。目前,“敵強我弱”的局面并沒有被打破。雖然中國的經濟體量上升為全球第二,世界對中國經濟依存增大,但仍要清楚的看到,人均GDP等差距仍舊很大。其次,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與一些國家意識形態存在巨大差異,仍舊面臨諸多誤會。世界上仍舊有許多國家對中國的文化、制度和傳統不甚了解,因此存在許多誤解,長此以往,阻礙了國際社會同中國的深入交往。第三,中國需要大力提升我國的對外傳播能力,要不斷結合實際,結合國情,總結行之有效的方法,將中國故事傳播出去。當前,中國在國際輿論方面的影響力和掌控能力仍有不足,需要更多元的方式途徑和切入點來傳播中國理念。必須看到,當今國際社會背景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傳播能力的不足往往導致中國的話語在國際上的滯后性,也從而延遲了國家間的相互了解。
新時代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中國想要乘著時代的風贏取更大的國際話語權,就要增強自身經濟實力,提高文化軟實力,堅定不移走中國社會主義路線,向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符合全人類價值的國際性公共政策產品,不單要以鄰為伴更要以國際社會成員為伴,讓他們切實地看到中國的機遇就是世界的機遇。因此,中國提升國際話語權之路雖長,但中國必上下而求索,用更加科學地方法總結經驗,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參考文獻
[1] 張歷歷.當代中國外交簡史[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版.
[2]“開放合作命運與共”——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人民網,2019年11月06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9/1106/c64094-31439566.html.
[3] 習近平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重要講話,人民網.2015年9月29日,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929/c1002-27645623.html.
作者簡介:王澤,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研究方向:外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