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蕊君 張馨



摘要: 為落實綠色發展理念要求,綠色稅收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工具,對浪費資源、環境污染等行為起到調節作用,驅動綠色經濟發展。通過研究綠色稅收與綠色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本文構建綠色系數、稅收增長對資源的依賴程度、節能減排調節系數等反映綠色政策執行效果評價指標。同時選取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經濟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擬合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數,分別從時間、地區等不同維度對云南省2008年-2018年數據進行綜合評價。經過實證得出:云南省環境政策執行效果符合綠色發展理念要求,經濟發展中的綠色化程度不斷提高,但地區差異明顯,部分高耗能州市綠色經濟發展質量不佳問題值得關注。
關鍵詞: 綠色稅收 經濟高質量發展 評價指數
一、文獻綜述
綠色發展已成為當前經濟發展戰略的主線,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化解環境與經濟發展矛盾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目前,國內外綠色經濟評價體系較為經典的有: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WCED)建立的城市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國際經合組織(OECD)構建的綠色增長指標體系等,此類方法較為宏觀,缺乏普適性。
近年來,在對綠色經濟研究評價體系和方法研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林衛斌(2011)引入以非參數線性規劃的數據包絡法構建綠色指數;劉彬(2013)分析環境與GDP的相關性,從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四個方面系統剖析對福建省綠色經濟發展進行評價;向書堅(2013)根據生態經濟系統物質流動的原理與綠色經濟的關系,構建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指數;韓國瑩(2017)構建聚類-因子分析的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王軍(2018)運用系統GMM模型來對綠色稅收政策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實證研究。
現有文獻較少從宏觀政策角度出發,將綠色稅收作為衡量地區當前環境政策對產業結構轉變、綠色經濟運行增長效果的評價指標,本文基于綠色稅收的作用,構建綠色稅收指標,改進綠色經濟評價體系,衡量經濟發展的同時體現綠色理念的落實程度,體現了節能環保政策在綠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二、綠色稅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綠色稅收概念及分類
綠色稅收又稱環境稅收,通常定義為對投資與防治污染或環境保護的納稅人給予的稅收減免,或對污染行業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稅①。根據稅種執行的不同效果,綠色稅收的功能可分為污染防治、占用公共資源后的經濟補償和調節資源配置、引導綠色生產和消費行為等三種不同類型(見表1)。
(二)綠色稅收與綠色經濟發展的內在機理分析
1.綠色稅收通過抑制生產消費負面行為,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稅收通過稅種設計、制定稅目、提高稅率等舉措,對使用特定資源和污染生態環境行為征稅,實現稅收引導生產消費行為不斷向高效化、綠色化方向轉變。如環境保護稅、資源稅、消費稅(部分行業)等稅種的征收與使用者習慣緊密相關,資源使用者在創造經濟效益過程中,基于利潤最大化減少浪費資源和污染生態環境的行為,降低所需付出的經濟代價,從而在源頭上抑制生產消費中的不利于綠色發展的行為,提高資源利用和保護意識,實現正向的環境效益。
2.綠色稅收通過杠桿作用均衡資源分配,維持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綠色稅收通過運用稅收杠桿,調節社會收入分配,鼓勵特定行業和區域發展,提高綠色經濟發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續性。如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稅種,其本質是公共資源被占用后的經濟補償,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在綠色發展的要求下,這類稅款可以為城市綠色發展、大規模農業綜合開發等新發展領域提供資金,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外部性問題,為綠色經濟增長注入新鮮動力。
3.綠色稅收鼓勵企業運用新技術和新生產模式,助力產業綠色化發展。綠色稅收通過實施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主動向綠色發展轉型,為建立健全綠色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提供政策引導。如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購稅能夠引導綠色消費行為,倒逼汽車生產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及新能源利用技術的快速發展;環境保護稅的稅制設計以及稅收優惠政策,能夠促進污染企業提升改進防污工藝,提高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積極性,對推動環境污染防治起到積極作用。
三、綠色稅收指標構建及應用
(一)指標構建
綠色稅收是當期環境政策的執行結果,反映環境稅收征管執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程度以及地方政府籌集財政收入的方式。綠色稅收總量及增速在數量上體現當地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以及環境稅收執收力度,但因該指標是總量指標,綠色稅收稅基可能源自于環境破壞嚴重、資源過度開采,總量上的增長不能很好地衡量環境改善治理成果,體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此,本文構建三個綠色政策執行效果評價指標:
1.綠色系數。
綠色系數=
綠色系數反映環境政策制定與執行效果與經濟發展目標的協同性,用于衡量環境政策的經濟效益。
2.稅收增長對資源的依賴程度。
稅收增長對資源的依賴程度=
綠色稅收中的資源補償型稅收,反映地區經濟發展對于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稅收增長對資源的依賴程度過高,可能存在自然資源過度開采、粗放利用的情況。同時,由于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對資源的過度依賴也體現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
3.節能減排調節系數。
節能減排調節系數=
節能減排調節系數變動,反映地區經濟發展中出現污染程度,礦產資源效率,耕地、城鎮土地利規劃的情況,也反映出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時所需付出的環境成本變動。
(二)云南省綠色稅收變動情況及政策評價
2008-2018年,云南省綠色稅收走勢與GDP增長走勢總體一致(圖2),綠色稅收與GDP相關系數r為0.934(表2),存在顯著的正向強相關,說明云南省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方面的協調發展。
2008年-2018年,云南省綠色稅收變動反映出以下四個趨勢:一是受節能減排和發展布局調整影響,云南省綠色稅收增長率下降;二是踐行節能環保、綠色發展理念程度逐漸深入,稅收綠色系數提高;三是稅收增長對資源類稅收的依賴程度下降,產業結構向開放型、創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綠色化轉變成效明顯;四是企業環境成本攀升較快,各級政府通過嚴格的行政管理手段推動企業加大技術投入,節能減排調節系數進入下調通道。但有可能存在以下問題:一是2013年、2014年、2018年,因綠色稅收中部分稅種,如環境保護稅(排污費)、耕地占用稅減少,綠色系數下降,可能存在環境政策執行不嚴格、耕地占用規劃、使用不合理的情況。二是2018年綠色稅收增速4.09%,較上年下降3.73個百分點,其中,環境保護稅(排污費)平移后整體較上年下降15.42%,因稅制改革導致征收力度減弱,該稅種抑制污染行為的作用尚未完全發揮。
四、構建綠色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指數
(一)指標選取
在政策評價結果的基礎上,根據綠色經濟發展效益,選取符合綠色經濟發展指標,如表3所示,指標數據均來源于人民銀行國庫管理信息數據及《云南省統計年鑒》。
(二)指標數據處理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擬合8個指標,構建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綜合指數,分析綠色經濟發展中表現出的階段性和地區差異性特征。為弱化各指標量綱的差異對綠色經濟發展評價體系結果產生影響,本文對評價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借助SPSS軟件作降維因子分析,根據因子載荷矩陣及特征根計算,以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加權計算得到:
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綜合指數=GDP×0.129+GT×0.146+PE×0.092+EC×0.135+EST×0.124+TI×0.127+R&D×0.128+RDT×0.118
各指標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三)綠色經濟發展的評價結果分析
1.時間維度分析。2008年-2018年,云南省綠色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指數整體呈逐年上升趨勢(圖3)。結合評價體系內部指標來看,單位GDP能耗及單位GDP污染物排放強度有逐年下降趨勢,全省經濟發展符合節能低耗、綠色經濟的發展特征,人均GDP、第三產占GDP比重、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綠色系數呈上升趨勢,表明全省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科技力度投入加強,綠色經濟發展穩步向好。
圖3 2008-2018年云南省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綜合指數
2.分地區維度分析。本文分別構建16個州市2008-2017年②的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綜合指數,分析全省綠色經濟發展差異性特征。結果如下表5所示:
整體情況表明,云南省16個州市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結果基本符合全省逐年波動上升趨勢。其中,滇中經濟圈綠色經濟發展情況較好,滇西、滇南發展水平不一(如圖4)。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綜合指數排名前五位的分別為昆明、迪慶、怒江、版納、玉溪,后五名分別為保山、德宏、紅河、昭通、臨滄。
分地區看,昆明市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綜合指數顯示,地區綠色經濟發展效果較好,主要表現在:人均GDP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成效明顯,地區發展對于資源的依賴程度較低,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但存在污染排放和耗能情況較嚴重、企業付出的環境成本高企等問題,地區發展在節約資源、減排降耗方面有待改進。保山市的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綜合指數顯示:地區經濟發展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效果較差,存在人均GDP較低、污染和能耗問題突出、地區環境政策執行效果不佳、企業付出的環境成本較高、科技投入力度不強等問題。
(四)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數主要特征
1.整體變化呈現較強的規律性。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結果較好的地區,呈現出抑制刺激型指標較低,而收入表現型指標和持續發展型指標較高,即產業結構相對合理,積極投入科技創新經費,綠色稅收占比相對較高,良性收入可持續空間大。反之,評價結果較差的地區,呈現出抑制刺激型指標較高,而收入表現型指標和持續發展型指標較低,即地區發展應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努力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2.受政策性因素影響呈時點大幅波動。各階段的環境政策指導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綜合指數受政策執行效果影響較大,呈明顯的階段性變動。一是2010年評價指數波動幅度較大。“十一五”規劃期間,云南省經濟發展處于新一輪上升周期,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面臨發展機遇與粗放型增長方式帶來資源高消耗和環境高污染之間的矛盾,企業付出的環境成本和經濟對資源的依賴程度均呈現上升趨勢。二是2015年評價指數波動上升。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任務,經濟對資源的依賴程度大幅下降,但存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緩慢,長期以來形成的結構性和素質性矛盾依然存在,企業付出的環境成本仍在上升。三是 “十三五”規劃開局以來,評價指數呈上升趨勢,但企業付出的環境成本和經濟對資源的依賴程度下降,反映出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節能減排發展相協調的有利局面,執行綠色發展理念效果較好。
3.滇中、滇西地區指標值較高,滇南、滇北地區低位徘徊。分地區的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綜合指數走勢反映出不同地區間執行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綠色經濟發展差異較大。滇中地區依托良好的經濟基礎,經濟發展質量提升,更貼近綠色經濟發展理念。滇西地區依托自然資源優勢,產業結構以發展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為主,綠色經濟發展呈平穩趨勢。滇南、滇北地區產業升級轉型進展緩慢,節能降耗效果不明顯,多數州市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綜合指數全省靠后,綠色經濟發展質量有待提高。
五、相關建議
(一)完善綠色稅收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稅收調節作用
加快完善綠色稅收體系建設,豐富細化綠色稅收的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創新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整個社會經濟結構調整,推動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綠色化發展。加強綠色稅收征管和使用效益管理,建立專門環保基金,重點把綠色稅收用于保障環保設施及環保工程上,加大對環保科研部門的資金支持,為資源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提供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二)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產業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直接影響著財政收入的結構與規模,從產業結構推動向綠色型經濟轉變。一是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鋼鐵、有色、化工等傳統特色產業,繼續加強節能減排管理,提高產業競爭力;二是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對重點技術引進項目和新產品開發項目加大科技扶持力度,積極支持和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
(三)整合優勢資源,培育新興經濟增長點
繼續整合優勢資源,不斷壯大信息服務、金融保險行業,合理引導扶持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大力發展信息咨詢、科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依托我省生態優勢,突出生態和休閑特色,豐富休閑旅游內容,壯大旅游產業。
注釋:
①《國際稅收辭匯》第二版。
②2018年為經濟普查年,地市級統計數據未公布,暫未對2018年情況進行分析。
武蕊君供職于人民銀行楚雄州中心支行;張馨供職于人民銀行南華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