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梁 潘聰林

作為浙江省踐行新發展理念、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高端平臺,特色小鎮一直都是浙江的一張“金名片”。
4月24日,浙江省特色小鎮2.0工作推進會在云棲小鎮召開,要求聚焦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總方向,打造“產業更特、創新更強、功能更優、形態更美、機制更活、輻射更廣”的特色小鎮2.0。這標志著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進入一個迭代升級的新階段。
在稍前的4月2日,浙江省第六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第五批省級特色小鎮培育對象的申報通知,也要求“堅持數量服從質量、嚴格條件,擇優產生高質量特色小鎮創建和培育對象”,還針對性地提出“特色產業投資不低于總投資70%,非政府投資占比不少于70%”的新要求。一個更加聚焦產業特色、產業創新、產業投資的更“特”、更“強”版特色小鎮正在浮出水面。
作為浙江省踐行新發展理念、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高端平臺,特色小鎮一直都是浙江的一張“金名片”。自2014年啟動以來,浙江共創建22個省級命名小鎮、110個省級創建小鎮、62個省級培育小鎮,省級小鎮總數達到194個。浙江特色小鎮的成效究竟如何?
從2018年的數據來看,在產出貢獻方面,省級小鎮總產出8741.9億元、總稅收582.1億元,有20個小鎮總產出超100億元;在產業培育方面,浙江全省數字經濟總產出中特色小鎮占21.2%,高端裝備制造總產出中特色小鎮占9.0%;在創新帶動方面,省級小鎮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884家、鎮均7.2家;在畝均產出方面,省級小鎮畝均產出高達781.3萬元/畝,是全省規上工業畝均產出的1.55倍,畝均稅收高達52.0萬元/畝,是全省規上工業畝均稅收的1.86倍,其中20個小鎮畝均稅收超過100萬元/畝。可見,特色小鎮以其很小的空間資源,撬動了極大的發展效能,真正起到了“小平臺、大支撐”作用。
梳理特色小鎮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這些成效的取得,與浙江發展的切實要求有關。2014年前后,浙江產業投資不斷的減少,工業經濟總量里70%都是傳統產業,亟待改造提升;同時杭州等區域的新經濟也逐步進入加速期,需要深化培育。以產業的有效投資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當時找到的辦法就是培育小鎮。所以,核心是產業、形態是小鎮——這是浙江創建特色小鎮的初心。
如今,雖然新經濟發展迅速、傳統產業也得到有效提升,但浙江的轉型升級仍在路上。產業鏈高端化、完整度、科技創新能力都存在相當的短板,仍需要特色小鎮來引領突破。以首個特色小鎮——夢想小鎮為例,目前建成的產業載體僅有互聯網村、天使村、創業大街和創業集市四個片區、約20萬方面積,其在發展質量方面仍需解決提升孵化質量、促進創投聯動、完善運營服務等短板,而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當前的夢想小鎮都距離硅谷式的創業天堂仍相去甚遠。
因此,2019年9月26日,上虞召開的浙江省重大項目及特色小鎮建設現場推進會提出,“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確保特色小鎮工作始終走在前列”。釋放的信息再明顯不過——特色小鎮不是一個階段性的任務,而是一項長效化的工作,需要長期堅持。
在上虞特色小鎮建設現場推進會的特色小鎮“浙”五年展板上,有這樣一段描述——“加快推進特色小鎮迭代升級,更加注重產業協同,更加注重創新協同,更加注重區域協同,更加注重治理協同,全力打造以‘構建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聯動的產業發展生態為主要內容的特色小鎮2.0版。”
對此,浙江省省長袁家軍在會上強調:一要搶占產業鏈制高點,瞄準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促進特色小鎮產業基礎高端化、產業鏈現代化;二要推動產業鏈向應用場景延伸,補齊產業鏈薄弱環節和結構性短板,加快形成更強創新能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切實增強產業鏈韌性;三是要創新特色小鎮優勝劣汰機制,強化政策供給和要素保障,重點支持上下游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可見,升級補鏈、場景延伸、創新驅動、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聯動等關鍵性思考也已初步形成。
4月24日的小鎮2.0工作推進會上,特色小鎮建設的重點被進一步明確為:抓產業提質,全力搶占產業鏈制高點;抓有效投資,大力增強小鎮發展后勁;抓科技創新,著力提升內生發展動力;抓體制機制,傾力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抓風貌特質,努力建設最美特色小鎮。可見,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產業提質和科技創新。
對于產業提質,浙江將在“堅持自身產業特色不動搖”的基礎上,加快補齊產業鏈缺環,努力在特色小鎮集聚一批功能互補的優勢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專特精新企業,打造一批“單打冠軍”和“隱形冠軍”,以特色小鎮為核心帶動上中下游企業進行產業鏈重組。對于科技創新,浙江將加快推動高新企業、高新技術、高端人才、高效資本優先向特色小鎮集聚,在特色小鎮率先建成“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創業創新生態圈,形成以特色小鎮為種子倉和孵化器、周邊園區承接小鎮產業孵化、溢出的發展模式。
對此,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翁建榮解讀為:“特色小鎮2.0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對小鎮1.0創建成果的繼承和創新,是特色小鎮的升級版,是把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作為小鎮2.0的總方向進行迭代升級。”
因此,特色小鎮2.0在原來“產業特而強”的基礎上,進一步拔高目標,提出“產業更特、創新更強”的要求。由此,新的第四批小鎮考核要求明確,要在原有特色產業投資占比70%的基礎上,提升為特色產業投資和產出占比都要達到70%以上。而到2022年,省級命名和創建小鎮要實現創新平臺全覆蓋和省級以上人才全覆蓋的具體目標。
此外,特色小鎮2.0還要強調協同發展和輻射聯動。一方面,小鎮2.0要構建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聯動的產業生態系統,強化企業主體、創新主體、政府主體、平臺主體協同發力,實現產業協同、創新協同、功能協同、文化協同、治理協同和區域協同。同時,發揚夢想小鎮經驗,不斷拓展產業發展的溢出效應,形成“有核無邊”的小鎮空間生態圈。
既然小鎮2.0的主基調是圍繞提升產業而不斷強鏈補鏈、創新驅動,建立起協同、聯動的產業生態,那么小鎮的產業運營必會圍繞產業、創新與協同三個關鍵詞,在高能級產業集群打造、科創型雙創生態營造和聯動型輻射平臺建設方面取得突破。可以說,這三個方面將是未來最精彩的看點。
首先來看高能級產業集群打造。西湖云棲小鎮以城市大腦等應用場景先行先試,來延長產業鏈條的示范應用模式;余杭藝尚小鎮以電商平臺引領企業梯隊培育,促進龍頭企業、高端人才、設計機構、金融資本等產業鏈要素整合的平臺引領模式;下沙醫藥港小鎮以搭建服務平臺,完善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體系實現產業鏈生態化發展模式,都將成為高能級產業集群打造中不斷強鏈、補鏈的重要示范舉措。
其次來看科創型雙創生態營造。通過引進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高端研發機構來促進創新原始動力模式;通過推進創新綜合體、眾創空間、共享實驗室等創新平臺來促進應用型創新模式;通過優化政策體系,完善引導基金、天使基金、產投基金、創新券、房租減免、政策性融資擔保手段來促進創新政策環境模式;通過構筑“孵化-加速-產業化”的接力式孵化鏈條,建立“龍頭企業+眾扶平臺”、“產業資本+孵化器”、“科研院所+企業+平臺”等多種創新組織模式,都將促進科創資源匯聚、創新生態形成。
最后來看聯動型輻射平臺搭建。通過推動云棲、物聯網等數字經濟小鎮技術輸出,推動數字經濟小鎮與實體經濟小鎮聯動發展模式;通過推廣“孵化+轉化”接力,加強夢想、大創等雙創類小鎮與制造園區聯動發展,推動成果就近轉化模式;通過推廣“創意+傳統”聯動,發揮藝尚、藝創等創意類小鎮資源,積極推動創意小鎮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模式;以及完善產業轉移機制,借鑒濱江與富陽特別合作示范區建設經驗,探索一批飛地型特色小鎮產業化基地模式,都將促進協同、聯動的小鎮生態網絡形成。
可以預見,那些提供實物與技術的小鎮將會不斷完善產業鏈條、創新生態、研發能力、檢驗檢測、產品設計等內容,搭建起“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的產業生態、創新生態;那些提供體驗服務的小鎮也將會不斷完善體驗方式、體驗產品、體驗環境及“+科技”、“+文化”等元素,實現體驗服務的全面迭代。或許,經歷了小鎮1.0階段的喧囂,而歸于平靜的小鎮2.0階段,將更考驗功力,也將更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