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祿
177家披露中報的公司中,有54家公司營收和利潤雙增長。從機構資金態度看,績優股明顯受歡迎,特別是受益于疫情影響的醫藥股,更是獲得各大機構共同看好。
截至7月30日,完成2020年中報披露工作的公司已有117家,其中有54家公司上半年營收和利潤實現了雙向增長。而伴隨著中報的陸續披露,各大機構投資者的二季度持倉情況也開始顯露,醫藥、科技類公司在近期的關注度明顯偏高。
雖然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上市公司上半年業績沖擊極大,但從目前已公布的117份中報情況看,仍有102家公司報告期內實現盈利,而實現盈利且凈利潤額相較去年同期還完成增長的則有68家。若考慮營收和利潤雙雙同比增長情況,則有54家公司達標。
在已披露中報的公司中,目前上半年最賺錢的公司非貴州茅臺莫屬,中期凈利潤實現226.02億元,較2019年中期同比增長13.29%。同時,456.34億元的營業收入也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0.84%。對于貴州茅臺今年的“期中成績”,中金公司認為二季度業績略低于預期,但還原預收款變動后整體增長符合預期,未來公司均價提升趨勢明確,判斷公司目標價仍有約26%的上漲空間。
當然,若從業績增速角度看,受益于生豬價格上漲的牧原股份業績增速是最為彪悍的,今年上半年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7.84億元,同比增長7026%。此外,宏達新材、*ST奮達、唐人神、海欣食品、中電電機等23家公司的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速也均超過100%。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多家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增速十分搶眼,但仔細觀察其利潤來源則可發現,部分公司的業績主要靠外延收益增厚。如*ST奮達中期凈利潤雖然為7.97億元,但若剔除非經常性收益后,其扣非后凈利潤只有6488.41萬元,7.32億元的非經常性收益主要來自于深圳市富誠達公司原股東股份補償確認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政府補助及投資收益。類似的情況還在中電電機身上體現,中期1.9億元的凈利潤額在剔除非經常性收益后,其扣非后凈利潤只剩下4967.71萬元。
統計數據顯示,117家完成中報披露的公司中,有114家在二季度末被機構資金重倉持有。
目前來看,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倉位最重的公司均為貴州茅臺,根據基金二季報數據顯示,二季度末1356只公募基金持有貴州茅臺的總市值達834.08億元,而二季度末成功進入貴州茅臺前十大股東的兩只私募基金合計持股市值也有133.37億元。隨著機構資金的增持,機構持有貴州茅臺股份的比重也由一季度末的79.46%上升至80.14%,股東戶數由一季度末的100851戶縮減至二季度末的98717戶,持股集中度有一定提升。
不過,若從機構的增持比重分析,基金二季度增持比例最高的個股為科創板醫療器械類公司普門科技。基金一季度末持有其股份占公司流通股本的比重僅為0.74%,而到了二季度末則迅速提升至21.78%,增長了21.04個百分點。緊隨其后的是海容冷鏈,二季度共有6只基金對其新進建倉,合計持股比例占公司流通股本的9.26%。與此同時,基金對邁為股份、艾德生物的增持比例也均超過了5個百分點。如此情況反映出,基金在二季度是極度看好醫藥板塊的。
與公募基金的增持方向“英雄所見略同”,私募基金持股占比最高且二季度末相較一季度末增持比例最高的冠昊生物,同樣也來自于醫藥板塊。二季度末,其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出現了3只私募基金的身影,而憑借著廣東智碩資產旗下智碩蓮花1號私募基金97.8萬股的增持,私募基金合計持股比例較一季度末再度提升了0.38%。
今年以來,醫藥股在二級市場大放異彩,截至7月30日,60.99%的年內漲幅位居申萬28個大類行業的第二位。子行業中,生物制品公司股價累計上漲114.61%,醫療器械板塊整體上漲了96.33%。統計數據還顯示,除了公、私募基金外,社保基金在二季度同樣對醫藥公司頗為認可,無論從持股市值還是持股比例統計,艾德生物都是目前社保基金持倉最重的個股,全國社保基金406組合與419組合合計重倉了公司801.88萬股股份,持股市值達6.17億元。二季度期間,社保基金對其合計持股比重由一季度末的4.02%提升至5.79%。
雖然目前只有公募基金提前公布了二季報,其二季度重倉股已悉數披露,但其他機構的二季度投資圖譜仍是冰山一角。不過,通過對上市公司實時大宗交易數據進行分析,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機構資金的最新偏好。
截至7月30日,機構專用席位在7月份通過大宗交易平臺對168家公司進行了買進,合計買入金額223.18億元,若剔除賣出方也同樣來自機構席位的交易,則7月份以來機構資金凈買入的公司有134家,合計凈買入金額206.51億元。
從個股的買入金額統計,立訊精密得到的增持金額最高,期間被機構席位接盤了6197.45萬股,交易金額高達32.97億元。通過觀察可看到,立訊精密在7月份共發生了46筆大宗交易,涉及金額69.72億元。7月22日晚間,立訊精密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立訊有限及王來勝于7月22日通過深交所大宗交易系統減持公司無限售條件流通股共計1.30億股,占公司總股本1.85%。此次減持均價為53.2元,套現金額高達約69.08億元。對于此次減持,公司給出的解釋是資金擬主要用于償還立訊有限的銀行貸款及支持公司相關資金需求。巨額的資金需求很可能與公司之前發布的收購有很大關系,在7月17日晚間,立訊精密曾發布了一則影響較大的收購消息,擬以33億元的價格收購臺灣緯創集團的iPhone代工制造業務。緯創集團并非一家小公司,其是三家iPhone代工制造商之一,如果收購成功,立訊精密將順利進入蘋果產業鏈,并直接與富士康展開競爭。身為中小板的市值一哥,成長性優異的立訊精密盡管遭遇了實控人的巨額減持,但依然得到機構資金的青睞,實控人的近半數減持均被機構資金收入了囊中。此外,中興通訊、鵬鼎控股、順豐控股、三一重工4家公司三季度以來也得到了機構資金的極大認可,增持規模均在10億元以上。
觀察三季度以來被機構資金凈買入的134家公司,目前其中有6家公布了正式中報或業績快報:牧原股份、睿創微納、南都電源、海康威視4家公司中期凈利潤實現增長;科大智能、勁嘉股份2家公司中報凈利潤出現了下滑。另有59家公司提前公布了中期業績預告,預喜公司有37家,占比62.71%。從這一結果來看,機構資金持倉明顯偏愛業績增長優異的公司。
從行業角度觀察,7月份以來,機構資金則依然對醫藥和科技領域的公司青睞有加。在凈買入的個股中,涉及了23家醫藥生物公司和19家電子公司,另外還有11家計算機行業公司和5家通信行業的公司。
上海證券基金平價分析師姚慧在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全球疫情不確定性依然較高,國家必然會繼續加大對醫療衛生領域的投入。二季度,在一般消費品出口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我國防疫物資出口卻快速增長,疫情之下受益最大的是醫藥板塊,而這在未來仍將屬于業績絕對優勢品種。同時,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期,監管層對科技報以厚望,政策杠桿向科技板塊傾斜明顯。且隨著存量注冊制改革序幕的拉開,資本市場結構和投資者結構不斷優化,估值體系正在重塑,長期風險偏好也將得到提升,這種新變化是利好于優質科技成長龍頭的,“醫藥、科技板塊的投資邏輯仍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三季度會繼續成為機構的‘心頭好。”
(本文提及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