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猛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要想日子過得好,這方水土上還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
在河南省固始縣三河尖鎮周郢村,便有一個這樣的領頭雁、貼心人。
他叫錢進,是周郢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從1998年3月起,他就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夢想交給了這方熱土,且始終如一、無怨無悔。正如他自己常講的那樣:我是這片土地的兒子,是鄉親們看著我長大的,這輩子無以為報,唯有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心里才會感到踏實。
看,錢進同志早就把振興鄉村、造福桑梓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分明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心為民所想
周郢村位于三河尖鎮南部,全村420戶,1800多人,所轄七個村民組,土地總面積3.8平方千米,有耕地1678畝、林地110畝、宜漁水面280畝。農作物為傳統的小麥、水稻。千百年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一茬茬老去,莊稼一簇簇萌生,持續著貧窮,也催生著希望。
作為村支書,錢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決心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為村民找到出路,讓他們過日子有奔頭。為此他總結了一個個教訓,醞釀了一套套計劃,勾畫了一幅幅藍圖,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遇到剪不斷理還亂的現實,所有的計劃、構想便顯得那么蒼白、無力,甚至化作一陣風,一切還得從頭再來。
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沒有蹚不過的流沙河。錢進決心從自我做起,闖出一條路來。于是他開始拜師學藝,先后到安徽、山東等地學習柳編技術,學成歸來,他就在河灘地插上十幾畝柳條,第二年秋天喜獲豐收,于是他和妻子著手編織小筐、提籃、笆斗、簍子等,先內銷,后出口,貨越編越多、越走越遠,錢自然也越賺越多,他蓋起了樓房,買來了小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用登高而呼,應者自動云集。鄉親們看著眼熱,也插栽柳條,紛紛效仿,加入柳編行業,使得柳編隊伍不斷壯大。好風憑借力,錢進乘勢而上,抓住大好時機,于2005年創辦固始縣三河尖柳制品工藝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自任總經理。這樣,“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鏈逐步形成,現已有161戶223人從事柳編生產,因此也有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收入點。
除了編織,錢進還鼓勵一部分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幫助他們解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后續問題,使得他們在外能夠積極創業、安心工作。
村民王加田擔心外出之后,地里的農活妻子應付不過來。但不出去呢?老人要贍養,孩子在讀書,生活上捉襟見肘,一時間進退兩難,猶豫不決。
錢書記聽說后,立馬找村民組組長商量此事,終于有了辦法,在種和收的農忙季節,可以找幾家勞動力富余的人幫忙,也可以讓機器耕種,這樣,王加田沒有了后顧之憂,放心地到江蘇一家工廠去了。
通過編織和勞務輸出,周郢村的家庭人均收入明顯提高,同比情況下高于其他自然村。
情為民所系
錢進同志想民之所想,情系全村。他胸中裝著全村百姓,無論自家忙閑,只要聽說誰家有了困難,或者發生了糾紛,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了解情況,據情以理,曉以大義,最終化解矛盾。村務工作上實行“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大家有不同意見和看法,都能擺到桌面上開誠布公地溝通和交流,遠至以前的計劃生育、征購提留、農田水利建設、土地調整,近到村民高度關注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各種補貼、養老保險等問題,錢進同志和村“兩委”班子人員都是嚴格遵守有關規章制度,民主考評,科學決策,對心存疑問和不明事理的人耐心解釋,力求制度上墻,政務公開,所以周郢村20多年來,從沒有發生過上訪事件,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已成常態化。
錢書記不僅從思想上幫助村民提高了認識,還將村民的精神面貌進行了提升。他以黨員和村組干部為主體,成立了村民議事會、孝善理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調解委員會、環衛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廣泛開展鄉風民約文明創建活動,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使全村群眾的文明意識和精神風貌有了顯著提高。
另外,為了扶貧,錢進還開展了黨員和貧困戶、殘疾人、“五保”戶等特殊群體的結對幫扶活動,有力地助推了脫貧攻堅工作。
通過采取以上措施,全村近年來,村情穩定,社會和諧,人人安居樂業,心情舒暢。
情系村民,具體體現在和他們溝通交流,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方面。
村民徐金海、李新明家住周郢村王圩組,都是“五保”戶,是70多歲的老人,還居無定所,似一葉浮萍飄零在外。想重新自建房,苦于建材價格上漲,而按上級補貼的危房改造資金標準又建不起來,并且他們倆在周郢村連宅基地都沒有,打電話給錢書記的時候,根本沒抱什么希望,情緒一度十分低落,錢進得知情況后,立刻表態,一定會把他們的房屋建好。為了協調宅基地,錢進當天趕到王圩村,逐戶做工作,開群眾座談會,費盡周折,終于統一了思想,達成了一致認識,給徐金海、李新明騰出了宅基地。接著,為了降低建房成本,錢進又利用自己的人際關系,東家購些便宜的紅磚,西家買來價低的沙石。材料基本備齊之后,錢進又和建筑隊老板徐志強談起了工價,三天三次爭價,好像談判似的,磨破了嘴皮,坐彎了腰,口干舌燥,嗓子冒煙,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徐老板終于被錢進的誠意感動了,當場拍板說:書記您為了非親非故的普通群眾,忙前忙后,犧牲時間,讓人敬佩,我再多要工錢,就顯得沒良心了,這兩戶老“五保”的蓋房費我一分錢也不掙了,就當我為困難群眾獻愛心了。
年底,當徐金海、李新明帶著期盼回家過年,親手從錢進手里接過新房的鑰匙、打開屬于自己的房屋大門時,不由得老淚縱橫,他們緊緊地握住錢進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五保戶范文海94歲了,生活已漸漸不能自理,錢進看到這種情況,經過反復考慮,和敬老院溝通協調將范文海送到敬老院。錢進親自開車把范文海送去,敬老院要與其近親簽個協議,弄得范文海十分為難,站在旁邊的錢進明白老范的心思和難處,就跟他說,你放心吧,不用愁,這個協議由我來簽,我就是你的親人,于是在協議書上留下了自己的電話號碼。范文海一遇到頭疼腦熱、身體不適,或者出現一些狀況,敬老院就給錢進打電話,無論多忙,他總是第一時間趕過去,風雨無阻,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才離開,范文海感動得不知說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