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頁
1.1996年夏季的一天,就職于瑞典蘭德大學附屬醫院、負責冠狀動脈特護病房的50歲的漢斯·沃林主任坐在辦公室里,面前堆積著2240份心電圖。沃林獨自一個人在辦公室里審閱它們,他迅速而仔細地瀏覽著,將他認為代表心臟病發作的心電圖挑出來。為了避免疲倦帶來的疏忽,他每兩小時休息一會兒。他不想因為粗心大意而犯錯,代價太大了。

2.這是醫學界的“深藍大戰”,而沃林就是心臟病學界的棋王卡斯帕羅夫,他將與電腦進行對決。心電圖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診斷檢查。醫生將電極片貼在病人皮膚上,接收心臟每次收縮擴張產生的電流,由此繪制出心電圖。一旦心臟出現問題,心電圖的曲線就會產生變化、出現異常。有時這些變化很明顯,但更多的時候這種變化很細微,且很容易被忽略掉,即使是專家的判斷,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正確。研究表明,送到急診室的2%到8%的心臟病患者,會被誤診為沒有問題,這些人中的四分之一最終死于心臟驟停。

3.因此,有人試圖讓電腦看懂心電圖。他們認為,如果電腦能比人更準確地為病人診斷,那么我們就可以使用電腦讀心電圖,每年就可以使更多的人免于死亡。1990年,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急診科醫生威廉·巴克斯特在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中第一次提出,電腦可以比醫生做得更好。這種電腦系統像人類一樣,從經驗中不斷學習,從每個成功案例中總結經驗,從每個失敗案例中吸取教訓,進而改進自己的內部程序。

4.在之后的研究中,巴克斯特發現電腦可以熟練診斷心臟病,勝過許多參與研究的對照組醫生。不過這些醫生中三分之二是經驗不足的醫生,他們對心電圖的判斷還存在一定困難,那么電腦可以勝過經驗十足的醫學專家嗎?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瑞典的拉爾斯·伊登布蘭特發起了一個實驗:他將1萬多名病人的心電圖資料輸入電腦,并“告訴”電腦,哪種情況代表心臟病發作,哪種情況代表沒有,直到電腦“成長”為專家,甚至可以讀懂最復雜的心電圖。

5.接下來,他邀請沃林參與實驗。沃林是瑞典頂尖的心臟專科醫生,每年要看上萬份心電圖。伊登布蘭特從醫院病例檔案中,挑選了2240份心電圖,其中恰好一半是表示心臟病發作的。他將這些心電圖分別交給電腦和沃林去診斷,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6.1997年秋天,實驗結果被低調地發表出來:沃林正確地挑出了620份,電腦則正確地挑出了738份。電腦以20%的優勢擊敗了專家。從伊登布蘭特的研究結果來看,沃林很少出現明顯的錯誤。但是由于很多心電圖情況比較特殊,資料整合起來比較困難,因此醫生很難做出正確的評估。另外醫生也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響。幾乎可以預見,醫生以后不得不讓電腦取代他們做一些診斷決策,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已經完成了一千多個相關研究,醫學中幾乎每個領域都有了類似的網絡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