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仲和



“為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今年廣東的扶貧重點將圍繞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脫貧攻堅任務、多措并舉克服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這些工作進行,堅決攻下貧困最后堡壘,堅決奪取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全國各地正積極行動,堅決攻下貧困最后堡壘,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脫貧攻堅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部署打好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關鍵之仗?還需啃下哪些“硬骨頭”?
近日,廣東省委農辦、省扶貧辦專職副主任梁健接受記者采訪,介紹了今年廣東扶貧重點工作。
“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任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是‘三大攻堅戰中要求最高、難度最大、時間最明確的堅中之堅。”梁健表示,廣東將圍繞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脫貧攻堅任務,堅決奪取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
多措并舉,有效對沖疫情的影響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廣東的脫貧攻堅工作增加了難度。
如何克服疫情的影響?梁健說:“為了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我們全面摸查貧困勞動力返崗情況和就業意向,加強區域勞務對接,強化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點對點幫助貧困勞動力盡快有序返崗就業。重大工程建設、以工代賑項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農田水利等項目,都是優先吸納貧困勞動力。農村小微公益項目也交由村民組織實施。”
“同時,加快扶貧項目開工復工。在符合疫情防控條件下,‘一項目一策支持幫助農業龍頭企業、扶貧工程項目、扶貧車間和小微扶貧項目復工復產。對受疫情短期影響大的鄉村旅游、特色種養等項目,用好產業幫扶資金和扶貧小額貸款政策助其渡過難關,同時,謀劃實施替代產業、替代項目,有效對沖疫情影響。”梁健說。
疫情發生之后,最需要幫助解決的還有扶貧農畜產品的滯銷問題。
梁健介紹,廣東扎實開展消費扶貧行動,推動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等優先購買扶貧農特產品,建立起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同時發揮“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品牌優勢,廣泛發動愛心企業、愛心人士通過“以購代捐”方式采購扶貧產品。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水缸子”基地和“保供穩價安心”等平臺帶動作用,盡量幫助貧困戶農產品銷出去、賣出好價錢。
掛牌督戰,確保脫貧路上不漏一人
剩余脫貧攻堅任務還有多少?還需要啃下哪些“硬骨頭”?
梁健表示,按照上半年實現剩余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要求,廣東聚焦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重點工作,特別是聚焦老區、蘇區、民族地區,抓好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的落實,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脫貧攻堅任務。
對未脫貧人口較多、困難較大的6個市、41個縣(市、區)、93個鄉鎮、133個行政村,全程實行“掛牌督戰”,逐一“對賬銷號”。
同時全面排查整改突出問題。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總攻目標,全面排查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三保障”,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三精準”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切實解決好。
另外,全面落實對特殊貧困人口的兜底保障。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時納入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范圍。對受疫情影響致貧的其他人員和返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時落實社會救助政策,確保基本生活不受影響,把底線民生牢牢守住。
扶上馬送一程,構建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在新的歷史階段,廣東如何推動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梁健說,廣東通過推動特色扶貧產業培育與“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有效銜接,結合“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和“萬企幫萬村”行動,建立縣、鎮、村、戶聯動的產業發展格局,鞏固產業扶貧成果。完善貧困戶與產業項目和新型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貧困戶在光伏扶貧等資產性扶貧項目中的收益分配比例。尊重扶貧產業項目發展規律,對一些剛剛走上正軌的項目,繼續支持,保持政策的延續性。
2020年以后,在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廣東將抓緊研究接續推進減貧工作的總體思路,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問題,推動扶貧工作從主要解決收入貧困向統籌解決支出型貧困、能力貧困轉變,從單獨依靠“三農”資源向統籌城鄉資源共同推進扶貧開發轉變,從主要依靠政府推動向構建政府、社會、自身相結合的新型減貧治理格局轉變,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為全國解決相對貧困貢獻廣東力量和智慧。
梁健表示,鄉村振興工作進入常態化后,將更加注重引入市場、企業和農民及社會力量全面投入到鄉村振興的長期工作中。廣東產業振興態勢向好,有了前面打下的基礎,深入推進“一村一品”工程,建設優勢產業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能夠更好地做實消費扶貧、就業扶貧,提升開發式扶貧水平。
長效脫貧,推進構建減貧治理新機制
“2009-2015年實施兩輪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實行精準施策、靶向療法,累計減貧247.6萬人,率先完成國家標準下絕對貧困減貧任務。2016年以來,累計近160萬相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4%以上的相對貧困村達到出列標準。”
梁健表示,廣東多年來一直著力推進扶貧創新,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
在廣東,產業扶貧是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按照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原則,用好“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平臺,加大縣鎮統籌開發力度,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優勢扶貧產業。目前,全省實施特色產業扶貧項目3.6萬個,帶動貧困戶62.8萬人,年人均產業增收2400多元。
長效脫貧還有一個關鍵之舉是就業扶貧。通過加強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勞務協作,健全“一對一”幫扶機制,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加強技能培訓,多渠道促進了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目前全省累計創建“扶貧車間”“扶貧工作坊”240多個,貧困勞動力就業率98%以上。
還有保障性扶貧,這是最大的底線民生。通過全面落實建檔立卡貧困子女就讀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免除學雜費政策,對建檔立卡貧困子女從義務教育階段至大學教育階段實行生活費補助,筑牢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道保障線”,基本實現省域內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目前,全省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全面完成,農村低保最低標準提至6484元,積極推進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和應扶盡扶。
“這么多年來,廣東始終堅持把激發內生動力放在突出位置,不斷創新完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目前,初步構建起縣鎮村貧困群眾多級聯動的減貧治理新機制,推動扶貧開發由外力主導向內源發展轉變。積極引導貧困戶發展生產、參與項目、建設村莊,鼓勵靠自己的辛勤勞動養活家庭、服務社會、貢獻國家,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梁健說。
廣東制定了多個舉措,克服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同時加快把工作重心轉到脫貧攻堅戰上來。”
廣東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剩余任務,對未脫貧人口較多、困難較大的貧困地區全程‘掛牌督戰、逐一‘對賬銷號,確保上半年實現剩余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
廣東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穩定現行幫扶政策、力量和資源,把貧困人口扶上馬送一程。”
廣東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大政治責任、第一民生工程、最大發展機遇,率先開展精準扶貧探索,創造了解決相對貧困的廣東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