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悅豪



摘 要:文章以西安市鄠邑區人民路廣場為對象,通過實地體驗、觀測、采訪、調查問卷等方式,進行數據整合和歸納,對該廣場進行綜合性的使用后評價分析,指出現存問題及改進意見,促進縣域城市公共空間的更好發展。
關鍵詞:公共空間;廣場;需求;空間;人群;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810705010)研究成果,項目成員為韓禧馨、李志強、張龍、曹佳美。
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公共空間出現,其中,城市廣場因作為整個城市形象的展示,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間。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在其《人性場所》中明確提出了廣場的定義:“一個主要為硬質鋪裝的,汽車不得進入的戶外公共空間。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閑坐、用餐或觀察周圍世界。”在加強大型的城市廣場建設的同時也要注重小型縣域廣場,保障各級別廣場在不同的區域發揮出相同的完善充分的作用。要發現并解決問題,打造更好的公共空間,就要深入到人群經常使用的公共空間中去,調查研究小型公共空間例如縣域城市戶外公共空間的建設設計,探求到所需改進提升的要素。
一、概況
(一)空間現狀
人民路廣場地處西安市鄠邑區五竹鎮,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東臨交警大隊、銀行、稅務局、醫院,西臨鄠邑區汽車站,居民小區、實驗小學環繞四周,位于鄠邑區的交通要道上。總體來說,人民路廣場是一個多功能的中小型廣場,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周圍居民的基本需求。廣場內設立乒乓球臺、休閑座椅、健身器械、廣場雕塑、大廣場區、小廣場區、攤位買賣區等。
(二)調研方法與內容
1.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采用了實地體驗、觀測、采訪和調查問卷的方法,通過數據整合歸納,指出廣場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調查時間為2019年10月14日至12月初。在不同時段進行10次以上的現場問卷發放工作,有效回收問卷100份,有效率為100%,后使用Xmind軟件、Excel進行數據統計整理。
2.調研內容
調研內容包括受眾的行為主體分析、可達性分析、活力因素分析和廣場綜合評價分析。
二、調研分析結果
(一)行為主體分析
1.性別構成
調查顯示,在使用者的性別比例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更為挑剔該坐在什么地方,對于干擾更為敏感,會花更多的時間考慮各種可能性,女性平均比例較高的廣場很有可能是一個出色的廣場,事實上它也常常被評選為出色的廣場。”[1]放在現在也較為適用,女性比例較高也側面體現了廣場的安全系數較高。安全這一點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圖1)。
2.年齡結構
廣場使用者各年齡層都有,其中青年、中老年占比均較高。國家統計局2019年末的數據報告指出:我國老年人口比重持續上升,人口老齡化是我們即將面對的問題。在數據采集過程中發現老人使用廣場的次數很多,早中晚都占有很大比重。
3.使用人群
廣場使用者分布于各年齡層及各個行業領域,他們和親人一起或自己在廣場活動,也有人會選擇帶著寵物來廣場。
(二)可達性分析
1.使用者到達時間
80%的人群到達廣場的所需時間為30分鐘以下,20%的人群需要30分鐘甚至1小時以上,到達時間較為合適,偶有遠距離的人群前來使用。依據時間來看,廣場的服務輻射半徑主要集中在5公里范圍內,該范圍內人群到達時間均可保持在30分鐘以下。
2.交通方式
60%的人群通過步行的方式到達廣場,借助自行車、電動車這類小型交通工具的占比有25%,乘車前來的占15%,可見廣場服務對象多為廣場附近的人群,出行方式多樣,廣場輻射范圍較小。
3.使用頻率
使用頻率較高的多數為中老年人群,年輕人對于廣場的使用頻率較低,多數為路過、等人,在廣場內停留的時間較為短暫。廣場內每天使用1-2次的人群占45%,每周1-2次的占31%,還有3%的使用者表示使用頻率為每天數次或每周數次。每月1-2次的占10%,這部分較多為稍遠距離人群,使用頻率較低。還有5%的群眾表示來廣場是路過、經常路過或不常來。
4.使用時段
廣場一周內周末的使用度均較高,占比50%,周末占比79%,許多群眾會選擇一周都來廣場。
在一天中的廣場使用時段里,早上、上午、下午、晚上的使用度均較高,這里面包括來廣場上班人員的早上時段,也包括大部分人的工作休息時段,因此對于廣場整體的設計規劃就要更為全面完善。
5.活動時間
在廣場內活動20分鐘以下的人占17%,21-40分鐘占28%,40-60分鐘占19%,1小時以上占36%,人在廣場中活動時間越長,對于廣場的基礎設施要求就越高,廣場復合功能就需要越多樣,動靜區域的劃分就要更為詳細。設施在顧及活力因素的同時也要兼顧休憩因素。
6.天氣偏好
91%的群眾喜歡在晴天到達廣場活動,18%的群眾喜歡在陰天到達廣場活動,1%喜歡雨天的廣場。在廣場的設計中,各個天氣下的廣場設計都要考慮,照顧到不同喜好的使用人群。
7.季節偏好
人群對于季節的偏好多集中在春夏秋三季,其中春季28%,夏季35%,秋季22%。單選冬季的人群較少,僅占4%。也有41%的人群表示四季都愿意來廣場進行活動(圖2)。
(三)活力因素分析
數據看來,廣場上多數為休閑散步的人群,也有21%的人群在廣場內進行鍛煉,而且在這些人群當中的主要為中老年人,有時也有在廣場上舉辦活動時引來的人群,例如節日活動、招聘會等。少數時候會有遠距離游客前來參觀游玩,觀光人群較少的原因有廣場文化內容、基礎設施不夠豐富等(圖3)。
三、廣場現存問題及改進建議
(一)基礎設施方面
設施老化使得廣場上沒有一個很好的環境。夏天雨季的影響和冬天冷空氣的侵襲是個尤為重要的問題,廣場缺乏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這使得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對人的保護作用和舒適性。
廣場座位的選材不夠合理。木頭作為座位材料溫暖而舒適,被維護得好就會有很高的使用率;其他材料則要硬得多,跟隨天氣的變化變得過燙或過涼,無法滿足民眾對于座椅的需要。應當權衡考慮多設立木質座椅。活動設施需要廣場的管理部門定期進行維護和修繕翻新。統計數據顯示,人民路廣場娛樂設施雖然種類豐富,但數量一般難以滿足市民的需要。娛樂設施分布在廣場的西南角,且器材周邊的活動空間很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民的鍛煉需求和活動熱情。
廣場內商店的種類較少,還不夠便利,應該增加商店種類來方便市民的生活所需。
廣場公廁需加強改善。公廁沒有清晰的路標導視,且民眾希望公廁數量增加。廣場的廁所是廣場基礎設施的重要部分,用來滿足使用人群的生理生活需要。例如西安海港城廣場,在路邊設立了公共廁所的引導牌,而且公共廁所位置分布在廣場的兩端,這樣既能緩解公共廁所的使用壓力,還便利了從不同方向過路的人,使在廣場周邊上廁所是較為方便的,這一點極大地解決了市民在廣場娛樂休閑的方便問題,同時還可以供廣場周邊居民和流動人口共同使用廁所。
廣場乒乓球運動區域的建設上存在很大的問題。許多該區域使用者給出的反映有以下幾點:一是地面不平,對于運動中的人來說就有受傷的風險且空間使用感的下降。二是球桌處無燈,無法在每個廣場使用時段都能提供本應能達到的使用功能,廣場不只是該區域缺少燈光的設置,同樣還有別的區域存在這樣的問題。三是球場周圍無遮擋,在打球過程中經常會有球掉落在綠籬或是行道上的情況,對運動的人和行人都會帶來不好的空間使用體驗。從廣場的這樣一個細部設計來看就存在著急需改進的問題,在廣場的設計中就需要考慮得更為全面。
(二)功能區劃方面
人民路廣場在整個功能分區劃分上顯得非常不協調。功能混雜,讓人群在時間規劃上存在問題。在一個時間內出現一個區域承擔兩個功能或多個功能,由于場地有限,并不能將兩個功能或者三個功能很好地體現出來。例如擺攤占地會影響人們的游覽體驗甚至是正常使用需求,在調查擺攤者的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擺攤者希望廣場可以規劃固定攤位區域,因為周邊商鋪的數量不足也催生了廣場游玩者對于購物的需求。空間整體交通還算便利。
(三)空間尺度方面
人民路廣場圍合性較好,面積約2萬平方米,屬于小尺度空間,具有較好的可達性,能夠支撐市民基本的社會交往活動,廣場的利用率高。現今隨著我國各城市快速、大規模地新建廣場,極大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間品質,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但有些廣場建設得很大,巨大而空曠且脫離實際需求。從廣場的設計角度上看,廣場空間尺度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廣場設計者特別是決策者們對城市廣場的尺度是否缺乏深入理解,所以在建設廣場考慮空間尺度上要格外考慮這一點。
(四)鋪裝方面
鋪裝的選材方面存在問題。在我們進行現場調研的時候,大多數人給出的反饋意見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即廣場使用者在行走過程中注意空間上的阻礙物和地面質地變化的程度超過了注意步行通道上的任何色彩規律和美觀性的程度。例如中心廣場路面被民眾集中反映雪天路滑,路面硬質鋪裝就應考慮選擇更為合適的材料以保障空間的正常使用。廣場地面的美化度大多數人還是認可的,但也有30%的人認為一般,8%的人認為不美觀或很不美觀。廣場地面美化的設計整體比較大眾化,能夠滿足一般大眾的需求。
(五)綠化方面
人民路廣場綠化分布不均。廣場綠化面積較大,但廣場中間沒有設置綠化空間,綠化空間均被安排在廣場周圍,并且被包圍起來,夏日陽光強烈時,由于廣場上缺少遮蔽物和綠植,游人無法很好地在廣場上游玩,四周綠植也與人距離較遠,并不能對坐在座椅上的人起到遮陰作用,使人與植物并不能近距離接觸。同時,有民眾給出了多種花以及觀賞性植物的建議。廣場在植物布局上缺乏考慮,沒有發揮出植物帶給人的親近感,還有在景觀綠植方面應該采取多種互補式種植,體現當地植物特色和植物的多樣化,并且起到對空間環境的調節作用,給游玩的人帶來綠色健康舒適的環境。
(六)設計方面
廣場在設計元素上也略顯單調。沒有突出設計本身的特色,也沒有展現出區域人物的主要生活習性和生活習慣,在設計上缺少突破。使用率高的廣場應具有多樣化的顏色、質地、休息空間、景觀要素等。廣場中心只有一個雕塑景觀,景觀造型較單調,顏色略顯突兀,孤立且與周圍沒有建立聯系,整體設計缺乏對民眾的吸引度。在問卷調研時,超過10人在問卷建議欄中表示希望在廣場上多設立人文奇觀、文化墻等景觀。
人群使用廣場大部分為春夏秋三季,由此可見人們更喜歡在天氣溫暖的好季節來休閑娛樂。在春夏秋三季中,人們更加愿意在夏季去往廣場,從這一方面來看,廣場的設計也需側重在夏日這個特定的時間里廣場的使用細節,當夏季氣溫較為炎熱時,遮陰區域、避雨區域都應當滿足廣場常規及以上數量廣場使用人群的需求。
現如今,5G技術已經開始推廣發展,在部分公共場所使用,如果將現代科技與廣場的設計使用結合起來則會有質的飛躍。在調研中就有民眾表示希望廣場覆蓋無線網絡,可見現在綜合性功能區域的使用需求種類正在不斷增多。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加趨于多元化,迫切需要集休息、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人的公共場所。
四、結語
根據廣場滿意程度的調查,滿意及以上的人數總和超過半數,廣場建設還有很大的的提升空間。在服務于各種各樣的受眾群體的同時,現代科技、經濟、文化發展的沖擊以及其帶動作用也極大程度地推動并發展了新的設計標準和使用需求,這種新的多重復合性的功能需求,使得空間本體需要不斷演化和融合。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和文化水平都在不斷提高,未來人們對于廣場的各項需求也會逐漸加大,人們需要在休閑娛樂中了解當地文化、解讀這個城市,這就意味著像人民路廣場這樣的縣域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也更需要隨著人的進步而不斷進步,來提供給人更好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馬庫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2]邵影軍,賈松林.淺談現代休閑娛樂廣場設計[J].四川建筑,2007(z1).
作者單位:
西安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