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忠仁



信宜市合水鎮新云村是一個老區村。今年4月中旬,筆者到該村采訪。走在平直潔凈的硬化村道上,只見群山碧翠,道旁新樓連排,太陽能路燈間隔豎立;田疇阡陌縱橫,豆菜旺盛,花果飄香,有農人正在耕耘。白龍河穿村而過,兩岸堅堤巍立,新建的兩座水泥橋橫臥河面。村文化公園廣場寬闊,亭樓聳立,花木扶疏。遠望連片1600畝的油茶基地,梯地從山腳迭到山頂……誰能想到,這個2016年因為集體經濟差、貧困人口多而評為省級貧困村的地方,居然在數年間華麗轉身,變為全省有名的富美鄉村,泥腿子張南創書記竟能在全省會議上介紹治村經驗呢?
治散:強了核心正了民風
新云村位于信宜市東北部的云開山區,離信宜市區70公里。全村面積10平方公里,總人口4600多人。這是一片紅色土地。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信宜縣委的一些領導人,到此村建立地下交通站,發動群眾參加游擊隊,引導青年投身人民解放事業。上世紀90年代政府評劃老區時,新云村被評為老區村。改革開放后,該村隨著時代順流發展,但一直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集體經濟薄弱,年收入僅18000多元,無力為村民辦事。2016年,該村被評為省級貧困村,廣東省地質局的對口扶貧工作隊進駐該村,新云村因此而遇上了千載難逢的良機,翻開了建村以來最輝煌的一頁。
在省扶貧工作隊的支持幫助下,新云村首先是抓黨支部和村委會的班子建設。村黨總支書記張南創對大家說:“當干部,首先要廉潔公道,不貪不占,屁股不夾雞毛才有威信,即使不在其位,也能留下清白名聲;其次要按政策法規處事,不偏不倚才能服眾,即使當事人一時誤解,最終也會消除怨氣。我們要抓住省扶貧工作隊的良好機遇,創造前人不敢想象的事業。”黨總支根據人員特點合理分工,完善落實上班制度和包片責任,而且書記以身作則,當好表率;班子成員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謀事講民主,做事講團結,營造齊心合力干事業的良好氛圍。建設黨員電教學習中心、黨代表工作室,落實“三會-課”制度,開展民主評議和談心談話活動,實現黨建活動規范化。還建立了黨員義工工作站,自覺為留守兒童和老弱病殘服務。同時在全體村民中開展愛國愛黨、遵紀守法、移風易俗、文明團結方面的教育,逐漸培養正氣,消除歪風。
經過一段時間后,支部核心堅強了,村委干部團結了,黨員朝氣煥發了,村風民氣清正了,各項工作也順風順水,能夠又快又好地推進了。村里在省扶貧工作隊支持下創辦1600畝油茶基地,連片數座山頭,涉及213戶的責任山,這種“人多心雜,眾鼓難敲”的事情,過去辦不了,現在辦成了;村里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務艱巨,開初阻力很大,但很快完成了;建設1700米白龍河河堤,涉及100多戶群眾房屋或田地,村民們很干脆地響應,自行清理青苗竹木。陂辣村民小組劉氏兄弟因祖屋祖產鬧矛盾十多年,曾經大打出手,經過調解也息紛止爭,重歸于好。近幾年村里先后發生糾紛18起,全部成功調解。村民之間鬧矛盾,過去靠聲高拳頭大,現在轉為講道理講良心了。村里因勢利導制訂了村規民約,引導村民對娶嫁禮金、酒席規模等標準降低至合理水平,紅白喜事不鋪張浪費,不互相攀比,村民普遍接受。
治差:美了河路和村莊
新云村4600多人口,分布在十多個自然村。白龍河穿村而過不設防,往往幾年間一次大洪澇,沖岸毀田,危及群眾安全,是村民的心腹之患。2公里多的河段只有一座橋,村民過河要繞道,多建橋梁是村民的長久之愿。東邊的茶廠村民小組和西面的清水山片(6個村民小組)均處在深山之中,離村委會三四公里,山道彎曲陡峭行路難,是村民的世代之痛。所有村道都是泥路,雨天積水泥濘,夜晚漆黑難行,也是村民的歷來之怨。近年來城鄉興起廣場舞,而新云大媽跳舞無場地,建設文化廣場成為民之所盼……新云村要建設成為美麗鄉村,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橫亙著一道道難題。
省扶貧工作隊長老莫兼任新云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他決心在有限的駐村時間里,充分利用省的扶貧政策,為新云村多辦好事實事。他與村總支書記張南創珠聯璧合,動員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齊心譜寫新云村美村新篇。在上級政府支持下,他們首先建設村域內白龍河一河兩岸鋼筋水泥堤,1700米長的巍巍堅堤,防止了洪災,消除了村民的心腹之患。前些年年新云村民參觀鄰鎮錢排雙合村特大洪災后建設的水泥河堤時,曾打賭新云村200年也建不了這樣的河堤,想不到2019年就建成了,而且更堅固更美觀。然后將建堤后開辟的土地,建設一條5米寬的道路,搞好美化綠化,成為村民散步休閑的綠道。其次,籌資擴大鋪設茶廠村和清水山片(6個村民小組)的硬化村道,消除了600多村民的世代之痛。再次,增建村道,實現全部村道硬底化,并且安裝了200多盞路燈,消除了村民出行不便的長久之怨。第四是在村域內白龍河面上建設了兩座水泥大橋,方便了交通,實現了村民的長久之盼。第五是開展轟轟烈烈的“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拆除危舊泥房、廢棄牛欄、露天廁所等68間共3280平方米,清除生活垃圾210噸,改變了村容村貌。之后設置生活垃圾桶,落實清運垃圾人員,凈化了人居環境。第六是籌資建設了3宗飲水工程,解決了部分群眾飲不潔水的難言之隱。在建設美麗鄉村工程中,新云村最精采的點睛之筆,當屬建設文化廣場了。他們利用建設河堤開辟的土地,建設了金沙灣文化廣場,場外清波蕩漾,場內石板鋪墊,徽派特色的文化長廊和六角樓環繞連接,四周花木扶疏,照壁上“聽黨話跟黨走”六個紅色大字熠熠生輝。廣場成為新云村民和鄰近合水圩居民休閑、歌舞的樂園。據統計,5年來新云村完成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263個,總投入3800萬元。2018年,新云村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當地一個客家山歌手面對此情此景,高興地唱道:日出高山滿天紅,新云今日畫圖中。黨恩好似旱天雨,千戶農家春意濃。
治貧:富了村民和集體
新云村過去之所以戴上省級貧困村帽子,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是村集體每年收入才18000多元,未達到省定的3萬元標準;二是當時部分群眾經濟收入還在國家確定的貧困線之下,處于貧困狀態。要甩掉貧困村帽子,就得在治窮方面探新路,謀妙招,鼓實勁,下功夫。
2016年以來,張南創與駐村第一書記謀劃了一個先易后難、分段實施的治窮方案。他們從最易實施、最快見效的培訓推薦就業起步,先后多次舉辦糕點制作、家電修理、家政服務、建筑技能等培訓班,讓村民掌握一種技能后,推薦他們就近或外出務工。三年來,成功推薦242人務工,人均年收入三萬多元,直接帶動71戶脫貧。如孤兒劉玉婷被推薦到東莞務工,年收入5萬多元,成為信宜市貧困戶就業脫貧的典型案例。之后,他們成立種植合作社,建立中長期收益保障機制,其中1600畝的油茶產業示范基地,采取村委會+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動員213戶村民(山主)以山地入股,73戶貧困戶以種苗化肥折價入股,預計進入收獲期后,山主有分成,貧困戶脫貧后還有分紅,村委會集體有資產性收益。
為了兼顧當前與長遠,張南創一班人開闊視野,深謀遠慮。他們將上級撥給73戶貧困戶的扶貧資金集中起來,加上村里另外籌集的資金,投資給信宜市一個旅游開發公司辦基地,年收益率達到8%,按入股數分紅給貧困戶,而且確保他們脫貧后還有數年的分紅收入,若干年后總資產份額回歸村集體。他們用同樣方式,花171萬元成功收購村內的信宜河美電站,年電費收入10多萬元,實現扶貧戶和村集體“雙贏”,既實現當前脫貧目標,又留下發展后勁。由于水電站能夠保值增值,在收益分紅方面有明顯優勢,此舉得到茂名和信宜市領導的充分肯定。目前,他們正在與村內一座原屬村委會后來出賣使用權的電站經營者洽談,計劃提前收回使用權,為村集體再添新資產。經過多年艱苦努力,新云村治貧工作大見成效,累計完成脫貧任務101戶332人,省定73戶貧困戶于2018年全部脫貧,且脫貧后若干年內還有資產分紅。村集體年收入從18000多元,增加到30多萬元。過去村集體經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現在每年可以拿出10多萬元興辦村里公益事業。
2019年,新云村黨總支書記張南創被評為廣東省“百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省駐新云村扶貧工作隊長老莫被評為廣東省“百名優秀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一村“雙星”,成為廣東省當年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