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淼

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
風從湖州來。
6月5日,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浙江湖州舉行。讓一座人們印象中“低調內斂”的浙北城市,突然成為各大主流媒體聚光燈下的焦點。
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滾滾浪潮中,近一年多以來,位于環滬城市群咽喉位置的湖州動作頻頻,引人矚目。
湖州投入1000億元資金,以長三角最優的政策支持,全力打造低成本創業之城;組建長三角地區首家人才集團,開全省人才工作市場化運營的先河;浙江大灣區“四新區”之一的南太湖新區成立一年來,正朝著“全國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長三角區域發展重要增長極、浙北高端產業集聚地、南太湖地區美麗宜居新城區”的目標加速奔跑……
在長三角這樣一個強手如林的區域,一個地區經濟總量3100多億元的地級市,能有如此魄力,讓不少媒體以“黑馬”“后浪”贊許之。
“湖州處在萬億俱樂部城市的中央,周邊的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等城市經濟總量都超過萬億,相比之下,湖州是個‘小個子,但我們認為,‘小個子也可以爆發出大能量,比如梅西、馬拉多納個子都不高,但爆發力十足?!焙菔惺虚L王綱說。
“后浪”湖州的能量到底有多大?又如何突破?
1983年7月,嘉興湖州兩地“分家”,當年湖州GDP僅為16億元;2019年湖州經濟總量達3122億元,較36年前翻了195倍,成為長三角地區“最黑的黑馬”。
城市發展,行穩方能致遠,湖州“黑馬”本色靠三重均衡擦亮。
一是湖州經濟質量相對均衡。2017—2019年湖州GDP、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以及規上工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速分別為8.2%、15.3%、10.4%和8.8%,較浙江省平均水平高出1個百分點、5.6個百分點、1.8個百分點和1.4個百分點。
2019年湖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5萬美元,相當于高收入經濟體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亦超出浙江省平均水平,社會消費占GDP比重始終保持在45%以上,對經濟增長的支撐較為堅固。內外沖擊之下,湖州經濟依舊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態勢實屬不易。
二是湖州發展結構相對均衡。2019年湖州縣區間人均GDP差距比為1.3:1,低于浙江省11個地市間2.3:1的差距比。尤其是近些年,德清的地理信息科技、安吉的美麗經濟,均在全國大放異彩。
縣區發展聚焦新興產業、美麗經濟讓湖州產業結構日益優化。 2019年,湖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年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44.6%,連續6年增長速度快于GDP增速,商貿服務、現代金融、休閑旅游等新興服務業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表明湖州的經濟轉型升級已有實際進展。
三是湖州投入產出相對均衡。作為“兩山”理念的誕生地,又是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湖州生態環境稟賦好,秉承“生態立市”原則,近年來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發展模式漸行漸遠。
但高質量又沒有與高成本劃上等號,目前湖州的工業用地為每畝15.6萬元左右,顯著低于杭州(28.5)、寧波(29.5)、嘉興(16.2)等周邊城市價格,房價、消費等生活成本在浙江省相對較低,加之鐵路建設、路網結構、內河水運等交通基礎設施完善,商業成本優勢凸顯。
乘得起東風,扛得住大浪。湖州在各項指標上劃出的那道平滑上揚的曲線,正是這座城市謀求發展最大的資本?!昂菀幊蔀殚L三角最綠的綠地、最黑的黑馬、最熱的熱土?!蓖蹙V說。
向好的發展曲線中也有隱憂。處于長三角一體化紅利期的湖州,應保持一份“提劍”四顧心惕然的自覺。
在長三角27個城市中,湖州的發展條件不算頂流。對標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及周邊城市發展的現狀,湖州亟需正面發展中的高端要素被虹吸、中心城區首位度偏低、企業發展水平偏弱等掣肘。
湖州身處滬杭兩大城市之間,高端要素難擋虹吸效應。有一種觀點認為:在一座城市的命運越來越取決于其所在城市群的產業分工協作與清晰定位的背景下,身處或接壤上海大都市圈及杭州、南京,蘇錫常都市圈的湖州,稍有不慎就可能變成“燈下黑”。
不可否認,隨著交通條件大幅度改善,周邊一線城市對湖州的高端要素和柔性要素吸引力大幅度增加,看似存在高端要素流失的隱憂。
但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其實也是湖州的一個機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深入推進,正有力推動城市之間產業、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加速流動,這為湖州這樣的城市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伴L三角是一個‘球隊,上海是‘隊長,所有的城市都是‘隊員”‘隊友,像湖州這樣的城市,現在就有了上場進球得分的機會?!蓖蹙V分析認為。
以人才這一區域發展中的高端要素為例,湖州怎樣抓住這個契機,打破傳統人才發展模式,讓更多的人才為我所用?
實際上,湖州早已開始了探索。2019年8月,湖州成立市人才發展集團,這是長三角首家以構筑人才創業創新全生態鏈服務為目標的人才集團,開創了浙江人才工作市場化運營的先河。
很多人注意到,湖州的發展存在縣強市弱的現象。湖州城鎮分布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便是高密度均質化,在帶來生產生活便利化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帶來了中心城區首位度偏低和帶動力偏弱的問題。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湖州市區GDP和財政收入僅僅占全市的37.9%和26.4%。加上湖州本身建市較晚,客觀上存在下轄縣域對大湖州文化缺乏歸宿感和認同感現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湖州中心城市的全盤統籌能力。
針對這一短板,湖州瞄準高能級平臺、支撐性大項目和引領性主導產業,大動作頻頻。南太湖新區作為湖州趕超發展的主引擎、主平臺,成立一年來,發展勢頭迅猛,今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4個,七成以上來自長三角。
總體上看,湖州優質制造產業的規模和水平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尚有差距,生產性服務業中的研發設計、信息技術服務、檢驗檢測認證等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也制約制造業企業創新轉型。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稀缺、龍頭企業數量不多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湖州創新創業活力的釋放。
世界上知名的都市圈,都具有合理高效的分工協作關系、便捷通達的基礎設施條件、綠色低碳的發展愿景等共性特征。
如何從長三角中脫穎而出,東京都市圈、紐約都市圈、倫敦都市圈的周邊城市,都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值得湖州借鑒。順應縣域經濟向都市圈經濟轉型,與都市圈核心城市保持合理高效的分工協作關系將是發展的大趨勢。
從東京都市圈來看,城市群內部的核心城市和外圍的中小城市,圍繞產業生態建設,依托自身優勢形成相互關聯的分工協作關系。
1986年,日本政府提出培育“業務核都市”,通過產業功能的集聚,在東京周邊縣市形成若干職住平衡、城市服務功能完善的自立型都市。新宿、澀谷、臺東等周邊地區充分利用好自身優勢在承接制造產業溢出的同時,發展配套的商業服務、科研服務等服務產業。

6月5日,滬蘇湖高鐵開工建設,構建起湖州東聯上海、北上南京、南下杭州、西通合肥的“十字形”高鐵格局,湖州在長三角的地位極大提升。
當前,本來荒蕪的山區變成了繁華的衛星城市,還促進了神奈川縣、千葉縣和茨縣等地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有效支撐了東京都市圈經濟社會生活。
在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當下,湖州不僅僅是原先童裝產業、紡織產業繁榮的塊狀經濟產業集群地,更亟需在更大區域范圍內形成開放的區域市場。湖州要充分研究杭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的產業分布情況,整合優勢資源,優化產業布局。
無論是城市間的產業分工協作,還是一體化中的樞紐城市,交通運輸、通訊網絡、市政工程等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更是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撐。湖州要搶抓長三角一體化加速推進的大機遇,完善基礎設施,推動湖州從長三角區域節點向發展高地轉變。
立足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湖州需從傳統的交通、市政基建進而拓展到信息網絡,充分激發發展潛力。在寧杭、商合杭高鐵的基礎之上,加快滬蘇湖高鐵等城際交通項目建設,主動融入滬杭1小時生活圈。
同時,加快5G基站、城市大腦等信息化新基建布點,以完備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提升要素流動水平,擁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用綠水青山譜寫高質量發展文章。
綠水青山正是湖州經濟發展中的一抹亮色。過去幾年湖州率先在全國發布綠色制造發展指數體系,建立全市綠色智能制造評價體系,出臺多部綠色發展相關規則規范。
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湖州也意味著主動擁抱創新變革時代的到來,構建以綠色、智慧為導向的創新體系,完善科技創新資本市場和綠色經濟發展機制,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今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湖州余村考察。他指出,這里的發展后勁潛力很大,希望再接再厲、順勢而為、乘勝前進。
無論是總書記的肯定和期望,還是這座城市數十年如一日的綠色堅持,都預示著長三角城市群中的“小個子”到了蓄勢蝶變、趕超發展的機遇期、關鍵期,到了成為長三角城市群中最黑的黑馬、最熱的熱土、最綠的綠地的加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