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密約》是我軍統戰第一個有效協定,也是抗戰史上國共兩支武裝第一個御侮協定,它引出3年后的西安事變,就此揭開了全民抗戰的新篇章。然而,這一影響歷史走向的協定為何鮮為人知、湮沒不彰?
《漢中密約》是我軍統戰第一個有效協定(1933年,國民黨第十七路軍與紅軍秘密會談,達成四條協議:以巴山為界,互不侵犯,共同反蔣抗日;在陜軍陣地前沿設聯絡站,由武志平常駐,代表陜軍,處理邊界事務;紅軍可以隱蔽方式來漢中采購物品;陜軍饋贈一些藥品和地圖,以表誠意),也是抗戰史上國共兩支武裝第一個御侮協定,它引出3年后的西安事變,就此揭開了全民抗戰的新篇章。《漢中密約》湮沒不彰,有以下幾個原因:
張國燾掩蓋了《漢中密約》的事實真相
張國燾在《我的回憶》中說:“漢中的楊虎城鑒于我們打垮田頌堯的聲勢,暗中徑行與我們聯絡,協議互不侵犯。”
其實,楊虎城派使求和,早就著手籌劃了。陜軍密使武志平到達紅四方面軍總部時,紅軍正在與川軍田頌堯部展開空山壩大戰。武志平送去的軍用地圖當天深夜就由傅鐘派騎兵送到了總指揮徐向前手里,使之在空山壩大戰中起了重要作用。
由此而言,楊虎城派使求和,并非因紅軍“打垮田頌堯的聲勢”所致。張國燾隱瞞事實真相,這就將《漢中密約》的統戰之功變為他“能力超群,領導有方”的“碩果”,更為其篡黨奪權增加了籌碼。
我黨宣傳工作的偏頗,致使知者寥寥
毋庸諱言,我們的宣傳工作出現過某些偏頗。例如,宣傳我軍抗戰較多,宣傳國民黨軍隊抗戰較少。宣傳解放區的較多,宣傳白區我黨地下工作的較少。《漢中密約》是楊虎城發起,其陜軍系國民黨軍隊、武志平系國民黨部隊中的中共地下黨員、與陜軍簽訂密約的是紅四方面軍,故被輿論界所忽視。
而避諱張國燾也影響了《漢中密約》的宣傳。就紅軍而言,《漢中密約》是由張國燾親自過問和領導的。有人怕被扣上“為錯誤路線翻案”的帽子,因而談及《漢中密約》總是語焉不詳。
不愉快的結局造成了歷史的沉默
1935年初,紅四方面軍突襲了陜軍第三十八軍軍部所在地漢中市。因為統一戰線是我黨“三大法寶”之一,張國燾為避“貪小失大”之嫌,特在其《我的回憶》中作了許多辯解。但無論怎么解釋,都改變不了這樣的事實:一、陜軍沒有向紅軍背后開槍;二、因《漢中密約》,陜軍對紅軍作出了很大貢獻;三、張國燾攻打漢中,事先沒向陜軍打招呼。
張國燾突然襲擊漢中這一違約事件,弄得楊虎城非常傷心。西安事變中,楊虎城十分惋惜地對周恩來副主席說:“當年簽訂協議,互不侵犯,相得益彰,那多好!我真不明白,你們為什么要攻打我漢中?吃了我兩個團呀!要是沒有那件不愉快的事情,中央軍就沒有理由增兵陜西,也就不會惹出后來這么多的麻煩事!”周恩來深感歉意地說:“許多事都在總結經驗。我們內部也很復雜,一句兩句說不清。”周恩來的這番解釋取得了楊虎城的諒解。
(《1933年: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漢中密約》李玲/著,長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