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刺客的產生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是社會動蕩時期的產物的話,那么為什么在整體來說政治經濟繁榮、社會和平穩定的唐代,刺客之風卻愈演愈烈呢?這要從唐代特殊的社會文化、政治背景中去尋找原因。
唐代刺客數量多、影響大、政治色彩明顯
說起刺客,大家想到的或許是李白在《俠客行》里寫的詩:“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庇只蛟S是一些著名的歷史故事,譬如用魚腸劍刺殺吳王僚的刺客專諸,還有中學學過的《荊軻刺秦王》里的荊軻。歷史上,有關刺客的記載不在少數,而唐代的刺客尤其多。
從唐代初期李元吉派刺客刺殺秦府大將尉遲敬德,到后來唐憲宗時期震驚朝堂的王承宗、李師道遣刺客刺死宰相武元衡。刺客的蹤跡不絕于整個唐代。同前代相比,唐代的刺客出現了幾個特點:數量多、影響大、政治色彩越來越明顯。
翻閱有關唐代的史書,刺客的事跡不勝枚舉。僅正史記載的比較典型的就有:貞觀年間,太子李承乾為了奪寵登基,召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干承基等謀殺魏王李泰。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年)五月壬午,盜殺正諫大夫明祟儼。
刺客之多在唐代史書中有直接的反映:“當承宗師道之濟惡也,奸人遍四海,刺客滿京師,乃至關吏禁兵,附賊陰計,議臣言未出口,刃已堪胸?!庇纱丝梢娨话摺?/p>
除了數量之多,唐代刺客之肆虐也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刺殺現象本身就是社會的一種異態,它越出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秩序,象征著血腥與暴力,與人們的理性思維相悖逆。
但是,唐代刺客之肆虐超乎人們的想象,其影響之大、之惡劣也超乎前代。具體表現之一就是唐代被刺殺的政府高級官員的數量明顯增多。此前,史書記載的刺客多是活動于民間的俠義之士,他們刺殺的對象也多是自己的仇人之類,政府官員并不多。但是到了唐代,由于種種原因,刺客的活動開始大規模滲透上層政治社會,上自宰相下至地方官員都開始與刺客發生關系或者受到刺客的威脅。
唐代刺客的特點之三,就是政治色彩越來越明顯,刺客參與政治的情況越來越多。如唐初,李建成、李元吉派人刺殺尉遲敬德,是為了拉攏黨羽,消除異己,達到奪取皇位的政治目的。
刺客大盛于唐代的原因
如果說刺客的產生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是社會動蕩時期的產物的話,那么為什么在整體來說政治經濟繁榮、社會和平穩定的唐代,刺客之風卻愈演愈烈呢?這要從唐代特殊的社會文化、政治背景中去尋找原因。
首先是胡化胡風的影響。關于“唐人大有胡氣”早已有定論,因先進而自信的唐代文明以開放的姿態迎納非漢族以外的文明,相互交融。不同文明的交融同樣影響到唐代上層建筑,從社會風氣、生活習慣到民眾思想無一不散發著濃濃的異族文化氣息。特別是魏晉以來不斷遷徙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給內地帶來了強悍、好斗、粗獷的精神,促成了唐代社會好勇尚武的風氣。同時也對封建社會秩序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造成封建禮法綱常的相對松動。所以在這個時期,任俠(以抑強扶弱為己任)之風空前活躍,從皇室貴族到文人百姓,好俠習武之風在全國彌漫開來,成為唐代刺客大興的宏觀社會背景,也給刺客的產生培植了豐沃的土壤。
其次,唐代整個社會從上到下,個個好勇尚武、人人任俠,勢必會造成個性的張揚,也勢必會對封建社會秩序尤其是法律秩序造成沖擊。
唐人在這一時期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態度大大異于前人,價值標準也發生了傾斜,稍稍背離了正統的禮法觀念。如有一些人知道來客是殺人兇犯,還要窩藏包庇,以俠待之,在觀念的深處已經把國家法制和道德是非置之腦后。
尚武任俠的社會風氣必然會導致法律秩序的破壞和社會治安的紊亂。而社會治安的紊亂反過來又給刺客的活動提供了比較有利的條件。
法律的寬松也是唐代刺客盛行的一個重要的外部條件。封建社會法律的作用是輔弼教化,德主刑輔,為禮教服務。統治者有時為維護封建禮教而對特殊的犯罪予以赦免,以禮曲法、以情殉法。對于血親復仇就是如此。
唐代民間百姓雇用刺客大多是出于仇殺的目的,是為復仇。而血親復仇往往可以得到政府和民眾的同情,甚至是皇帝的親自過問,常常可以得到赦免,還會得到政府的表揚和獎勵。這無疑是默許或者放縱仇殺行為,自然就促成了在自己沒有能力或者不方便親自復仇時雇人行兇的刺殺現象。
任何政治工具都是政治斗爭的產物,刺客作為政治斗爭的工具也不例外。可以說,政治斗爭的需要是導致唐代刺客大盛的最重要的因素。唐代后期,政治動蕩,各割據勢力之間以及割據勢力和中央政府之間的斗爭不斷,斗爭的形勢更加復雜,形式也更加多樣。明暗相雜,政治、外交、軍事,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刺客也被空前利用。所以說,是特殊的政治需要直接推動、導致了唐代刺客的極盛。
唐代政治與刺客
刺客團體雖然一直只是社會的一股暗流,刺殺現象的發生放在整個唐代看也只是局部的、偶然的。但是由于其空前的猖獗和惡劣的影響,直接沖擊了唐代的統治基礎,影響到朝堂政治,加上唐代特有的濃厚的政治色彩,就有必要和唐代的政治結合加以考察。
來看唐代官員和刺客的層層關系。綜合考察,唐代官員和刺客的關系可以分為豢養與利用。
由于復雜的政治斗爭的發展和需要,從皇宮貴族到朝野大臣都把利用刺客視為一種正常甚至必備的手段。唐代上層社會豢養刺客的現象非常普遍。唐代官員豢養刺客是為了維護個人或者集團的利益,實現自己的目的。而這些目的往往是通過正當的途徑所無法達到的,只能利用刺客來實現。
唐代政壇利用刺客的動機大概有三:其一,實現政治目的;其二,出于軍事目的;其三,純粹的私人泄憤。三者之間有時相互交錯,較難區分。
甚至皇帝本人有時候也不得不借助于刺客來了卻心愿:“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上在東宮,以李輔國專橫,心甚不平,及嗣位,以輔國有殺張后之功,不欲顯誅之。壬戌夜,盜人其第,竊輔國之首及一臂而去?!背鲇诜N種顧慮,不能通過正大光明的途徑來解決問題,因此皇帝也只能用刺殺的手段。由此也可以知道,刺客有其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是唐代刺客存在的原因。
追根溯源,復雜的政治斗爭是刺客產生的溫床,這就使得刺客群體猶如一道揮之不去的陰影與唐代的政治斗爭如影相隨。
(《唐代刺客文化考》 邵志國/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