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培
(1.同濟大學汽車學院,上海201804;2.博格華納中國技術中心,上海200241)
可變凸輪軸配氣相位機構(VCT)可實時改變發動機進排氣的正時相位,優化進、排氣門開啟關閉時刻及持續時間,獲得最佳配氣正時,提高充氣效率,增加發動機功率,提高發動機各種工況下的燃油經濟性和動力性,也改善了排放性能。解決了傳統發動機動力性與經濟性的矛盾,優化怠速工況下的穩定性和平穩性[1]。該技術目前已運用在米勒發動機上,其壓縮比小于膨脹比,更進一步提升燃油經濟性[2]。
目前發動機上運用較多的是:OCV(Oil Control Valve)與液壓葉片式相位器配合使用的連續可變配氣正時系統,即VCT。這種結構相比變凸輪軸型線及機械式全可變相位機構具有成本低、可行性高等優點,廣泛被客戶接受并使用。但該結構存在以下問題:
(1)發動機缸體上額外設計OCV的控制油路,而這些復雜油路的設定,使得發動機缸蓋或缸體在設計和加工過程中增加難度,同時增大發動機體積。
(2)由于插入式的OCV設計,機油從OCV出來必須經過發動機缸體,然后才能進入相位器本體,結果降低控制精度,降低VCT的動態響應和穩定性。
(3)拉長了供給油路,增加了機油泄漏的可能性,使得發動機在機油泵上的做功增加,降低經濟性。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一種中心螺栓式VCT,并使用AMESim液壓仿真軟件對其進行系統仿真,找到各參數對中心螺栓式VCT的性能影響。
如圖1所示,相位器的內轉子與凸輪軸相連,外定子與正時鏈條相連,不同的是將普通OCV結構拆成電磁閥與中心螺栓閥體兩部分。中心螺栓閥體既代替原來的中心螺栓,又起到調節提前與滯后油路的作用。電磁閥安裝在發動機前端面與中心螺栓閥體相連。有以下優點:
(1)在發動機缸體上取消OCV油路的布置,減少發動機缸體的設計與加工過程。
(2)結構上,使得發動機結構更加緊湊。中心螺栓式VCT縮短執行器與控制器的油路,響應更快;油壓波動受到外界干擾較少,使相位器工作更穩定。
(3)降低機油壓力驅動,減少發動機對機油泵做功,提高燃油經濟性,減少排放。
圖1 中心螺栓式VCT在發動機上的布置
動態響應以執行速率與死區時間為評價指標。相位器的執行速率是指,從某一角度θ1到另一角度θ2的速度,等于角度的絕對值除以執行時間t2,單位:°CA/s。死區時間是指從控制器發出指令到相位器開始作動,所經歷的時間t1。
(1)
穩定性S是描述相位器在某一角度上的波動情況,數值等于波動的最大值φ1與最小值φ2的絕對值除以2。如圖2所示。
(2)
圖2 指標定義
在設計與生產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如何從運行和控制的角度上使相位器發揮出最佳性能,需要先了解在使用與控制上各因素對相位器的影響作用。所以在研究動態響應與穩定特性時,重點從運行參數與控制參數中考慮機油溫度、機油壓力、發動機轉速、PID閉環控制和PWM控制頻率這些影響因素。回位彈簧能在不改動結構設計的情況下,改變相位器性能是最為簡單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研究VCT性能時也同時加上回位彈簧的影響。
參考文獻[3-5],相位器的力矩平衡方程:
(3)
Mpre=k1θ0
式中:J為內轉子及凸輪軸的總轉動慣量;M為內轉子中心部的質量;θ為相位器轉角;b為黏性阻尼系數;Ma,Mr分別為內轉子提前腔與滯后腔機油壓力產生的扭矩;pa,pr分別為內轉子提前腔與滯后腔內的機油壓力;N為內轉子的葉片數;A為Ma,Mr作用在內轉子上的有效面積;R,r分別為定子和轉子的內徑;k為相位器回位彈簧的剛度;θ0為回位彈簧預加轉角;Mpre為回位彈簧預加扭矩。
電磁推力方程:
(4)
(5)
閥體力平衡方程:
(6)
式中:L為磁感應系數;i為電磁閥電流;R為線圈電阻;Uin為輸入電壓;Fpre為電磁閥彈簧的預加力;m2為電磁閥推桿的質量;Fm為電磁力;b為黏性阻尼系數;a為制造經驗數據;k2為電磁閥的彈簧剛度;xv為電磁閥閥芯位置;Ff為閥芯與閥體之間的摩擦力;FB為黏性摩擦力;Fs為穩態液動力;Ft為瞬態液動力。
中心螺栓式VCT在發動機上采用閉環控制策略,ECU發出指令給電磁閥需要相位器到某一個角度,通過凸輪軸位置傳感器和曲軸位置傳感器作為角度反饋信號給ECU,ECU再通過PID調節給電磁閥的電流來精確控制相位器到達要求角度。
閉環控制在控制相位器精確作動時尤為重要。PID的參數設定直接影響了VCT的動態響應與穩定性。PID控制由P比例單元、I積分單元和D微分單元組成[6],一個連續的控制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相位器PID閉環控制
控制系統中,實際輸出值y(t)與設定值r(t)產生偏差值e(t),并將偏差值e(t)按照比例、積分和微分作用求出控制量u(t),來控制被控制對象。控制器的時域微分方程為
(7)
式中:Kp為比例系數,Ti為積分時間常數,Td為微分時間常數。
如圖4為某4缸發動機中心螺栓式VCT系統模型。根據表1,輸入相位器參數。
圖4 中心螺栓式VCT的系統模型
表1 相位器參數
借助正交試驗設計,利用數理統計和概率學[7],從大量的試驗點中選出最具代表性的發動機工況進行仿真計算,找到中心螺栓式VCT的動態響應與穩定特性規律。表2為多因子多水平的發動機常用工況,通過minitab得到混合水平正交表,并進行仿真計算得到正交結果,見表3。
表2 發動機常用工況
表3 混合水平正交結果
如圖5所示,影響相位器往提前與滯后方向的執行速率的主次因素,按照影響程度從強到弱的排序依次為主油道壓力、機油溫度、發動機轉速、PWM控制頻率和回位彈簧。通過方差分析,P<0.05能夠產生顯著影響,即發動機轉速、主油道壓力、機油溫度、PWM控制頻率為顯著影響因素。影響執行速率的主要并且顯著影響前2個因子為主油道壓力和機油溫度:壓力越大執行速率越高;機油溫度越高,執行速率越高。
圖5 執行速率
所以,在工況矩陣中,得到最優的執行速率工況為:發動機轉速在2 000~5 000 r/min之間,機油壓力0.5 MPa,機油溫度120 ℃,PWM控制頻率50 Hz,回位彈簧從成本上考慮1.6 N·m為最佳。
如圖6所示,相位器提前與滯后方向的死區時間主次影響因素,從強到弱的排序為:發動機轉速、PWM控制頻率、主油道壓力、機油溫度和回位彈簧。但從方差分析上,雖然發動機轉速為主要影響因素,但不是顯著影響因素,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仿真過程中計算的誤差導致。影響死區時間的主要并且顯著影響前2個因子為PWM控制頻率和主油道壓力:PWM頻率越高,死區時間越短;油壓越高,死區時間越短。
圖6 死區時間
所以,縮短死區時間的最佳方法是,提高機油壓力到0.5 MPa和提高PWM控制頻率到170 Hz。
中心螺栓式VCT的動態響應因素,在使用上,發動機轉速控制在2 000~3 000 r/min時,既滿足了相位器的執行速率,又有較短的死區時間。主油道壓力0.5 MPa,機油溫度選120 ℃時最佳。回位彈簧的影響程度不大,從成本考慮,選取1.6 N·m。
如圖7所示,相位器往提前與滯后方向的穩定特性,主次影響因素的程度從強到弱為:發動機轉速、PWM控制頻率、主油道壓力、機油溫度和回位彈簧。其中只有PWM控制頻率為顯著影響因素,即PWM控制頻率設定越高,穩定性越好。
圖7 穩定性
其他因素雖然不是顯著影響因素,但影響穩定性趨勢可供參考:發動機最佳轉速在2 000~3 000 r/min為最佳。主油道壓力過低,內轉子與定子受凸輪軸扭矩影響來回擺動,穩定性變差;主油道壓力過大,在控制時過沖較大,穩定性同樣變差,所以主油道壓力在中間值0.3 MPa附近為最佳。機油溫度在40 ℃最佳。PWM控制頻率在170 Hz最佳。回位彈簧3.9 N·m最佳。
綜上,綜合考慮相位器的動態響應與穩定性,從運行參數上的優化:發動機轉速保持在2 000~3 000 r/min為最佳;主油道壓力受發動機影響保持在0.3 MPa附近為最佳;機油溫度取中間值90 ℃為最佳。控制參數:PWM控制頻率取110 Hz為最佳。結構參數:回位彈簧不是顯著影響因素,可根據相位器提前與滯后的執行速率選取回位彈簧的扭矩大小。
(1)從VCT的運行參數、控制參數和結構參數這幾方面進行仿真,得到中心螺栓式VCT動態響應與穩定特性隨各參數影響的變化趨勢。
(2)提高中心螺栓式VCT的動態響應,會對穩定性產生影響;提升穩定的同時,會損失一部分動態響應。
(3)適合中心螺栓式VCT最佳性能的發動機工況為:發動機轉速2 000~3 000 r/min,主油道壓力0.3 MPa,PWM控制頻率110 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