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琳,袁曉淵,司黎晶,楊 宇
(江蘇省鎮江市工程勘測設計研究院,江蘇 鎮江 212003)
水利是控制、調節、指導、管理和保護自然界的水,以預防和控制洪水和干旱,開發和利用水資源。水利現代化是社會經濟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它為社會保障、經濟安全、糧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基本保障。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利現代化建設受到了各級政府和專家的廣泛關注。由于不同地區/流域的地貌地貌特征、水文氣象特征、水系、水利工程規模分布等不同,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也不同。因此,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密切結合區域流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和水資源管理,并提出了相應的評價指標和相應的評價標準。
高郵市位于江蘇省中部,淮河流域下游。城市水系分為東西兩部分,以運河為界。高郵市河湖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高郵市境內共有3條區域性河流,境內湖泊主要有高郵湖、邵波湖和歷下河湖區。年平均降水量1018 mm,年變化量478.00-1877.30 mm。全年平均降雨量為641.9 mm,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63.1%。汛期降水變化幅度較大。最干旱年份汛期降水量為235.60mm,最溫潤年份汛期降水量為1439.60mm[2]。

圖1 高郵市河湖水系分布圖
按照“同等重視可比性和局部性,注重科學性和可行性,兼顧方向性和可達性的原則;反映高郵市城市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特點和水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求,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布局,高郵市城市的水利現代化指標體系指的是由江蘇省設立的水利現代化的指標體系[3]。
根據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三層框架,設計了高郵市水利現代化指標體系。一級指標承擔江蘇省水利現代化建設要求,從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環境、農田水利、水管理能力、發展保障能力六個方面對江蘇省水利現代化水平進行評價。將二級指標擴展為“湖滯澇面積回收率”和“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兩個二級指標,以改善和恢復高郵湖段,保證北城河水質達標。三個層次的指標主要反映了高郵市的具體情況。從計算的角度來看,指標的目標值、指標權重和綜合評價標準是按區域和子指標來設定的。
高郵市水利現代化指標體系由6項1級指標、24項2級指標、57項3級指標與1項評判性指標構成,2級以上指標見表1,3級指標詳見表1。

表1 高郵市水利現代化指標體系(*為關鍵性指標)
3)評價標準
借鑒國內外相關學者專家研究成果,評價方法采用層次分析法。該法具有實用、簡潔、易計算的特點,是解決復雜系統中多層次、多目標水利現代化程度評價較好的方法。計算公式為[4]:
(1)
式中:n為某準則層選取的具體指標數;λi為第i個準則層的權重;λj為某準則層選取的第j個指標在該準則層所占的權重;Mij為第i個準則層中選取的第j個指標的評分值。
權重為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科學、合理的確定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層次的權重,是決定評價結果是否能夠反映真實情況的關鍵。文章權重的確定采用主客觀綜合賦權法,經過多次征求水利部門及相關部門專家意見確定。
根據高郵市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及2010年高郵市水利發展現狀,進行高郵市水利現代化初步評價,總得分73.66分。各級指標評價如表2所示。

表2 高郵市水利現代化水平評價

續表2 高郵市水利現代化水平評價
高郵市水利現代化一級指標評價結果如圖2所示。根據圖示,一級指標中發展保障能力得分80.41分,居“六大指標”之首;河湖水質與水生態狀況、水管理能力得分低于70,分別為68.38分、68.65分;農田水利保障能力、水資源供給與效率水平與防洪減災工程能力,分列二、三、四位,得分位于70-80之間。

圖2 高郵市水利“六大體系”現狀水平評估結果示意圖
二級評價指標評價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高郵市水利分項指標現狀水平評估結果示意圖
根據圖示,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得分達到100;流域防洪達標率、供水保證率、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率、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水域面積率、灌溉水利用系數、水利投入政策到位率得分超過85;區域及城市防洪除澇達標率、萬元GDP用水量、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湖蕩滯澇區面積恢復率、水土流失治理率和基層水利管理事項有效實施率得分60左右,尤其是湖蕩滯澇區面積恢復率得分僅為14.20,水平較低。
因此,區域與城市防洪除澇達標率、萬元GDP用水量、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湖蕩滯澇區面積恢復率、骨干河湖管理達標率、基層水利管理服務水平是高郵市水利現代化建設重點。
以高郵市為研究區,構建水利現代化評價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高郵市水利現代化水平。最終得出:一級指標中發展保障能力得分最高,為80.41分。河湖水質與水生態狀況、水管理能力得分低于70,分別為68.38分、68.65分。水利現代化指標體系的建立可實時、有效跟蹤和評估高郵市水利現代化進程,為該市實現水利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