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斌,張 林,李雪伍,2
(1. 西安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西安 710054; 2. 清華大學 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4)
隨著航空、航天、國防、汽車、電力電子、高端制造等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人們對新型、高強、輕質金屬材料的需求越發迫切[1-2],尤其對金屬材料增強體的研究越來越多[3-4]。非晶金屬玻璃具有優異力學、物理、化學和機械性能,尤其是高強度、高硬度、良好耐磨及耐蝕性能[5-6],其設計與制備日益成為復合材料增強體的重要發展方向與研究熱點。目前常用非晶金屬玻璃增強體有Cu基[7]、Zr基[8]、Ti基[9]等。Ti基金屬玻璃密度小、強度高、硬度大、韌性好、耐腐蝕性優良[10-11],是質輕、高強、生物相容結構及工程增強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12]。此外,鈦基金屬玻璃與工程常用鋁基材料潤濕性較好[13],致使增強體與基材間存在良好界面性能[14],從而被廣泛應用于工程領域。
在機械合金化[15]歷程中,由于高能量機械能作用,金屬材料發生系列顯微組織結構演化和非平衡態相變,致使納米晶、非晶等非平衡態結構形成,此類亞穩結構材料常表現出優異物理、化學和力學性能[16-17]。劉俊偉等[18]采用機械合金化技術制備了Ti44Ni47Nb9形狀記憶合金粉末,重點研究了球磨轉速、球料比、球磨時間等工藝參數對機械合金化過程的影響規律。研究表明,高能球磨技術相較他方法,可有效細化晶粒,且制備工藝簡單、效率高、成本低、環境污染少、非晶形成能力強、易于實現規模化生產。
本文以鈦基非晶金屬玻璃為研究對象,采用高能球磨技術高效可控制備Ti57Zr13Cu21Ni9金屬玻璃粉末,并對制備粉體顆粒微觀形貌、物相結構特征、元素分布及力學行為進行了系統研究。結果表明,經高能球磨制備的金屬粉體微顆粒分布較為均勻,表現出良好非晶結構特征,且非晶粉體硬度顯著提高,可作為工程增強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實驗采用的Ti、Zr、Cu、Ni粉體顆粒平均粒徑為2~50 μm,其化學成分以及純度如表1所示。

表1 實驗材料
將Ti、Zr、Cu、Ni粉體顆粒按照Ti-57.0%、Zr-13.0%、Cu-21.0%、Ni-9.0%質量百分數計量比配料,粉末稱重采用精度為0.01 g的分析電子天平(AL204-IC);將不銹鋼料筒依次置入丙酮、無水乙醇以及去離子水中分別進行超聲清洗10 min,以去除料筒表面雜質及油污,然后經高純氮氣吹干;將配料粉末置入清洗并干燥后的不銹鋼料筒中,在粉末冶金粉體混合機(MK Type)上進行混粉直至均勻。混粉過程中設置總混合時間為20 min,葉片正轉2 min后,自動反轉2 min,依次循環,直至總混時間結束,即可完成均勻混粉;采用行星式球磨機,配用不銹鋼磨球,磨球球徑分別為15、10和5 mm,球料比為2∶1,球磨轉速為240 r/min,將混合均勻的粉體顆粒置入球磨罐中,為避免氧氣對粉體的氧化影響,球磨罐體進行充氬保護。同時,為防止球磨罐體過熱產生粘壁現象,并提高出粉率,將球磨程序設定為每轉動30 min冷卻10 min。
采用X射線衍射儀(Empyrean)對球磨不同時間下的粉體顆粒進行物相分析,其測試選用的Cu靶Kα射線波長為0.0263 nm,掃描角度為20~80°;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Quanta FEG650)對球磨不同時間下的粉體顆粒進行顯微形貌觀察;利用光致發光光譜成像測量系統(PMEye-3000)對球磨不同時間下的粉體顆粒微區元素成分和分布進行分析。采用顯微硬度測試儀(HMDS,中國)表征粉體顆粒硬度,硬度測量施加載荷為9.8 N,且每個樣品分別取5個點進行測試,然后取其平均值作為樣品最終硬度值。
圖1表示球磨不同時間下的粉體顆粒掃描電子顯微鏡圖,通過對比顆粒微觀形貌結構可以明顯看出,隨著球磨時間的延長,粉體尺寸和形狀均發生顯著變化。球磨0 h對應的混合粉體顆粒形貌與尺寸大小不一,且粒徑最大,尺度范圍高達2~50 μm;球磨20 h后,混合粉體顆粒粒徑仍較大,這是由于球磨過程中,配料粉體與磨球不斷發生撞擊與摩擦,導致顆粒產生嚴重塑性變形,并團聚冷焊在一起,最終表現出較大顆粒特征;當球磨時間增加至30 h,粉體顆粒尺寸顯著減小,平均粒徑僅為1~5 μm,這是由于隨著球磨時間延長,顆粒變形愈加強烈,加工硬化作用逐漸明顯,球磨冷焊主導因素表現為顆粒硬化。顆粒硬化實質是晶格畸變,位錯和晶界能的積累導致塑性變形向脆性斷裂轉變,最終致使粉體顆粒產生細化,尺度明顯減小[19];當球磨時間增加至60 h,元素間相互擴散作用增強,粉體顆粒粒徑進一步減小至0.5~1 μm。球磨過程中,粉體與磨罐不斷產生沖擊,加速原子間擴散速度,當原子擴散積累到一定程度,長程有序晶體結構被破壞,當混亂無序體系中自由能高于非晶態自由能,便發生非晶化轉變,形成非晶結構[20]。

圖1 球磨不同時間下的粉體顆粒掃描電子顯微鏡圖Fig 1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powder particles at different ball milling time
為了分析球磨制備前后的材料物相組成,使用轉靶X射線衍射儀對粉體顆粒進行測試。圖2(a)表示球磨制備前粉體顆粒的X射線衍射圖,從圖譜中可以明顯觀察到Ti、Zr、Cu、Ni元素對應的衍射峰譜強度較高,且呈現出明顯晶體結構特征。隨著球磨工藝的進行,晶體衍射峰強度逐漸降低,直至消失,且峰譜逐漸寬化,表明粉體材料發生晶格畸變與晶粒細化,這是由于球磨過程中,粉體與磨罐不斷發生沖擊,粉體粒徑因撞擊作用逐漸減小,從而導致各元素粉體顆粒尺寸不斷細化,且粉體內部產生較大殘余應力,致使晶體缺陷密度增加,晶格發生畸變。圖2(b)表示球磨30h后的合金粉體顆粒X射線衍射圖譜,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球磨制備后的混合粉體衍射圖譜主要表現為單一漫射峰,且難以觀察到其他晶體衍射特征,表明Ti57Zr13Cu21Ni9合金已實現非晶化。因此,采用高能球磨技術,通過合理調控球磨工藝參數,可有效實現鈦基非晶金屬玻璃粉體顆粒的可控制備。

圖2 球磨不同時間下的粉體顆粒X射線衍射圖譜Fig 2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of powder particles at different ball milling time
圖3為球磨制備前混合粉體顆粒的微觀形貌與元素分布圖。由混合粉體顆粒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可以明顯看出,Ti、Zr、Cu、Ni 4種元素分布較為不均,且粉體顆粒尺度不一,表現出明顯無序的晶體結構特征;由金屬顆粒元素分布總圖可以看出,混合粉體中Ti元素含量最高、面積占比最大,其次為Cu、Zr元素,Ni元素含量則最低,面積占比也最小,這與高能球磨制備前的粉體配料比例相吻合;進一步由粉體單一元素分布圖可以觀察到,Ti、Zr、Cu、Ni元素分布較為集中,且區分明顯,表明球磨制備前粉體顆粒具有明顯晶體結構特征,這與球磨制備前粉體顆粒X射線衍射結果相一致。

圖3 球磨制備前混合粉體顆粒形貌和元素分布圖Fig 3 Morphologies and element distributions of mixed powder particles before ball milling
圖4表示球磨60 h后的非晶合金粉體顆粒微觀形貌與元素分布圖。由混合粉體顆粒微觀結構圖可以看出,高能球磨制備得到的非晶粉體分散性較好,且相較球磨前,粉體粒徑減小,顆粒明顯細化,這是由于高能球磨冷焊處理,促使粉體顆粒變形及加工硬化作用凸顯,由晶格畸變引起的晶界能積累,導致粉體發生脆性斷裂,進而顆粒細化,粒徑減小;進一步由非晶粉體顆粒元素分布圖可以明顯觀察到,球磨制備后的Ti57Zr13Cu21Ni9合金粉體中,Ti、Zr、Cu、Ni元素分布較為均勻,粉體顆粒呈近似菱形特征,且顆粒尺寸大小均一。

圖4 球磨60h后非晶合金粉體顆粒形貌和元素分布圖Fig 4 Morphologies and element distributions of mixed powder particles after ball milling for 60 h
圖5表示球磨不同時間下的合金粉體顆粒硬度變化圖,從圖中可以明顯觀察到,球磨制備前混合粉體硬度僅為4 145 MPa。球磨20 h后,合金粉體硬度上升至4 882 MPa。當球磨時間增加至30 h,合金粉體硬度超過5 000 MPa。繼續增加球磨時間至60 h,粉體硬度進一步升高至6 615 MPa。對比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延長球磨時間,混合粉體顆粒硬度逐漸提高。這是因為隨著球磨時間的延長,混合粉體逐步細化,晶體顆粒向非晶態演變,致使Ti57Zr13Cu21Ni9非晶金屬玻璃形成。同時,金屬玻璃復合結構中納米晶粒分布呈現硬質顆粒彌散強化作用,進一步提升非晶粉體顆粒整體硬度,從而表現出的力學行為相較同組分晶態材料顯著提高。

圖5 球磨不同時間下的粉體顆粒硬度變化圖Fig 5 Hardness changes of powder particles at different ball milling time
(1) 采用高能球磨技術可高效控制備出非晶態Ti57Zr13Cu21Ni9合金粉體顆粒。
(2) 隨著球磨時間延長,粉體變形愈加強烈,顆粒硬化導致粉體塑性變形向脆性斷裂轉變,致使顆粒細化,粒徑明顯減小。
(3) 球磨30 h以后,粉體與磨罐不斷沖擊,加速原子間擴散速度,長程有序晶體結構被破壞,當混亂無序體系中自由能高于非晶態自由能,發生非晶化轉變,形成非晶結構。
(4) Ti57Zr13Cu21Ni9合金非晶化導致金屬玻璃粉體硬度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