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星如何演化?構成物質世界的元素從何而來?近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基礎和核數據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6家科研院所的同行,通過在串列加速器上對核天體物理反應的高精度測量,加深了人類對恒星演化的理解。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物理學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核物理研究就像一個奇妙的游戲,我和同事如同一個個‘大小孩’,合起伙來‘搭積木’,共同還原核物理的終極真相。”全國勞模、原子能院副院長、核基礎和核數據創新團隊帶頭人之一柳衛平說。近年來,他正帶領他的團隊在地下數千米的錦屏開展核天體物理實驗,探究宇宙中的元素起源和恒星演化。“核物理是我的科研‘圓心’,這個學科國內外競爭非常激烈,我們能夠一直保持相對領先地位,得益于不滿足現狀、總想去做一些更有挑戰性的研究和探索。”柳衛平表示,“我們將向核天體物理研究領域最關鍵的‘圣杯’反應的直接測量發起沖擊!”

近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臺縣緣滋原味食品加工廠接到幾個大訂單,車間員工開足馬力,生產上千盤馓子、油炸糕等。“這幾天電話接到手軟,有想合作辦廠的,有想購買產品的,這都是沾了‘帶貨官’的光!”加工廠負責人哈斯彥·阿不力提說。
哈斯彥·阿不力提口中的“帶貨官”,是奇臺縣各級勞模,其中,就有新疆自治區勞模唐興彥。“沒想到,我也成了‘網紅帶貨官’。”復工復產以來,奇臺縣總工會開展“勞模+代言扶貧產品”活動,唐興彥為扶貧工廠直播帶貨。“快來嘗嘗我們的本地特色,純手工制作的核桃仁小馕、奶疙瘩、酸奶……”唐興彥不遺余力地直播推介,引得眾多游客品嘗購買。“扶貧先扶志。這次代言扶貧產品很有意義,我們幾個勞模利用自身影響和社會資源,想方設法為扶貧產品代言。”唐興彥說。

“親愛的‘量子號’船員,歡迎您回到祖國。離船后,我們將會對你的行李進行消殺,進入中國海關進行測溫、健康申報、流行病學調查、采樣……”日前,在經歷了2個多月的海上漂泊后,“海洋量子號”353名中國籍船員終于回家,這條短信出自吳淞國際郵輪港公司港口運營總監、上海市勞模徐紅之手。
“非常時期一次接待353人,壓力在心。”接到任務,徐紅團隊在確定方案和緊急處理預案之后,緊急落實分區管理,在郵輪港設置非作業區、船供作業區、船員入境作業區,并與口岸查驗保障相關單位及地方防疫部門進行無縫對接。中國籍船員分批離船入境、接受檢測、前往隔離點,郵輪完成加油、垃圾清運、岸上船供等高標準的作業,為非常時期國際船舶上中國籍船員換班提供了標桿式規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