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先進工作者、著名表演藝術家于藍于6月28日凌晨去世,享年99歲。
提到于藍這個名字,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她在《烈火中永生》中塑造的革命烈士“江姐”的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于藍簡直就成了“江姐”的代名詞。
1921年6月,于藍出生于遼寧省岫巖縣。1938年10月,年僅17歲的于藍,胸懷遠大的革命理想和信仰,穿越封鎖線從北平來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女子大學學習。
1940年,于藍調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成為正式演員,開始了長達70多年的革命文藝生涯。
1946年,于藍調入東北電影制片廠。1948年冬,她主演了描寫醫務工作者在炮火硝煙中鍛煉成長的影片《白衣戰士》。1950年3月,于藍調入北京電影制片廠。在北影廠工作的30多年,她主演了《龍須溝》《林家鋪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等經典影片。在影片《革命家庭》中,于藍飾演了革命母親周蓮,并憑借該片獲得了第二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1974年,于藍參演了電影《偵察兵》,之后便忍痛暫別了自己的演藝生涯。熱愛電影藝術的她不愿意離開電影事業,于是開始學習導演。其間,于藍被查出患乳腺癌,連續做了兩次手術。她沒有被病魔嚇倒,依然熱愛藝術,感恩生命。
1981年,60歲的于藍欣然受命組建北京兒童電影制片廠 (即后來的“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簡稱“童影廠”),擔任首任廠長及藝術指導等職務。在于藍擔任童影廠廠長期間,童影廠拍攝的影片在國內外電影節上收獲累累碩果。于藍先后領導創立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中國電影童牛獎、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為推廣傳播中國兒童電影文化、推動兒童電影的國際交流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于藍從本該退休的60歲一直干到80歲,2001年才從童影廠正式離休。離休后,于藍仍時刻關注著少年兒童事業和中國兒童電影事業的發展。
在這近一個世紀的傳奇人生中,于藍身上集合了戰士、演員、知識分子等身份特征,跨越多個復雜的年代,經受過殘酷環境的錘煉。
作為演員,她塑造的“江姐”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作為童影廠首任廠長,她為中國的兒童電影事業開辟了一片天。晚年偶爾出現于電影頒獎禮上的于藍,會被當成一位標志性人物接受全場起立鼓掌致敬,但年輕的致敬者們,恐怕難以理解她的人生。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像于藍這樣的年輕人有很多,他們有著強烈的革命念頭,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和更完善的制度,他們內心充滿革命理想主義,艱難困苦鍛煉了他們的意志,“永遠向前走”成了刻在他們骨子里的本能。
晚年的于藍腿腳不太方便,她說她這一生“走了太多的路了”。想想的確如此,無論是在革命的路上,還是表演的路上,以及人生的路上,于藍走得堅定、勇敢,也走得艱難、辛苦。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于藍卸下了“走了太多路”的疲憊,像一名赤子那樣,心境澄明……
本刊記者 石海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