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聽
在國家體育總局20年間的多次調查中,散步類運動始終維持在“中國人最愛運動”的榜首。無論是在小區廣場、公園步道、河邊甚至馬路上,都隨處可見疾步如飛的人群。走路如何成為中國人的“運動之王”?
在很多人心中,“不愛運動”算得上是中國人身上的一大標簽。如果單單是指健身之類的項目,那必須承認,無論是人群覆蓋面還是運動水平,中國人都比不上歐美國家。但是,我們在另一個運動項目上卻可以說“完爆全球”,那就是——走路。
研究數據顯示,各國人民平均每天走4961步,中國人以日均6189步奪得冠軍,成為全球最能走的“戰斗民族”。而在國家體育總局20年間的多次調查中,散步類運動(長走、健走)也始終維持在“中國人最愛運動”的榜首。
除開這些數據,相信每一個曾在夜晚出門的人,都深深體會過中國人對走路的熱忱:無論是在小區廣場、公園步道、河邊甚至馬路上,都隨處可見疾步如飛的人群。甚至還有人放著公交車不坐,堅持步行半個小時去幾公里外的菜市場或超市,就為了遛遛彎兒。
走路如何成為中國人的“運動之王”
一開始把走路這項運動發揚光大的,可能是把“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當作真理的中老年人。但與其說老一輩對走路情有獨鐘,倒不如說這是他們在體育場地和設施長期短缺的環境下,所養成的特殊習慣。
即使到了今天,公共體育設施的短缺問題也沒有得到太大改善。時常出現的“老年人搶占籃球場”新聞,表面上看是代際矛盾,背后卻反映了所有人群對于公共運動場地的需求。
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的報道,中國大陸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為1.46平方米,遠低于歐美等體育發達國家的水平。
此外,大到對外開放的體育場館,小到社區內的健身器械,被損壞和占用的情況都非常嚴重。一些老舊小區的健身器材已經超過了報廢年限卻還在“服役”,更多則是淪為了晾被子、貼廣告的專用設施。
基礎體育設施及場地的短缺,迫使人們尋找更容易操作的運動項目。
一部分人選擇了跑步。但跑步對于有關節心臟問題(多為老年人)、體重基數較大,甚至跑步姿勢不正確的人來說,都有一定概率發生運動損傷。再加上共享單車、機動車的占道問題,使跑步障礙重重。
“走路”作為一項運動就顯得尤為可愛——門檻低、強度適中可調節,適宜人群廣,對場地要求不高,同時又能達到一定強身健體的目的。
從“中老年運動”到全民社交
但如果你僅憑公園里“花式健身”的大爺大媽們就以為,健走只是屬于中老年人的運動,那就太過落伍了。
根據去年的一項媒體調查,八成90后不敢看自己的體檢報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于健康的焦慮。而曾經被看作“大爺專屬運動”的走路,就成了他們對抗焦慮而使出的第一個“大招”。
對于動輒加班到10點的大城市上班族來說,回家只想睡覺,抽時間健身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秉持著“動一動總比不動好”的樸素理念,利用上下班時間走走路,就成了成本最低也最容易堅持的運動。
隨著一二線城市開始興起全民健身的熱潮,人們也越來越注重塑造自己健康的個人形象。而走路這項中國人最愛的運動,甚至還開始有了社交功能。
把自己的微信步數刷到榜首,心里也能暗自驕傲10分鐘;就算下班再晚也要堅持在小區里快走幾圈,就是為了跟朋友秀出手環上那代表“完成運動目標”的3個圓環。
隨著其社交性質的不斷強化,走路本身也逐漸衍生出新的形式。比如曾在年輕人群體中流行的“暴走二環”,與朋友行走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中,去欣賞平日在地鐵里、車里注意不到的景色;定向越野、戶外徒步等極限運動更是成為了都市青年心中最酷的運動之一。
大概誰都沒有想到,走路在一系列形式的演變下,居然逐漸轉變成了一種年輕化的全民時尚。
通過形形色色的“集體健走”活動,人們開始走出自己狹窄的生活圈。而對于都市人來說,通過戶外徒步的方式挑戰極限、投身大自然,也是一種從機械的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的有效途徑。
用“暴走”傳遞最本真的愛
不過,對于那些極其熱衷于走路的人來說,所獲得的遠遠不只這些。
有人在互相幫助中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有人在訓練中學會了與自己獨處,也有人在一次又一次挑戰極限的過程中,把自我價值投射到了更有希望的遠方。
王李兵是一位銀行職員,在2017年第一次參加由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發起的徒步項目“一個雞蛋的暴走”,從此愛上了走路。
“我的目標是暴走10年,到時候正好是我兒子18歲的生日,我想把我的10塊完賽獎牌送給他,作為他的成人禮?!?/p>
而對于年輕媽媽葛萍來說,參與暴走不僅是她生完孩子后重返健身的契機,更是因為閨蜜向她推薦“一個雞蛋的暴走”時的那句話:“走50公里多大的挑戰呀,最重要的是能夠為那些條件不好的孩子們出一份力?!?/p>
顧名思義,這項于2011年啟動的公益徒步籌款活動之所以吸引并打動著千千萬萬的參與者,就是因為聯勸團隊的一個樸素意愿———“如果我成功挑戰50公里徒步,你是否愿意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捐錢,讓他們每天吃上一個雞蛋?”
2010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針對1400個貧困地區的孩子進行了一次調查。參與調查的孩子中,生長遲緩率近12%,低體重率達到9%。而營養攝入嚴重不足,則是影響孩子們健康成長的主要原因,就連雞蛋等最基本的營養來源都無法得到。
因此,聯勸團隊把公益活動命名為“一個雞蛋的暴走”,參與者不僅要在12小時內走完50公里,還要通過創意的方式向熟人網絡募集善款。善款全都用于資助兒童領域的公益服務機構與項目,幫助更多0至18歲孩子的健康成長、平等發展。
在暴走參與者、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受資助公益項目伙伴的共同努力下,無數身處困境中的中國孩子的生活發生了改變。
因為“一個雞蛋的暴走”活動,9年來,來自廣西、云南等地區的超過20萬農村孩子在校期間每天可以吃到一個雞蛋;超過9萬個孩子得到了醫療服務項目、寄宿制學生健康衛生項目等資助;在甘肅、陜西等地,逾20萬個住校兒童及事實孤兒的學習環境得到改善……心意無論大小,都能匯集成對孩子們最實在的幫助。
(《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