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給大家的家庭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從推崇“我的家里空無一物”的“斷舍離”生活到因應急儲備不足而倉促去超市、藥店購買大米、食用油、口罩、感冒藥……針對這種情況,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前不久對《北京市家庭應急物資儲備建議清單》(以下簡稱《清單》)內容進行了更新。
完善后的《清單》基礎版內容包括應急物品、應急工具和常用應急藥具三大類,包括具備收音功能的手搖充電電筒、救生哨、毛巾、紙巾、呼吸面罩等共10類物資;擴充版內容包括水和食物、個人用品、逃生自救求救救助工具、醫療急救用品、常備藥品、重要文件資料等六大類、18小類、62種物資。比如礦泉水、嬰兒奶粉、防水鞋、長明蠟燭等。
河南理工大學應急救援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協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錢洪偉表示,《清單》是指導大家怎樣進行物資儲備,應急物資儲備也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囤貨”。一般的家庭應急物資,除了常見的方便食品、飲用水、創可貼、碘伏、手電筒、收音機等物品外,一定要結合家庭成員構成、居住條件和地區災害類型等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儲備。比如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可能需要準備一些應急藥品或特殊的應急食品,多層住宅樓的居民可能需要準備應急逃生繩等逃生工具,洪水多發地區的居民可能需要準備反光衣、救生衣等求救逃生工具等,諸如此類問題都要考慮到。“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適合各自家庭情況的應急物資儲備。”
關于應急物資儲備的數量,通常根據家庭人口來計算,至少要儲備3天的應急食品,尤其要注意飲用水的儲備。錢洪偉稱,儲備方式通常要遵循“平急結合、新舊統籌”原則。也就是說,食品或藥品的儲備,只需要保證有足夠的存量,日常使用后及時補充即可,這樣可以有效解決家庭應急物資過期輪換的問題。此外,也可以考慮其他儲備方式,比如不同家庭即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存儲方式;每個家庭與所在社區應急物資儲備庫(點)的對接儲備方式等。(《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