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恩來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任總理。他以頑強的斗爭精神應對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各種復雜局面,進行新政府的籌備工作,進行恢復國民經濟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斗爭,努力追求社會主義建設穩步前進,為國內建設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他的斗爭精神既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又為現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復雜局面;斗爭精神
[作者簡介]孔杰(1994-),男,漢族,山東臨沂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黨史。
[中圖分類號] D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0)05-0012-03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擔任了政府總理的重任。他作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總理,前后達二十六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周恩來任總理期間,他以一往無前的斗爭精神和無私的奉獻精神,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籌備新政府的斗爭
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公告》宣布: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并責成他們從速組成各級政府機關,推動各項政府工作。
作為新政府的第一任總理,周恩來面對的是國民黨舊政權留下的百端待理的局面:中央人民政府剛剛建立,各級政府還有待組成;全國還有部分地區沒有解放;由于國民政府的統治和長期戰爭,新解放區經濟凋敝、物價飛漲、失業嚴重,財政經濟狀況十分紊亂;對外方面,許多十分復雜的外交問題亟待解決。可以說,新中國成立之初,政府的工作是極其繁巨的。對此,周恩來曾說過:“自從進城后,就籌備政協,建立政權;緊跟著就是樹立國際陣營;等到毛主席由蘇聯回國,當時物價波動,必須用全力來統一財經,穩定物價。”①
政務院的組織機構是在原華北人民政府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但是作為一個處理全國政務的政務院與管轄華北五省二市的華北人民政府相比,自然要復雜得多,不能簡單地將華北人民政府搬來使用。周恩來剛上任就集中精力抓政務院的組織建設。他親自負責挑選各級領導人選,并提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特別注意挑選黨外人士擔任領導職務,這樣有利于團結社會各階層的人才,共同建設新中國。
為了使剛剛建立的政務院有章可循,周恩來主持制定了各種基本工作條例。10月21日,周恩來主持政務院第一次政務擴大會議,宣布政務院成立,并作《關于政務院的成立和政府機關的組織與干部問題》的報告。他在會上強調:“政務院既已成立,各個部門就應制定各自簡要的工作條例和組織條例,這樣,一方面可以不約束大家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同時又可以約束自由主義。”②周恩來十分重視發揮政務院的作用。從1949年10月21日到1950年10月20日,短短一年的時間里,一共舉行了五十五次會議。此后的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和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績,是和周恩來順利組建政務院分不開的。
二、恢復國民經濟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斗爭
全國解放時,中國大地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是中國人民一百年來孜孜以求的目標。1949年11月29日,毛澤東在全國政協一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三年五年恢復,十年八年發展”的總體設想。面對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艱難斗爭,周恩來和陳云等領導人挑起了這副重擔。為統一對財經工作的領導,爭取財政收支接近平衡,穩定物價,政務院在1950年3月3日頒布《關于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規定要統一財政收入,統一全國物資調度,統一全國現金管理。③6月,周恩來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會議強調爭取在三年內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為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條件。1951年3月9日,周恩來在政務會議上宣布:“去年、今年、明年的工作都是建設的準備工作。兩年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建設。”8月3日,朝鮮停戰談判剛剛開始,他進一步提出:“既保證國防急需,又照顧財政狀況及市場的繼續穩定,同時也著手準備經濟建設的準備工作——三年準備,十年建設。”11月3日,他又在政務會議上更加明確地指出:“戰爭勝利、物價穩定和進行建設,就是我們今后一年工作三項要求。”后來形成了“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
恢復國民經濟的斗爭千頭萬緒。一開始,周恩來經過反復權衡,確定把水利和鐵路作為工作重點。在農村,他關心如何增加糧食產量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在城市,他非常重視工業生產的發展。當時,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成為全國上下萬眾矚目的問題。11月底,周恩來指導起草了《關于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決定》由中共中央12月1日發出。1月9日,周恩來在中央一級黨政軍和群眾團體干部大會上號召:“這是一個嚴重的而又緊張的革命斗爭,需要我們全國黨政軍民的全體人員以極嚴肅的、認真的和負責的態度,無例外地一致來參加這一斗爭。”
當“三反”“五反”運動迅猛開展之時,周恩來已經注意到要迎接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到來。1951年2月14日至16日,中央政治局舉行擴大會議,討論“三年準備,十年建設”的問題。經周恩來提議,會議決定由周恩來、陳云、薄一波、李富春、聶榮臻、宋劭文六人組成領導小組,負責編制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此后,周恩來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在中國這個落后的國家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問題上來。由于缺乏經驗,編制“一五”計劃時面臨很多困難,采取的也是“邊計劃、邊執行、邊修正”的做法。經過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李富春等人的努力,1955年2月,計劃草案終于完成,在3月份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通過了這個草案。7月5日,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一五”計劃。
三、追求社會主義建設穩步前進的斗爭
就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大好形勢下,一些盲目冒進的苗頭開始出現。周恩來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點。在1956年1月20日,周恩來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說:“要使我們的計劃成為切實可行的、實事求是的,不是盲目冒進的計劃。”④1月30日,他在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政治報告》時指出:“我們應該努力去做那些客觀上經過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不這樣做,就要犯右傾保守的錯誤;我們也應該注意避免超越現實條件所許可的范圍,不勉強去做那些客觀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則就要犯盲目冒進的錯誤。”
因為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急躁冒進勢頭沒有得到有效遏制,2月8日,周恩來在國務院全體會議上叮囑大家“不要光看到熱火朝天的一面”,“請大家實事求是”。由于四月份以來整個國民經濟出現日趨緊張的局面,從5月起,周恩來由防止急躁冒進轉到反對和糾正急躁冒進上來。6月5日,周恩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壓縮過高的1956年國家預算。他指出:“既然認識到不可靠,就應該削減。”⑤后來,薄一波回憶說:“如果不是黨中央、國務院及時采取正確的方針,遏制來勢很猛的冒進傾向,而是一個勁地反對‘右傾保守,只講多和快,不講好和省,那么,1958年‘大躍進那樣的大災難,就有可能會提前到來。”應該說,這是和周恩來的努力分不開的。
1956年7月以后,周恩來開始領導編制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7月3日,周恩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第二個五年計劃第二方案輪廓初步試算草案。他指出:“第一方案冒進了。對今天討論的第二方案要精打細算,要搞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案,作為向八大的建議。這就需要打在穩妥可靠的基礎上,要大致準確。”⑥周恩來清醒地認識到“搞生產必須要根據可能,建立在穩妥可靠的基礎上。計算生產潛力,除人力條件外,還必須考慮到物資等其他條件”⑦。8月3日至16日,周恩來在北戴河先后召集多次會議,討論修改“二五”計劃。在修改“二五”計劃建議稿和“二五”計劃建議的報告稿時,周恩來在“多、快、好、省”后面加了“又安全”幾個字。9月15日。備受矚目的中共八大召開。周恩來在大會上作了《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他總結的經驗教訓是“應該根據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規定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把計劃放在既積極又穩妥可靠的基礎上,以保證國民經濟比較均衡地發展”,“應該使重點建設和全面安排相結合,以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按比例地發展”⑧。中共八大的一個重要成就在于確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發展方針,周恩來可以說是重要的貢獻者。
四、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的斗爭
外交工作是一個國家工作的重點。周恩來擔任政務院總理的同時,還兼任了新中國第一任外交部長。周恩來一向關注國際形勢的變化,曾經和許多外國人士有過交往,外交經驗極為豐富。
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方針。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和蘇聯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1950年1月10日,周恩來率領代表團離開北京,前往蘇聯。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有關協定的簽字儀式在莫斯科舉行,由周恩來和蘇聯外交部長維辛斯基代表各自政府在文件上簽字。周恩來在歸國途中興奮地說:“只有我們人民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才能和蘇聯得到這樣的解決。”在當時美國對新中國在政治上敵視、經濟上嚴密封鎖的歷史條件下,中國選擇和蘇聯站在同一戰線上是合理的,但同時,周恩來清醒地認識到不能“一切依賴外援”,“倒在外國人的懷里”。
朝鮮停戰的實現,使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顯著提高。為了更多參與國際事務,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新中國決定參加1954年4月份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大國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也是一場極為復雜的多邊外交斗爭。日內瓦會議前后持續了近三個月。周恩來始終全神貫注,不知疲倦地工作。經過周恩來等人的努力,這次會議實現了印度支那的和平,確保了中國南部邊境地區的相對穩定,明顯改善了中英關系,對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中國與印度支那的關系、中國的對外政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為了沖破美國的封鎖,打開外交工作新局面,周恩來致力于發展同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他以高超的外交智慧同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打交道。1953年12月31日,他在接見參加中印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的關系問題談判的印度政府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6月25日至28日,周恩來對印度進行正式訪問。最后,周恩來和尼赫魯總理發表《聯合聲明》,共同倡議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兩國關系的原則,并強調也應成為指導中印兩國同世界各國相互關系的原則。⑨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各個國家民族運動蓬勃發展,廣大的亞非發展中國家有和平發展的強烈愿望。1955年的亞非會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召開的。周恩來決定參加亞非會議。作為參加會議前的準備,周恩來于4月4日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各同志分別送交《參加亞非會議的方案(草案)》《訪問印度尼西亞計劃(草案)》和《關于目前中緬兩國間一些實際問題的處理方針》,5日晚,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匯報參加亞非會議的準備情況。⑩1955年4月18日,亞非會議在萬隆開幕。面對會議上個別人發出的不和諧的聲音,周恩來秉持“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的而不是來吵架的”精神,與之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贏得會場長時間熱烈的掌聲,讓廣大發展中國家看到了新中國的誠心,也為新中國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勇于斗爭是黨的優良傳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是從艱難的斗爭中走過來的。斗爭精神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不斷取得勝利的強大精神支撐。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和發展的歷程充滿著斗爭的艱辛。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在蓬勃向前發展,但是在許多領域仍然面臨一些風險和挑戰,需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為黨的事業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注釋]
①金沖及.周恩來傳.中央文獻出版社:第960頁.
②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第7頁.
③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第26頁.
④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第540頁.
⑤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第585頁.
⑥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第594頁.
⑦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第600頁.
⑧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第618頁.
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第392頁.
⑩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第4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