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學術界對馬克思交往理論的研究方興未艾,取得諸多有益成果,主要體現在對馬克思交往理論形成過程的梳理、對馬克思理論交往概念的辨析、對馬克思交往理論內容的研究、馬克思交往理論與哈貝馬斯社會交往理論的比較研究、馬克思交往理論與對當前時代問題的啟示的相關研究等。就目前研究成果來看,已經取得相當成效,但研究中仍然存在著概念界定不明晰,研究系統性不夠,研究缺乏創新性等問題。這些不足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馬克思;交往理論;生產關系;《德意志意識形態》;綜述
[作者簡介]徐舒寧(1991-),女,福建寧德人,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度校級科研項目,基于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2019-2-15)。
[中圖分類號] A8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0)05-0026-03
馬克思交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質生產的程度決定了交往的深度和廣度,隨著時代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交往在人的社會關系中所起作用愈發重要,已經成為個人發展、社會進步乃至國家強大的重要橋梁。近年來,對馬克思交往理論的研究取得諸多有益成果,以此作為基礎,對相關學術成果進行整理分析、綜合比較,梳理了不同學者對馬克思交往理論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
一、馬克思交往理論的研究概況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認為:“人與人之間一開始就表明是有某種物質聯系的”。可以說,以社會屬性為根本屬性的人依賴交往,也離不開交往。交往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貫穿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人的社會性活動均在生產與交往中逐步鋪開。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分類、篩選、研讀后發現關于馬克思交往理論的研究內容大致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對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形成過程梳理。馬克思交往思想的形成經歷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從孕育、確立,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過程。在研究馬克思交往理論的過程中,多數學者會先對其形成過程進行梳理。學者通過文本的研究概括、梳理了散布于馬克思著作中以及馬克思、恩格斯晚年筆記和書信中的交往思想,經過比較、整理,發現多數學者認同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形成大致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博士論文》為起點,認為交往是自我意識的產物,表現為精神交往,到《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完成了自我意識向物質生產領域的轉變,確立了交往理論的唯物主義方向;第二階段: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勞動異化揭示人與人交往異化,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明確人與社會關系的實踐基礎,確立了交往理論的實踐基礎;第三階段: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交往與人的活動深度剖析,確立了交往理論的基本框架;第四階段:從《哲學的貧困》中指出明確交往的規定性是人與人的物質關系的根本,到《資本論》揭露資本的本質,并對不同時期的交往關系加以劃分,使得交往理論的具體深化;第五階段:馬克思晚年對交往的世界性的擴展,蘊含在其《人類學筆記》等著作中關于東方社會理論的論述中。①其中,也有學者,將這五個階段進行整合,劃分為創立、驗證、發展三個階段,其劃分的思路、界點與五個階段大體一致。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交往的概念界定。馬克思并沒有專門研究交往的著作,也未形成對交往概念的明確界定。但在其各類著作中都從不同角度、不同語境、不同程度上涉及和使用交往一詞。學者通過對馬克思文本的解讀,界定交往的內涵。學界對馬克思文本中交往含義的理解也眾說紛紜。早期,有學者認為交往即生產關系,把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交往的論述等同于生產關系;趙家祥提出《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十一次將“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關系”與生產關系聯合使用,這些交往的概念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是《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一個難解之謎。其具體含義要根據特定語境分析確定,而交往的概念只有與生產力在一起使用時才指代生產關系。②許斗斗指出交往形式包含并超越了生產關系,其不等于生產關系,也不是生產關系的雛形,交往有其自身的內涵和特定作用;③部分學者認為,馬克思對交往的意義作出綜合說明的,要算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其中交往的概念應包括三方面涵義:交互活動、交換和生產關系;也有學者指出,對交往概念的界定,應從社會學、政治經濟學等不同學科的視角出發加以界定。
(三)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的內容與特征。在《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馬克思指出交往是建立在“既得生產力之上的社會形式。基于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等文本解讀,有學者從交往與生產、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以及交往的作用三個方面闡述馬克思交往理論。例如,劉奔從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兩個方面界定交往范疇。他認為完整意義上的交往范疇包括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交換活動。④有學者從實踐中介、社會進化、主體間性來總結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內容;也有學者從交往與生產的關系、交往與個人的發展、交往與社會的發展,交往與自然的關系來梳理馬克思交往理論。例如趙家祥把交往劃分為四個層次,其中人與自然的交往以及人與人的社會交往視為廣義的交往,人與人、人與集體的互動交往視為次廣義的交往,物質交往為狹義的交往,而勞動產品的交換是最狹義的交往。⑤基于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內容,學者多從社會性、歷史性、實踐性、物質性、主體間性等方面來概括交往的特征。
(四)馬克思交往理論與哈貝馬斯交往理論的對比研究。哈貝馬斯是交往與社會進化理論當中無法繞開的人物,他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馬克思的交往觀,但又對其進行了重大修正。他與馬克思在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對生產方式的定義有著明顯區別。也有許多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試圖通過對哈貝馬斯的解讀來重構馬克思交往理論。哈貝馬斯從語言學和詮釋學的角度闡釋交往的內核,在他看來,交往行為的主體來自擁有語言能力的人,即語言使人之所以為人。同時,系統和生活世界構成了交往行為產生的背景。并且,哈貝馬斯最終致力于實現世界公民社會。大部分學者在對馬克思交往理論和哈貝馬斯交往理論的對比中,認為馬克思與哈貝馬斯同樣肯定交往的重要性,認為交往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不可或缺,交往行為涵蓋社會的各個層面,而其根本分歧在于哈貝馬斯與馬克思關于人類歷史出現不同社會形態的根本因素問題,前者以語言為出發點,后者以勞動,即物質生產為出發點。
(五)馬克思交往理論與對當前時代問題的啟示的相關研究。隨著時代發展,網絡、全球化、生態問題、人類命運共同建設等成為重要時代課題,相關問題也成為當前學者研究的熱點。學者從馬克思理論著手尋求解決方案,嘗試將馬克思交往理論運用到相關問題中。
一是馬克思交往理論與網絡交往異化問題。馬克思從異化勞動出發,揭示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剝削本質,同時揭示了在此過程中人與人交往關系的異化。人類交往歷史發展至今,網絡交往使得交往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形成全新的社會生活狀態。隨著網絡的發展人們對網絡形成的普遍依賴越來越強,在這種新的交往形式下人的交往依然存在異化狀態。因而,部分學者就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究。有學者以交往異化理論作為出發點提出使大學生的交往回歸本質內涵、增強相互關愛以及建立彼此信任,這既是大學生交往異化現象的理論觀照,也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價值的生動呈現;也有學者提出了在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視角下揚棄網絡交往異化的探索以及當代青年在“交往普遍化”中的職責擔當;更有學者指出,現代交往的異化主要表現為交往目的功利化、交往手段貨幣化、交往規范世俗化、交往結果表層化,并由此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決路徑。
二是發掘馬克思交往理論中生態保護問題的理論依據。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的應對已經成為當前一個時期中的重要課題。有學者從馬克思交往思想出發,探求其面對生態問題的時代價值。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交往理論在人——社會——自然的交往結構中形成,并在生產實踐活動中開展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的關系。馬克思的交往理論與生態觀點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蘊含深刻的生態思想,人在交往過程中的社會關系的形成、物質生產的實踐活動等都無法脫離自然環境,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相互依存。⑥
三是將馬克思交往理論運用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當中。隨著世界交往的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馬克思交往理論也煥發了新的活力。有學者提出世界交往的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物質基礎的積累、乃至共產主義的實現提供了重要條件。馬克思交往理論為當前全球化視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本質上就是一種國際交往。張峰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國際交往迅速發展的時代,創立了包括物質和精神交往的國際交往理論,對中國更好參與國際合作、進行文化交流、推進“一帶一路”的戰略合作、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⑦
二、當前馬克思交往理論研究的不足
當前對馬克思交往理論問題的研究,學者多從對馬克思文本的研究入手,以時間作為線索,逐一梳理馬克思在不同時期所寫著作中涉及到的交往理論。從目前研究成果的實際成效來看,近年對馬克思交往理論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中仍然存在著概念界定不明晰,研究系統性不夠,研究缺乏創新性等問題。今后的研究應著力解決這些問題。
(一)沒有明晰的概念界定。對交往概念的界定應是交往思想研究中的首要問題,也一直是國內學術界比較有爭議的問題。目前,并沒對交往的內涵和范疇形成統一的觀點和界定。馬克思在其思想的早期和晚期是在不同意義上使用“交往”一詞,其情景與內涵是有所差別的。即便是同一時期,如《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交往一詞多次出現,其含義也在不同場合有不同側重。探究馬克思交往思想的演變、內容、范疇、地位、作用、特征等都需要建立在深入研究、界定交往的概念的基礎之上。概念是建造學術大廈的基石,若概念無法清晰界定,學術大廈的建設便無從談起。
(二)缺乏系統性研究。近年來對馬克思交往理論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居多,鮮有系統系的學術專著。相較于專著,論文展開的篇幅有限,因而在一些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欠缺,一定程度上,使得研究較為分散,從而使得研究的系統性有所欠缺。另外,對馬克思交往理論的研究多以文本切入,對文本展開研究,嚴謹性有所保證,但很難形成相應的主題,往往也會導致研究分散,未能形成系統性。
(三)研究重繼承而創新不足。馬克思交往理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的貧困》《資本論》等著作中都有所體現,但沒有著作對交往理論作專門性論述,這也為后續對馬克思交往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多種空間和角度。但目前,學者對馬克思交往理論的研究多集中于交往與物質生產的關系問題,而與精神生產關系的研究略顯不足。學者重復性地引用相同的馬思話語,在研究過程中視角比較局限,研究缺乏創新性。
三、小結
由單純的文本分析向主題研究與應用研究轉向,在研究過程中加強系統性。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問題的研究上,慣以文本研究作為主要研究方法。的確,文本的研究能夠保證嚴謹性,具有強有力的說服力。但是,從根本上說,文本的研究應是一種方法,一種基礎。這種基礎本身不是研究目的,而是研究手段。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從文本出發,以此作為研究的基礎,在主題研究的指導下,對問題進行系統整合和分析,同時,加強理論運用于實際的能力。不斷提升馬克思交往理論的系統性、整體性。
[注釋]
①姜愛華.馬克思交往理論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②趙家祥.解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一個難解之謎——:“生產關系概念”與“交往形式”等術語的關系[J].哲學動態,2011(4).
③許斗斗.《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交往形式”理論新釋——析“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的觀點[J].東南學術,1999(2).
④劉奔.交往與文化[J].中國社會科學,1996(3).
⑤趙家祥.簡論交往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01(1).
⑥王冬玉.馬克思交往理論中的生態意蘊[J].社會科學輯刊,2010(6).
⑦張峰.馬克思恩格斯的國際交往理論與“一帶一路”建設[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