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屆六中全會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列(試行)》對黨內監督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監督主體、方式、內容等做作出規定,為黨內監督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明確指出: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信任是黨員同志和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可,更是廣大黨員干部不斷奮斗的重要動力;監督是對黨員干部的約束,更是對黨員的愛護。信任是激勵,黨內監督要以信任為基礎,監督要嚴格,通過制度化的監督機制,實現黨內團結。
[關鍵詞]信任;監督;黨內團結
[作者簡介]吳金濤(1993-),男,漢族,貴州七星關人,中共畢節市委黨校,碩士,研究方向:黨的建設。
[中圖分類號] D26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0)05-0047-02
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修訂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提出以制度化的黨內法律法規,形成黨內政治生活的秩序化。《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對黨內監督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監督主體、監督內容、監督對象、監督方式等重要問題作出規定,為新形勢下強化黨內監督提供了根本遵循。黨內監督條例明確指出: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各級黨組織應當把信任激勵同嚴格監督結合起來,促使黨的領導干部做到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用權受監督、失責必追究。信任,是黨內團結的基礎,更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重要支撐;監督,是保證黨內團結的重要手段,更是實現黨內清正廉潔、風清氣正的重要抓手。在新形勢下,以信任和監督的有機結合,促進黨內團結,實現黨內生活合理有序,黨內生活正常化。
一、信任是黨員黨性的核心要求和最大激勵
(一)信任是黨員同志間的最核心要求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黨員干部擁有一個共同的遠大理想信念——共產主義。只有擁有志同道合的共同理想信念者才能走在一起,組成一個強大的政黨,也只有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群眾的信任,才能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是擁有共產主義理想的志同道合者,現階段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根本建設者。黨組織選任干部,體現了黨的信任、黨組織的信任以及人民群眾的重托。黨的各級組織、黨員對黨的干部的信任,是領導干部在其位謀其政的堅實后盾。習近平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中指出:黨內生活要交心,黨內同志要做諍友、摯友①。黨組織選任干部,體現了黨的信任、人民群眾的重托,黨員同志間的相互信任,是黨內生活正常開展的核心要求。
(二)信任是對黨員干部的最大激勵
廣大人民群眾、黨員、干部和黨組織的信任,是一個人獲得成就感的最好方式,也是激勵一個人前進的最大動力。在社會主義建設之中,以成為一名共產黨員而光榮,廣大群眾對于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給予了高度的人格認同和能力認同。作為社會屬性的人,以獲得他人認同為最大自豪,黨組織的充分信任,能使廣大黨員放開手腳,增強工作干勁和動力,在樂觀積極中心情舒暢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只有人民群眾的信任,才能使人民公仆的思想不變質,時刻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有黨員的充分信任,才能保持自身心態的端正,才能在實踐中不斷發揮自己的特長,保證為人民服務不變質。
二、監督是黨內生活的基本要求
(一)嚴格監督是黨內生活的基本要求。
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管”和“治”都包含監督,黨內監督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保障。廣大黨員干部作為人民公仆,在行駛權力的過程中,必然要以黨內的各項規章制度作為自身行為的準則,才能保證權力運行在制度的軌道上。黨內正常生活的開展要以黨內外監督為重要手段,黨員、干部、人民群眾有行駛監督的權力,尤其是黨內監督,是正常開展黨內活動和確保黨員干部不越界、不腐敗的重要抓手。黨組織嚴格監督,能促其勤政廉政,不偏離正道、不走向歪道。黨員領導干部要自覺接受黨員、黨組織、群眾等的監督,讓不敢、不想、不能時常懸掛于黨的各級干部和黨員心中,促使黨員干部時刻保持清醒。
(二)監督是對黨員干部的一種信任和保護
習近平指出,黨教育培養一名領導干部不容易,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強對干部的監督,是對干部的愛護。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充分認識到監督是一種信任,是黨內同志間的摯友之情,是相互成長的保障,是對黨員、干部、組織的信任,更是對黨員干部的保護。監督是為了讓黨員干部更好的成長,保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不變質、行動不越軌。放任自流的干部和黨員,游離在黨的關懷之下,必然會被不良信息誘惑腐蝕,嚴重的會使其誤入歧途,最終受到法律制裁,后悔終身。黨組織加強監督管理,是對黨員干部的真正關愛,是對黨的事業的高度負責。
(三)監督是對黨內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
形成制度化的黨內外監督機制,可以有效促進黨內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科學化,為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完善黨內制度法規提供強勁動力。制度化的監督機制,可以有效促進黨內生活正常開展,保證黨員的各項權益,保障黨員的權利不受侵犯。加強黨內監督是黨的一貫要求,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探索黨長期執政條件下強化黨內監督的有效途徑,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出臺中央八項規定,以身作則、嚴格執行,帶頭召開民主生活會進行黨性分析,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加強內部監督;深化紀檢體制改革,推進巡視和派駐全覆蓋,使黨內監督不留死角、沒有空白。黨內監督無禁區,監督的對象確定為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有效的保證黨內正常生活的開展,促進黨內和諧,進一步完善黨內各項法規,確保每一個干部、每一名黨員都在監督之下。
三、信任與監督的有機統一是完善黨內政治生態的重要向度
(一)信任與監督二者缺一不可
信任不是不要監督,監督也不是不信任干部。領導干部肩負著人民的重托和責任,就得經受組織的培養和考驗。只有信任,沒有監督,必然導致黨內政治生活的團團伙伙,拉幫結派;只有監督,沒有信任,必然導致黨員干部的精神懈怠,激情退卻,發展嚴重會導致黨內政治生活的各種爭斗,互相陷害。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黨的觀念淡漠、組織渙散、紀律松弛,管黨治黨寬松軟等問題。加強黨內監督,就是要用監督體現信任,用嚴管體現厚愛。黨員干部越是位高權重,越要受到嚴格管理和監督。如果因為信任就對黨員干部疏于監督、放任自流,就有可能使黨員干部脫離黨的宗旨,違背群眾的重托,做出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事。只有嚴格監督,以監督為鏡,處處對照、時時檢查,才能贏得組織更大的信任,背起群眾的囑托。
(二)信任與監督的有機統一才能達到激勵與保障同行
信任與監督的有機統一,是黨內形成相互制約的形勢,以信任為激勵,以監督做后盾,促使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做到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用權受監督、失責必追究。人民群眾、黨員、干部和黨組織對于廣大黨員,尤其是對于黨的干部,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信任之下,必然要進行強有力的監督,才能保證黨員干部的黨性純潔,保證黨員干部的清廉,使廣大黨員干部繃緊紀律這根弦,在黨內規章制度下有效地發揮自己的能力,為人民服務。監督是為了更好的保證黨員干部的一身正氣、清正廉潔,只有實現信任與監督的有機統一,才能實現黨員干部的工作激勵和行為準則的約束,實現黨內大團結,高效執政。
信任是一種激勵,監督就要嚴格,做到信任與監督的有機統一,就要加強黨員干部的忠誠教育,以團結促信任,以互助促和諧;要開展好黨內民主生活會,讓黨內“紅紅臉,出出汗”成為民主生活的常態;要進一步健全制度機制,切實發揮監督體系的功能作用;要克服好人主義思想,敢于堅持原則、敢于較真碰硬,對違反紀律、不講規矩的行為,及時、認真、大膽的批評和制止,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各級黨組織要嚴格執行黨內監督各項制度,促使黨的領導干部嚴格履行職責,踏實做事。黨員干部要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以傳統文化中“仁者愛人”之思想教化、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道德品質,形成博愛之心,互相信任。黨員干部要自覺接受黨員、黨組織、群眾的監督,做到光明磊落、一身正氣。黨的領導機關要自覺接受黨員監督,積極聽取黨員的不同意見,保證黨的方針政策行駛在正常的軌道上,防止黨的領導變質。黨組織的監督是黨內治理、反腐的利器,黨的各級組織要切實發揮監督職能,以人民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為自己的工作出發點,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做到對黨員、干部、各級組織的切實監督。
黨內法律法規的不斷制定出臺,推動了黨內治理的制度化,監督條例的修訂,重點解決了監督主體比較分散、監督責任不夠明晰、監督制度操作性和實效性不強等問題,讓“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從理念走向實踐。實現信任與監督的有機統一,才能有效的保證黨員的積極性不受打擊,同時權力運行受監督,權力運行在制度的軌道上。
[注釋]
①習近平在指導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強調:堅持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提高領導班子解決自身問題能力[N].人民日報,2013-09-26(01).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M].北京:中國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
[2]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16年10月28日01版.
[3]《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發布.人民日報.2016年11月3日01版,05版,06版.
[4]習近平.強化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 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建設.人民日報,2014年1月1日01版.
[5]侯長安.守紀律 講規矩[J].求是,2015(4).
[6]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新華網,2013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