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城區是杭州的中心城區,如今,正在進行一場城市基層治理的“化學實驗”,積極推進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創建和全省基層社會治理改革試點等工作,著力提升政務服務效率、優化政務服務水平、整合基層管理力量、減輕基層工作負擔。“一聲哨響、各方聯動,工作更加順暢了”“一支隊伍、賦權下沉,執法更加高效了”“一call即辦、打包解決,百姓更加方便了”“一個大腦、多方植入,治理更加智慧了”“一個目標、人人出力,社會更加美好了”。
一頂“大蓋帽”管好民生事,讓城市基層治理更高效
過去,垃圾分類管理找市容環衛、無違建小區創建找城鄉規劃、綠化管理找城市綠化、雨污分流找市政公司……一個物業小區的管理,需要在10個領域方面接受多個部門審查管理。
2019年,杭州率先啟動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首塊“試驗田”選在下城區長慶街道。5月,全省首個街道綜合執法機構——下城區長慶街道綜合執法大隊揭牌;9月,下城區8個街道綜合執法大隊成立,全區共有146名執法隊員下沉到街道基層一線。按照有關法律規定,相對集中行使行政處罰權,破解分散執法、職能交叉等問題。
改革后,物業小區只需接受街道綜合執法大隊一支隊伍統抓統管,解決了原先多頭執法和執法擾民難題。除了執法權力下放,還有審批權力的賦予。在長慶街道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原先13個街道辦事窗口精簡為4大綜合審批服務窗口,實現“無差別全科受理”“一窗辦”向基層延伸。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創新推出“1Call”政務服務模式,殘疾人證申請及制發、遺失補領機動車駕駛證等部分公民事項通過“視頻辦”實現“零次跑”,將手機變成了“口袋”辦事窗口。
接下來,下城區將持續推進已承接的試點改革,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下城樣本”,進一步凝聚改革合力,爭取在更多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新突破。
用“繡花”功建設品質下城,讓城市基層治理更精細
基層社會治理的成效在于細節,而細節所折射出的不僅僅是城市品位,更是體現出城市管理者用“繡花”功夫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匠心”。
孟祥飛是長慶街道柳營社區的一名“井長”。清早,他來到林司后自家的炒貨店,到店的第一件事不是開門迎客,而是先到店門口的雨水井旁,朝里張望。“晴天的話,井里面不應該有水的,如果有,那就是有人偷排污水,要匯報。”據了解,目前下城區共有169名“井長”上崗履職,發現、阻止、報告并處理偷倒事件500多起。把好事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治理的是水環境,換回來的是老百姓美好生活愿景的實現。
當下,下城區正全力加快老舊小區綜合提升改造,研究出臺了《下城區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四年行動計劃》《下城區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工作實施方案》及《下城區老舊小區綜合提升改造操作工作手冊》,推出了全市首幢老舊小區小天竺社區回龍廟前4弄全市首幢“舊改樣板樓”,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下城區已走在了全市前列。
改變從老舊小區延伸至街頭巷尾。天水巷、麒麟街、窯瓶巷、東園街、文昌巷等一條條小巷“煥發新生”,不僅成為附近百姓茶余飯后的休閑地,也成為了游客深入了解杭州的“街頭文化館”。
“小區管家”、美麗小巷整治、成片加裝電梯、居民空間共享等相結合,下城在全區范圍內正努力打造具有完善設施、整潔環境、配套服務、長效管理、特色文化、和諧關系的“六有”宜居小區。
擦亮共建共治共享“金字招牌”,讓城市基層治理更溫暖
頭戴鴨舌帽,身披紅馬甲,手佩紅袖章的“武林大媽”隊伍悄然走紅,從最初的18人,壯大到如今4.2萬人的“大部隊”,成為守護杭城平安的“金名片”。作為“楓橋經驗”城市樣板,長慶派出所榮獲全國首批、全市唯一的“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和事佬”“安全巡查員”“鮑大媽工作室”“三和交流室”……在這些居民的參與下,“小事不出樓,大事不出社區,鄰里矛盾自行化解”的“楓橋經驗”,得到了完美詮釋。
在基層社會治理中,下城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示范作用,引領基層社會共建共治共享。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在黨建引領下,下城區不斷強化群防群治力量,把矛盾化解在一線。如今,越來越多的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組織等行動起來,參與到共建共治中,構建了沉底到邊的基層社會治理組織體系。
2019年以來,下城區全面推進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工作,研究出臺了《區委關于加強黨建引領推進小區治理建設幸福家園的指導意見》《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十法》等,強化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實現對全區業委會和物業服務項目黨建全覆蓋,建立完善社區、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三方聯動機制,努力打通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該工作的探索和實踐受到中組部、住建部、民政部的充分肯定,新華社等媒體作了多次報道。
“互聯網+大數據”引領支撐,讓城市基層治理更智慧
下城區高度重視城市大腦下城平臺建設,充分發揮了下城區歷史沉淀的海量數據優勢,實現了數據資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全市率先發布區縣級城市大腦平臺及街道級數字駕駛艙。潮鳴街道率先探索推出“云字典、云管家、云服務、云辦理、云網格”,打造出了一套民生服務保障系統,各類相關數據實時更新,為管理者提供一目了然的區域動態。
“10秒找房、20秒入園、30秒入住”、便捷泊車、智慧電梯等城市大腦場景應用,在城市大腦新天地示范區紛紛落地,這是下城區東新街道的杭州城市大腦數字駕駛艙。信息化、智慧化、精細化的模式,使得數據傳遞不再“逐級報送”,數字駕駛艙能將各部門各層級的城市運行數據進行打通、融合、計算,實現橫向貫通、縱向比較、在線監控和智能預警,讓社會治理更加智能化。
此外,下城區聚焦百姓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助力城市基層治理,引入全國首個區塊鏈服務網絡(BSN)全球運維中心,成立區塊鏈服務網絡孵化基地,啟動區塊鏈服務網絡助力社會治理和城市大腦下城平臺試點,目前,城管道路信息及貢獻管理、酒店消毒監管、1call積分管理、機關內部“最多跑一次”等多個應用數據已經上鏈,城市基層治理智慧化水平得到極大提升。
(中共杭州市下城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