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樹

中蘭村是大埔縣大麻鎮所轄的一個行政村。初聽該村干部說村里的梅子崠等地有“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的幾處分戰場遺址。我是三河壩出生、長大的,自認為對三河鎮及相鄰的大麻鎮地理位置情況、對三河壩戰役比較了解,此說讓我心存疑惑。
三河壩戰役是“八一”起義軍進入廣東后的一場重要戰役。1927年10月1至3日,朱德率起義軍一部在三河壩阻擊國民黨軍,以掩護起義軍主力部隊南下進軍潮汕。當年,按朱德部署,三河壩戰役主戰場在三河鎮韓江東岸(匯東村)的筆枝尾山上,主要阻擊從西岸的三河墟場東渡的國民黨軍。此外在主戰場下游大約5公里處的梅子崠高地一帶也部署起義軍七十三團部分官兵擔任側翼護衛,阻擊從西岸的大麻墟場東渡的國民黨進犯之敵。從梅子崠山腳往下游約3公里處是大麻鎮的蓮塘村,蓮塘村再往下游約3公里處是中蘭村的村口,也就是說梅子崠與中蘭村之間隔著一個蓮塘村。
為什么中蘭村說有個“八一”起義軍戰斗過的梅子崠呢?難道梅子崠“跑”到中蘭村去了?或是中蘭村也有個同名的梅子崠?這正是我的不解之處。
5月19日,受中蘭村干部之邀,也帶著以上的疑問,我隨梅州市老促會副會長連建文、大埔縣老促會會長袁光明等同志到中蘭村作紅色調研行。村書記張奕橋、村主任張奕華等村干部熱情迎接我們。坐下交談了一會兒后,村干部帶我們上到二樓的“八一起義軍中蘭村戰場遺物展覽”室參觀。這是村委會會議室臨時改成的展室。室內一幅電子屏幕的“三河壩戰役戰場地形圖”最先吸引我的眼球。
我近前細看,哦,終于明白了,原來中蘭村就在韓江東岸的第一重山(即梅子崠到中蘭村村口的香爐山、松仁峰)的山后面,并且主村大致是長條形的(從江岸的村口到山里的村尾),它與江岸的第一重山基本平行,只不過梅子崠到香爐山山脈走向是自東北向西南,而中蘭主村從村口到村尾的走向是自西南向東北,方向正好相反。梅子崠就在村尾的不遠處。展室中間的長桌子上鋪著紅布,上面擺著當年起義軍在中蘭村戰場香爐山、松仁峰等處收集到的遺物:子彈頭、子彈夾、步槍刺刀等。
座談中,村干部介紹:當年,起義軍七十三團將士搶先占據了中蘭村的梅子崠、松仁峰、香爐山等山頭的有利地形,與從大麻墟渡過韓江,企圖從側翼攻擊并迂回包圍,以切斷起義軍退路的國民黨錢大鈞部激戰了三個晝夜,戰況慘烈,傷亡極大。激戰期間,中蘭村民自覺組織起來,為起義軍送米送水,救護傷員。起義軍撤退后,村民又自發上山,就地掩埋了烈士的遺體。
村書記說,近幾年來在廣州大學及梅州市生態環境局的對口幫扶下,村里的經濟發展及新農村建設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2018年,村兩委干部組織人力到梅子崠、香爐山、松仁峰等戰場遺址進行挖掘和拍攝,從而收集整理了不少戰場的遺物,還派人到縣檔案館等處及從民國縣志中,查找到了當年戰斗的文字資料。村主任說計劃開辟一個正規的展室,有條件時還要打造一個戰場遺址。連建文副會長和袁光明會長對中蘭村干部悉心挖掘紅色資源,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舉動給予充分的肯定,并表示會盡力給予支持。
我想,此行于我而言還原了三河壩戰役歷史的真實,可見挖掘、保護紅色資源的重要性。中蘭村干部的舉措,將使人們對三河壩戰役有更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