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東

早在2010年,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大遷徙》攝影組專門到清遠舊嶺村熾堂李公祠取景,尋找客家人遷徙的足跡。十年后,此地依然保留著古雅的色彩和情調。
清遠市清城區飛來峽鎮舊嶺村位于鎮西南部,距離鎮政府15公里,面積1.6平方公里。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因南遷此地而形成。據《李氏族譜》記載,由熾堂李公率領族人南遷此地居住而形成,取名舊嶺村,曾用名九嶺村。村民主要姓氏為李姓。據口傳,由李始祖熾堂公,原名彥忠,別號昌伙同涂公、曾公由翁源皇古莊遷至此地開枝散葉。
熾堂李公祠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間三進布局,古色古香。壁畫、梁架雕飾及屋脊歷經百年風雨,依然清晰可見。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人文背景等深遠影響,都完整地反映了客家人從北向南大遷徙,然后落地生根,繼而開枝散葉的史實。村民們常自覺過來修葺打理,清潔衛生并保持其原貌,祠堂里楹聯眾多,代表性的楹聯為“龍門獻瑞,奉篇更新”。
熾堂李公祠祠后層巒疊翠,祠前秀水回漩,典型的磚木結構建筑,歇山頂,有三個大廳和二個天井,占地1000平方米,襯祠配套青云巷。祠面檐牙風雨墻,皆為木刻花鳥草木裝飾。進入祠門,是走廊和天井,走廊橫檻雕梁畫棟,兩側木柱油漆保護。整個祠堂結構嚴謹,氣勢非凡,充分體現了客家人傳統的建筑藝術,是清遠市內極為珍貴的文物古跡。雕刻精美的神龕安放在第三進,供奉著李氏歷代祖先牌位,神龕兩邊木柱上貼著一副對聯,上聯為“派出天潢憶昔榜放宗人曾唱兒孫三百輩”,下聯為“友承柱史迄今族開嶺表猶傳道德五千言”。
從對聯上釋放的“文化密碼”得知,舊嶺李氏源出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其《道德經》雖然只有區區五千言,卻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被奉為道教經典。據民國版《李氏源流》載,李氏第七十五世祖李珠,際宋元兵亂,自隴西來汀州,娶吳氏,生五子:曰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李火德入閩至今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閩、臺、粵、桂、贛及東南亞各國。2011年,熾堂李公祠被清城區人民政府定為不可移動文物點。近年來,回舊嶺尋根謁祖的李氏子弟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