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建設作為鄉村振興建設中的軟實力,為鄉村振興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分析如何發揮文化館站在鄉村振興建設中的作用。
關鍵詞:鄉村振興 文化館 公共文化服務
安徽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要在全省范圍內建設一批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美好鄉村。其中,“文明和諧鄉風美”的主要目標是“村民自治機制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基本健全,鄉村特色文化得到傳承發展,農民精神風貌積極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全國各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文化基礎設施大為改善,群眾文化生活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但由于體制、投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鄉村文化建設的整體水平還不高,離美好鄉村建設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以黃山市為例,近年來,該市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著力點,以文化惠民工程為抓手,免費開放公共文化場館,積極開展農村文化建設,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服務為核心,呈現出蓬勃發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良好態勢。目前全市擁有各類博物館54家、圖書館11家、文化館8家、美術館5家,10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黃山市共有691個村,54個社區,截至目前有620個村、53個社區完成村級(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覆蓋率達90%。已建成的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有管理制度、有特色活動、有專兼職人員、有群眾文藝團隊等。同時以保護、傳承和弘揚徽文化為主線,逐步形成了一些極富特色的鄉村文化,屯光鎮南溪南村等21個社區(村)被命名為黃山市首批文化示范社區(村),歙縣三陽鄉蟬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打造了健身舞、腰鼓、威風鑼鼓、徽劇、黃梅戲等一批特色文化隊伍。通過這些特色農村文化隊伍的建設和形成,當地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豐富和加強,原來那種“早上聽雞叫,晚上聽狗叫”的單調、乏味的農村生活也不復存在,賭博、迷信活動也逐步減少,而健康、文明、和諧的氛圍更多地出現在田間地頭和休閑娛樂中。但同時我們也看到,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基礎設施及文化設備匱乏,農村文化專干人員待遇偏低,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健康文化娛樂活動少,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等。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質上是在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要素于一體的系統工程。“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鄉風文明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更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文化是農村幾千年發展歷史的沉淀,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所在。面對鄉村振興建設的戰略目標,擔負著繁榮群眾文化工作任務的文化館站等文化基礎設施,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為廣大鄉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呢?
(一)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由市文化館牽頭組織,區縣文化館、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參與,建成全市文化館站聯盟。同時,開展“百館千村”結對工作,各館站重點幫扶幾個行政村。在全市文化館站聯盟的調度指導下,市文化館、縣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四級集結,形成強大的群眾文化專家隊伍,實現專業人員、專業設備等資源共建共享,為農民群眾創造優秀的精神文化產品。
(二)加強對農民需求的研究。通過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開展群眾文化需求民意調查,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大調研等,了解群眾喜歡看、想看的文化演出、展覽、圖書,真正做到以滿足群眾需求為立足點來開展基層公共文化活動。
(三)加強財政支持力度。制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網點規劃、建設標準,以及相應的建設、管理和維護經費補助標準。統籌解決好“建、管、用”問題,既保證設施建設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又保證設施長期正常運轉的管理維護經費,也要解決一定的人員培訓經費,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功能與效益。為切實解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有人辦事”問題,要通過政府購買基層公益文化崗位,配備文化協管員。建立績效考評機制,與經費、榮譽獎勵相掛鉤,鼓勵為基層群眾提供數量更多、質量更優的公共文化產品。
(四)豐富文化活動載體。通過開展“民間藝術節”“市文化館赴基層巡演”“愛國歌曲大家唱”“我們的節日——紅紅火火過大年”“徽州古城民俗文藝節”“兩省三地徽州民歌大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深入開展送文化下鄉、送戲進萬村、送圖書下鄉、送春聯、送講座等公益性文化活動,舉辦音樂、廣場舞、健身操等公益性培訓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以培育特色文化為重點,挖掘、扶持具有各村特色的文化活動和民俗文化項目,開展文化示范村評選,促進村鎮文化品牌建設。通過經常性開展文藝演出、讀書看報、廣播電視、電影放映、文體活動、展覽展示、教育培訓、科普宣傳等活動,把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農民學文化、學科學的課堂,成為推廣科學技術、帶領農民致富的陣地。
(五)突出群眾為群眾文化的主角。文化活動要以富有吸引力為前提,要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把群眾吸引過來,讓群眾參與進來,由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由參與者變成傳承者、展示者。在增強吸引力的同時要注意提升引導力,引導廣大群眾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習慣、向上的價值追求、積極的人生態度。比如春節是農村群眾返鄉的重要時間節點,要以組織開展“鄉村春晚”活動為抓手,突出群眾為群眾文化的主角,通過鄉村春晚,點燃群眾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熱情,提升群眾參與性,展現新時代群眾精神面貌,提升群眾文化的獲得感、滿足感,同時傳播正能量,更好地寓教于樂。各鄉鎮綜合文化站負責組織各村積極籌備本村特色節目,市、區縣文化館專業人員對各節目進行前期指導并排練,每個節目排練達到幾十次。市、區縣兩級文化館組織專業工作人員不斷從專業角度提煉素材,以“接地氣、活氛圍、重表現”為主,讓每個節目內容意義更加豐富,更符合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在對節目的篩選上,還與當地民間民俗節目的特色為基礎,優中選優,再創精品的評選精神,選出一系列老百姓耳熟能詳、喜聞樂見、接地氣的文藝節目進行表演,展示了徽州濃厚的地域風情、人文景觀,反映了徽州人民淳樸厚實、勤勞肯干的新時代農民形象,為觀眾呈現出一臺原汁原味的徽州鄉村春晚。2019年1月25日,“文化迎春 藝術為民”2019年安徽省鄉村春晚首場演出在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的鄉村大舞臺舉辦,通過國家公共文化云等網絡直播,共有360萬人在線觀看,并通過央視新聞欄目等媒體播出。2019年1月,歙縣徽州民歌《葡萄架下》參加了在浙江麗水舉辦的2019年全國“鄉村春晚”百縣萬村網絡聯動活動啟動儀式的主場演出。
(六)創作謳歌人民的優秀藝術作品。以美好鄉村建設、精準扶貧等為題材,創作現實題材文藝精品,豐富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提升鄉風文明。如,反映黃山市一名女大學生村支書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新編現代黃梅大戲《遠去的差距》榮獲安徽省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表彰;以黟縣村干部、省優秀共產黨員黃忠誠為原型創作現代扶貧徽劇小戲《三停杯》,以休寧農村泉水魚養殖題材創作現代黃梅小戲《魚情未了》,以休寧縣齊云山鎮資村的扶貧現實事跡為題材創作的黃梅小戲《柳玉》成功入選安徽省戲曲創作孵化計劃項目。這些以身邊人、身邊事為原型創作的文藝精品,接地氣、振志氣、揚名氣,不僅深受群眾喜愛,還帶動當地鄉村旅游、“泉水魚”等鄉村經濟發展。
(七)加強鄉村人才建設。加強鄉村專業演藝、活動策劃、非遺項目傳承人等特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壯大鄉村特色人才隊伍規模。開展全市基層公共文化隊伍培訓,舉辦農村文藝骨干業務培訓班,培育農村群眾文化團隊負責人、民間藝人等村級文化帶頭人。支持和鼓勵成立農民藝術協會、民間業余劇團等基層文藝組織,發掘村民的藝術創作熱情,引導鼓勵文化活動骨干從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組織、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和作品。
(八)加強文化志愿隊伍建設。要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組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藝輕騎兵志愿服務隊,深入農村指導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同時,要加強農村文化志愿服務工作,文化館站要加大對農村文化輔導員的業務培訓,拓展文化志愿服務形式和內容,不斷提高文化志愿服務水平,讓農村文化志愿者帶動農村文化隊伍建設。黃山市黟縣碧山村“陽光之家”文化志愿服務項目被評為安徽省優秀群眾文化志愿輔導團隊。黟縣葉村文化志愿者胡飛燕等12名文化志愿服務者被評為安徽省優秀群眾文化志愿輔導員。
(九)推動農村民間文藝傳承發展。黃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是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徽州民間文藝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徽州先民自己創作、編排并表演的民間文藝作品大多以勞動、愛情等為主題,表達祈求平安、豐收、吉祥的意愿,表現形式或粗獷、或含蓄,但卻有著泥土味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傳承了千年之久,是民間文藝的“活化石”。徽州民間文藝道具、服飾都具有本地風貌特征,唱詞與念白也是本地的方言土語,鄉風撲面而來,當地老百姓“百看不夠、百看不厭”。文化館(站)、要加強推廣這些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民間文藝節目在“活態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并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而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農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喜聞樂見的、記得住鄉愁的公共文化產品,實現基層公共文化和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發展。
(十)推動農村公共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的原則,探索合作機制,在服務村民的同時,讓原汁原味的民間文藝表演展示給游客,豐富景點的文化內涵,讓旅游者獲得獨特的文化體驗,實現民間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如,黃山市歙縣許村恢復、編排了《許村舞大刀》《板凳龍》等群眾文化節目,推出“許村過大年”古村落旅游產品,促進許村鄉村旅游發展。
鄉村振興,是農民的振興,更是深深根植在農村廣袤大地上的鄉土文化的振興。農村文化活動不僅體現著鄉村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還體現出當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強烈渴求。基層文化館站在繁榮農村文化、促進鄉風文明、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引導廣袤鄉村呈現更大的生機和活力。
(作者簡介:胡偉華,男,本科,黃山市徽劇院<藝術研究院>院長,研究方向:大型活動組織、策劃、藝術指導)(責任編輯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