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平
(青海省核工業地質局,青海 西寧 810000)
所謂有色金屬礦,指的是除黑色金屬礦產以外的其他礦產。如錫、鉛、銅、鎳、鈷、汞等多類礦產。在開展以上礦產的找尋與開采作業時,了解成礦方式、地質特點具有重要意義。下面聯系實際,就有色金屬礦成礦地質特征與找礦前景相關問題做具體分析。
目前,陸地裸露出來的地表床上,容易辨識出的有色金屬極少,大部分有色金屬都蘊藏與地球的深度區域,因而找礦與采礦難度極大。如果缺乏先進的技術方法,缺少相應的機械設備,沒有相關的成礦模型經驗,那么找礦成功率會非常低。
因此,要想提升找礦成功率,就應基于成礦地質概念、成礦地質環境基礎、成礦基本條件、控制礦產的影響因素以及找礦標桿等內容來科學、詳細地判斷潛在礦床,把握礦床勘測方向,提出勘測礦床的具體途徑,對成礦過程進行定量評價。同時,基于近年來有色金屬尋找與開采難度不斷增加的情況,相關單位還要能科學應用超前的地球物理概念以及更為先進的找礦技術來建立起成礦樣式,明確成礦方向,從根本上提升找礦的科學性、精準性,提高找礦成功率[1]。
在進行找礦與采礦相關作業時,應先根據地區實際環境情況對有色金屬礦的分布規律進行分析,以便更詳細地掌握金屬礦地質特征。如某地是一塊中生代邊緣盆地,盆地中存有一偉晶巖帶,主要分布有黑云母花崗巖。經勘查發現,該礦山礦脈直接受黑云母花崗巖巖枝控制,且在單獨巖枝中集中分布有稀有金屬礦脈。經測量巖體礦距離后,得出巖體礦距離在0.5km~2km之間,巖枝可以有效控制稀有金屬礦脈。分析該區域礦產的變化情況,可看到該礦區中礦產既有水平結構,又有垂直結構。其中康西瓦南巖枝為垂直結構分帶,其余為垂直向與水平向兼顧的結構分帶。分析該地區地質環境,可看到該區域殼幔與中生信新代地質構造是主要的成礦環境[2]。
2.2.1 殼幔構造的分布規律分析
該地區在殼幔構造上主要體現了中生代以來地質構造的一些特點。
在勘查時,為了解殼幔構造的分布規律,先后采用了各項技術手段,如電磁探測、人工地震剖面等方法進行了探測,獲得了一些數據。在對數據做全面的分析與研究后得出與殼幔構造相關的以下分布規律:首先,區域內殼較薄,但上地幔較厚;其次,地殼與上地幔厚度在地理位置上主要表現出了從西到東逐漸變薄的分布規律;最后,在殼內分布有較多的拆離帶[3]。
2.2.2 中生新代地質構造的分布規律
相關研究表明,地質構造的形成與發展受板塊運動影響。若某區域板塊運動頻繁,那么地質構造也會發生較大變化。因此在了解地質構造形成規律之前,首先應對該地板塊運動規律進行分析。經調查研究可知,在該區域的中生新代時期,地質構造主要呈現出以下規律:主要方向為北東到北北東方向,但也有北東到東西向,北東到北西向,整個區域內的地形呈現出復合型特征,如下圖所示。且由于該段時間內發生了較為頻繁的斷裂造山運動、板塊運動,受此影響該地也有較多的地質構造產生。在該時期,地質構造中有兩大推覆構造發育,且這兩大構造的伸展趨勢與大規模走滑剪切趨勢明顯[4]。

圖1 地質構造應力特征
2.2.3 礦床成型
礦床在成型過程中,材料會沉淀下來并出現一定程度的變形。而材料的這一變化過程也就是有色金屬礦的形成過程。對該區域的礦床進行分析后發現,有色金屬成礦的塊狀、帶狀特征比較明顯,并且塊體邊緣存在斷裂帶,也有成礦聚集的現象。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有色金屬礦成礦地質特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表現:首先,有色金屬礦具有多期成礦的特點。經研究調查發現,當地有色金屬礦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成礦時期,成礦時間跨度較大。此外,區域內一些礦床的成礦類型為帶狀、塊狀,一些有色金屬礦床還具有“多次成礦疊加,多類型聚合”的特征。這說明當地地質構造變化對礦床產生了較大影響。其次,在成礦時間上,表現出時間跨度大、多個時間段等特征。具體如,如新生古代到印支期這兩個成礦時期之間相隔了較多的年份。且每次成礦變化也都是因地質活動引起。如該區域就存有中新元古代成礦期、印支期成礦期、燕山大規模成礦期等多個時間段,并且每個成礦時間段都與當地地質活動密切相關[5]。經研究發現,該區域內的圍巖性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礦物質的形成。由于區域中的圍巖蝕變類型多樣,蝕變程度嚴重,蝕變范圍廣,因而區域內有較多類型的礦物之存在,如綠泥石、褐鐵礦、黃鉀鐵礬等。
近年來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對有色金屬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但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有色金屬是有限的,如不能對開采量做嚴格控制,對礦產利用率進行優化,最終會陷入無資源可用的境地。因此在進行礦產勘探與開采作業中,相關單位必須遵循科學、合理、持續發展、安全環保等原則來制定開采方案,進而提升礦產資源開采率,有效滿足社會經濟發展要求。
除此之外,隨著社會的發展,礦產資源日益稀缺,有色金屬尋找與開采難度逐漸加大,在不對相關技術與方法進行革新優化的情況下,一些工作很難順利開展。因而要想提高找礦陳功率,提升礦產開采率,就需要不斷研究優化有色金屬勘測方法,提升有色金屬勘測與開發的技術水平,進而保證有色金屬勘探工作效率。
相關部門要能結合實際情況,不斷研究優化有色金屬勘測方法,并掌握科學的成礦模型,通過不斷的實踐對相關工藝技術進行優化創新,讓各項工作技術更加適合當前的找礦工作需求。如根據實際情況對地下物探技術、瞬變電電磁測量技術、航空物探技術等各項找礦技術進行優化與應用,以保證最終的工作效益。
在以上幾類技術手段中,地下物探技術是計算機技術與物理教技術相結合而成的產物。該技術可利用周邊介質與地下隱藏物在磁性、密度、電性、電化學性、彈性等方面的差異性來獲知礦產所在位置。另外,也可通過測量彈性波場、電磁場、電場、電化學場等物理場分布特征來獲得隱藏物的位置信息,實現有效探測。
而瞬變電磁測量技術原理是高溫超導,在高溫超導這一理論基礎上,利用高溫超導磁強計進行深部勘探找礦作業,能獲得磁場剖面曲線,根據磁場剖面曲線判斷勘探區域內是否存在礦物質。所得數據的準確度較高,找礦效率也較高。在有色金屬礦成礦地質勘查等作業中引進航空物探技術后,可準確得到礦產區域內的反射性、磁性、電性等地球物理特征參量,這些參量是確定礦產地理位置、掌握區域巖層構造、巖性等需要用到的重要參考數據。相關部門要能科學運用以上技術方法對有色金屬礦成礦地質特征進行勘查與分析,從中提煉出相關數據并及時錄入信息資料庫,構建起動態的成礦勘查技術資料管理系統,利用現代化技術來實現對相關信息的儲存、管理、分析與應用,為找礦、采礦等各項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有色金屬礦的成礦特征有一定的復雜性,勘查難度較大。為實現對礦產成礦特征的準確分析,相關單位需根據礦區實際情況,科學制定找礦技術方案,并采取有效技術措施來獲得相關數據,為礦產開采作業的開展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