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輝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民生保障工作,沒有止步和放松之時,哪里有民生需求,哪里就應該有民生保障。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國付出了巨大代價,一季度經濟出現負增長,人民的生產生活秩序受到沖擊。在這一特殊時期,民生問題不僅是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的重要內容,而且成為政府開展各項工作的旨歸。社會事業是為確保社會團結、維護社會安全、促進社會發展、保障社會可持續發展,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提供的各種公益性支持與服務活動的總和。社會事業與民生工作息息相關。如果社會事業發展不足,就會制約民生的改善,為此,今年的報告提出:“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社會事業改革發展?!?/p>
一、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保持社會事業的本色
社會事業的第一層次是社會慈善、社會福利以及防范社會風險的事業。這是社會事業最基礎的組成部分?;久裆U详P注的是人的生理需要,屬于社會事業的第一層次。受疫情的沖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基層財政收支矛盾加劇。應對當前面臨的前所未有挑戰,必須在紓困托底上加碼發力。一是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全國近3億人領取養老金,必須確保按時足額發放。二是完善退役軍人優撫安置制度。三是做好因公殉職人員撫恤。四是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范圍,將參保不足1年的農民工等失業人員都納入常住地保障。五是擴大低保保障范圍,對城鄉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將符合條件的城鎮失業和返鄉人員及時納入低保。對因災因病遭遇暫時困難的人員,都要實施救助。六是切實保障所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民生也必將助力更多失業人員再就業敢創業。
二、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社會事業的底色
社會事業的第二層次是維護社會安全的事業。處于該層次的社會事業,事實上是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安全與秩序保障,防止或減輕他們遭受意外風險的損失, 增進社會成員的互信互助以及安全感,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行。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就有了安全的需求。安全不僅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保障。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也處于社會事業的第二層次。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目的就是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社區是老百姓日常居住的場所,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必須把社區治理作為重中之重。實踐證明,城鄉社區的服務和管理能力越強,社會治理的基礎就越實、越牢。在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社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堡壘作用。為此,報告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部分首先提出要完善社區的服務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安全事故總量連續多年下降,但是重特大事故仍然時有發生。因此,要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加強洪澇、火災、地震等災害防御,做好氣象服務,提高應急救援和防災減災能力。要實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要依法打擊各類犯罪,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三、提高教育和文化生活質量,打造社會事業的亮色
社會事業的第三層次是著眼于提升全體社會成員的人力資本和生活質量, 增進其選擇、發展能力以及生活滿意度,由此保持社會發展的活力,積蓄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和潛力。這種層次的社會事業最為典型的就是文化、教育、體育等社會服務。人的生存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后,發展需要就排上了日程。教育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去年的基礎上,報告提出繼續“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的提升”。一要有序組織中小學教育教學和中高考工作。二要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和縣城學校建設,繼續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水平。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幫助民辦幼兒園紓困;繼續推動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的均衡發展。三要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擴大高校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規模。要優化投入結構,讓教育資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讓他們有更光明未來。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要讓人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還要建設好精神民生,讓人民享受到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物等事業。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籌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倡導全民健身,使全社會充滿活力、向上向善。由此,實現物質民生建設與精神民生建設的有機結合。
四、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增加社會事業的成色
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醫療保險制度中對勞動者或社會成員最基本的福利性照顧。其目標是保障勞動者或社會成員基本的生命健康權利,使勞動者或社會成員在防病治病的過程中按照防治要求得到基本的治療。這屬于社會事業的第二層次。關于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工作,今年報告的要求是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比如,要開展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要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等。并將“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作為一項工作單獨列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雖然我國比較快速地控制住了疫情,但是也暴露出了我國突發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特別是在風險預防和預警發布、應急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習近平總書記說:“每一次災難過后,我們就應該變得更加聰明。”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刻不容緩,是社會事業改革的重要任務。報告的具體部署:一要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制,完善傳染病直報和預警系統,堅持及時公開透明發布疫情信息。二要用好抗疫特別國債,加大疫苗、藥物和快速檢測技術研發投入,增加防疫救治醫療設施,增加移動實驗室,強化應急物資保障,強化基層衛生防疫。三要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四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是黨中央“以人為本、生命至上”深厚情懷的體現。
(作者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胡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