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慧芳
目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疫情風險依然存在,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進行工作生活是每位公民的首要任務。疫情還未結束,不能放松警惕,我們每個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從我做起,從家庭做起,從生活細節做起,強化常態化防控意識,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攜起手來才能共筑抗疫長城。
中醫藥不但治療新冠肺炎成績斐然,在規范人們生活方式、預防疾病方面更是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行為準則。預防疫病首先要做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隔離病毒傳播,避免接觸感染,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生活方式,是目前防止新冠病毒死灰復燃的上策。由于新冠病毒大多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傳遞給易感者,“空氣飛沫傳播”是新冠肺炎等急性傳染病的主要媒介,因此人們咳嗽打噴嚏時要養成用手肘、紙巾等掩住口鼻的習慣。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要馬上自我隔離,戴上口罩及時到就近的正規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診。前往人員聚集場所,參加人員聚集活動要注意戴口罩常態化,在通風條件良好,并且能夠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離的情況下可以不戴口罩。而勤洗手、多通風是當下規避新冠病毒感染,“急則治其標”的有效手段。更要“緩則治其本”,遵循《內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的健康生活方式。
“食飲有節”:強調一日三餐規律,避免饑飽失常、飲食偏嗜,飲食不節對身體影響。“唾液傳播”是除“飛沫傳播”疾病之外的又一種疾病感染途徑,合餐習慣可通過“唾液傳播”,使幽門螺旋桿菌、感冒病毒等細菌病毒在就餐者之間傳播,為健康埋下隱患。由此,必須提升全民健康意識,全面推行落實分餐制,將使用公筷、公勺成為自覺習慣,禁食野生動物,避免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起居有?!保阂笕藗兤鹋P作息和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規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體的生理常度。良好的夜臥而安,在熟睡狀態下可以養精蓄銳,生血養陽,“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作息不規律,睡眠晝夜顛倒可耗散人體精氣,使人無精打采。居室寒溫不調也成為重要的致病因素。春夏既要居避暑熱,也要防止空調貪涼過度損傷陽氣;秋冬居處既要避寒就溫,也要避免暖氣燥熱損傷陰精。順從四時陰陽規律則陰平陽秘,疾病不起。
“不妄作勞”:不作過度消耗體力、精力的各種活動。要勞逸適度,避免過勞與過逸。過勞包括“房勞過度”“勞力過度”“勞神過度”?!胺縿谶^度”:常出現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精神萎靡不振、男子遺精甚至引起性功能及生殖功能損傷,性行為淫亂不潔則易患梅毒、淋病、艾滋病等性傳播疾病?!皠诹^度”:超過肌體承受能力的過度勞累,往往導致肌體困倦、精神萎靡。而長時間勞作姿勢也可能成為勞力過度的致病因素,如中醫所講的“五勞所傷”?!熬靡晜笔情L時間過度把玩手機的低頭族,不但導致視力下降、視物模糊,還可能因為“久視傷血”,使頸部筋脈失于濡養而致項背不舒,頭暈肢麻,往往成為頸椎病、肩周炎的誘因;“久座傷肉”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四肢,久座不動,脾不運化痰濁內生,往往導致肥胖、食欲不振、腹脹,腰肌勞損,增加痔瘡的風險;“久臥傷氣”是長時間的“葛優躺”不良姿勢,往往導致經脈不暢、氣血凝滯,從而肢體肌肉關竅氣血充養不足而見肢體困倦、心悸氣短、神疲乏力等癥;“久立傷骨”是長久站立不但可以導致骨骼與關節損傷,還因為長久站立,下半身的氣血運行遲滯出現腰酸背痛、腿軟足麻的癥狀,往往是下肢靜脈曲張的主要原因;“久行傷筋”是長途跋涉或者徒步族長期超負荷行走,不注意調整休息,容易使肌體機能受損,特別是下肢膝關節周圍的韌帶扭傷或勞傷。導致膝關節疼痛、屈伸不利、行走困難?!皠谏襁^度”是指由于精神過度緊張,心理壓力太大,思慮過度傷心脾引起不易解除的疲勞,常見失眠多夢、心悸健忘、腹脹納呆、嘔吐泄瀉,甚至觸發潛在的疾病,成為“過勞死”的誘因。
“形與神俱”:是身體健康、形神合一的高度概括。關于健康人們往往只關注身體各項檢查的數值標準,而忽略了心理健康、適應能力培養及道德健康的約束。其實早在《黃帝內經》就指出心理因素對人體疾病的重要影響:“心者,五臟六腦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藏皆搖”。隨著社會、生活壓力的加大,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精神高度緊張,心理疾病逐年增加,尤其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些人心理應激調節不良,出現神經衰弱、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怖癥、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神經性嘔吐、心境障礙無故悲傷、少年兒童的多動癥、網絡成癮,甚至出現心理危機,有自殺傾向等等。出現上述問題應及時就診,早發現、早治療。
總之,健康在于自律,你的健康你作主!堅持疫情防控常態下健康生活方式,不但可以“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提升抗病能力,還可以強身健體,預防慢性病的發生發展,為實現全民大健康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系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責任編輯/王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