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江
泰來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時刻緊繃鞏固脫貧成果這根弦,敢于擔當、主動作為,采取因人而宜、因地制宜的方式,不放松對貧困戶勞動能力底數的摸排,不停頓對貧困戶勞動技能的培訓,不間斷地解決貧困戶勞動就業問題,多措并舉打出一套貧困戶人人有“脫貧證”的鞏固成果組合拳。截至目前,全縣貧困人口中有勞動能力2923人、弱勞動能力1760人實現穩定就業,無勞動能力3615人落實兜底保障。
動態與靜態相結合,時刻盤清底數。摸清貧困戶就業意愿是鞏固脫貧成果的根基,泰來縣對貧困戶就業實行精細化管理,對就業資源實行精確化配置。一是依托信息化管理平臺,實行實時監控。通過信息化平臺對全縣4367戶貧困戶、8952人進行監控,每周開展貧困戶外出務工和公益崗位臺賬更新,隨時掌握外出務工人員和有意愿外出務工人員動態。數據顯示,貧困戶外出務工2694人,計劃外出務工357人,從事公益崗位1680人。二是落實“三親”行動,主動掌握情況。堅持在脫貧攻堅中開展“結親手拉手”“幫親心貼心”“會親傳真情”等“三親”行動,組織全縣1471名黨員干部進村屯、訪農戶、查民情、解民憂,在密切黨群關系的同時,全面掌握貧困戶就業意愿的第一手親情資料。三是定期分析,實現精準對接。結合貧困戶的勞動技能,行業部門與外埠企業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并通過“職”等你來泰來云聘會,公開縣內外企業用工信息及崗位需求,“求職意向”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
技能培訓與實際上崗相結合,持續穩定就業。提升貧困戶就業技能是鞏固脫貧成果的關鍵,泰來縣采取點對點上崗實訓的方式讓貧困戶在就業中提升脫貧致富本領。一是點對點開展技能培訓。在充分分析市場用工信息的基礎上,行業部門和用工企業“線上培訓”“以工代訓”達349人,大大提高了貧困戶的就業技能。黑龍江綠能生態牧業有限公司與黑龍江省農科院進行技術合作,重點對貧困戶進行獸醫、繁育員專業對口培訓,培訓上崗后工資比普通員工高出20%~30%。二是崗位需求與貧困戶個人技能相結合。采取行業部門點對點對接、政府補貼鼓勵等方式,推進貧困群眾外出就業。目前,省外務工493人,省內務工2201人。三是利用扶貧車間進行實用崗位技能培訓。全縣引入汽車飾品編織、柳條編織、羊絨大衣縫紉、漁網編織等“小快靈”項目,共建立27個扶貧車間,實現就業1183人,其中貧困戶157人,低保、殘疾等低收入群體120人,每月收入600~800元不等,大幅度增加了就業收入。泰來縣平洋鎮平洋村扶貧車間主任喬福軍,雖然夫妻倆都身有殘疾,但建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幫他們拿到了“脫貧證”,每天夫妻倆忙著給員工講解編制汽車座墊技術,幾年前僅靠幾畝地養家,日子艱難的窘境一去不復返。喬福軍說:“我不會忘記鎮村干部對我的鼓勵,是他們堅定了我要靠自己的雙手脫貧的決心?!?/p>
政策與增收相結合,鞏固脫貧成果。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帶動、群眾參與”的總體思路,泰來縣落實“龍頭企業+特色產業+公益崗位+光伏政策”等政策實現貧困戶就業“四重”保障線。一是龍頭企業主力保障線。依托飛鶴乳業、臺灣弘輝、佳和集團養殖等龍頭企業,帶動務工群眾1500余人,僅飛鶴乳業一家就帶動農民980余人就業,其中貧困戶270人,年收入達到3萬元。二是特色產業骨干保障線。依托本縣77家合作社和27家扶貧車間,實現零距離就業貧困戶307人。三是公益崗位政策托底保障線。堅持因人設崗、因季設崗、因需設崗、按崗定人的原則,設立公益崗位2080個,其中,護林員崗位642個,保潔員崗位435個,互助服務隊崗位332個,秸稈焚燒管護員、村屯清理員、安全巡查員和疫情期間的巡查值守、消殺防疫、卡口管理等季節性和臨時崗位615個。四是光伏政策兜底保障線。實施“定額收益+崗位補貼+務工獎勵”政策,整戶帶動2483戶,戶均增收1500元,安置公益崗位114個,獎勵外出務工人員759人。2020年新增設光伏公益崗位570個,已安置就業646人。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扶貧開發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