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方
黑龍江省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農業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黑龍江省糧食產量連續多年全國第一,作為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我省不僅擔負著國家糧食數量安全的重任,更擔負著糧食質量安全的重任,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考察黑龍江的重要指示精神,通過解放思想揚長避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加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促進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解放思想、轉變方式,推動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
我省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的良好基礎,農業發展深入貫徹實施“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工程,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使生態農業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并已初具規模。
一是農業“三減”成效顯著。全省不斷加大耕地生態保護力度,2018年農業“三減”面積超過3500萬畝,深松整地面積超過6000萬畝,耕地輪作休耕達到1290萬畝,秸稈還田面積達到1億畝,有機肥用量超過1600萬噸,通過耕地輪作、秸稈還田和施用有機肥等措施逐步提高耕地質量,不斷探索黑土地生態利用模式。二是生態環境日益好轉。通過生態環境有效治理,黑龍江省已建成高標準“互聯網+農業”示范基地1458個,面積達397萬畝。國家級生態鄉(鎮)126個,國家級生態村16個,省級生態市1個,省級生態縣(市、區)47個,省級生態鄉鎮754個,省級生態村3962個,為黑龍江省發展生態農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三是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步伐加快。自2011年啟動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以來,根據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糧食主產區水田、旱田的特點,因地制宜有效推進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短短7年間高標準生態農田面積已由2012年的847.07萬畝增加到2018年的6795.7萬畝,年均增長率達到141.5%,按照億畝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規劃,建設目標已經完成2/3。四是綠色食品發展成效顯著。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從2012年的6700萬畝增加到2018年的8046萬畝,占黑龍江省耕地總面積的33.7%。綠色、有機食品在產品品質、實物總量、經濟總量、生產基地規模、生產標準化水平、“三品一標”認證數量和品牌影響力等方面均位居全國前列。2017年黑龍江省共有970個綠色、有機食品企業,年加工綠色、有機食品1740萬噸,全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個數已達2555個,認證產品達14大類、2000多種,總產值達2550億元,約占全國總量的1/6。先后培育出“北大荒”“九三”等一批中國馳名商標和“五常”“龍丹”等一批中國名牌,已建成覆蓋全國的綠色食品市場銷售體系,并遠銷歐、美、日和東南亞等40個國家和地區。
二、搶抓機遇、找準思路,加快生態農業發展步伐
發展生態農業是新時期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要通過推進生態農業創新發展,實現現代化大農業的提檔升級,當好全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排頭兵。
一是合理規劃生態農業布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結合農業供給側改革,大力落實生態農業發展戰略規劃,加快生態農業發展步伐,因地制宜形成生態產業帶,如三江平原的水稻、雜糧產業帶,松嫩平原的大豆、玉米、小麥產業帶,大小興安嶺生態山特產品產業帶,哈爾濱、綏化乳制品、畜產品產業帶,通過生態農業規劃布局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二是加強生態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生態農業生產基地是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加強“互聯網+高標準綠色有機種植示范基地”建設,力爭在2020年完成億畝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目標。三是加強生態農產品產業鏈建設。做精、做強、做大、做富生態農業的有效途徑就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和三產融合,做全、做深、做精生態農業產業鏈,引導廣大農戶開展土地、資金入股農民合作社,多渠道參與生態龍頭企業生產經營,讓農戶既能獲得保底收益,又能分享年終分紅,通過生態農業產業鏈建設為農戶帶來穩定收益。四是建立和完善生態農產品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生態產品熱銷的大型城市以及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建立黑龍江省生態農產品連鎖銷售中心,逐步形成具有黑龍江特色生態農產品專營網絡,并輻射全國。充分利用“大米網”等電子商務平臺及展銷會,運用和創新“互聯網+”營銷模式推進農超對接,擴大黑龍江省生態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五是完善生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生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并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開展股份制合作,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提高生態農業技術服務專業化水平,提高服務效率,逐步滿足社會服務需求。鼓勵生態農業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生態農業合作社、生態農業龍頭企業等社會組織開展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加大對生態農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逐步壯大生態農業生產公司、服務公司,按照行業標準提高公司專業化水平,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一條龍服務,促進生態農業快速發展。
(作者系黑龍江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