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有海 艾杰 姜永年
清晨的一場小雨,為炎炎夏日送來陣陣清涼。雨后的哈爾濱艷陽高照,氣候宜人。2019年7月15日,作為全國黨刊開展“壯麗70年·奮進新時代”系列采訪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國期刊協會黨刊分會主辦,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承辦的“砥礪奮進走龍江——2019全國地方黨刊龍江行”采訪活動正式拉開序幕。全國28家黨刊編輯、記者共72位同志參加了此次采訪活動。在連續5天的采訪中,吉林省委黨刊《新長征》雜志社的3位記者累計行程4000多公里。耳聞目睹了黑龍江人民在改革開放建設新龍江過程中鮮活生動的奮斗實踐,親眼見證了新時代的黑龍江人在謀振興走新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了黑龍江人民砥礪奮進的鏗鏘足音。記者在采訪手記中這樣寫道:黑龍江在祖國的大北方,無邊的大森林,中國的大糧倉,華夏的聚寶盆,百年的大煤礦,文明歷史源遠流長。70年的征程,70年的奮進,70年的崢嶸歲月,70年的壯麗篇章……
滄桑巨變——從北大荒到北大倉
7月的龍江大地,夏風和煦,山清水秀,林茂草綠,沃野千里。經過3天的長途跋涉,采訪團到達了黑龍江農墾八五三農場。這是一幅大地的圖畫,這是一曲生命的贊歌。出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望無際的百萬畝良田,稻花飄香,稻浪翻滾。微風吹過,泥土的清香撲面而來,讓人心曠神怡,像是在訴說著三江平原的富饒和豐收。
身處壯觀的稻田海洋,記者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黑龍江農墾八五三農場地處三江平原南緣,場區北部為低平原,西臨蛤蟆通河,寶清河縱貫場區,河網密布。八五三農場,1956年10月開始組建,以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8503部隊代號定名為八五零三農場。同年11月,正式命名為八五三農場。所屬四分場就是三面環水、一面沼澤、車馬難進、開墾難度最大的“雁窩島”。1961年10月,董必武同志親筆為“雁窩島”題名。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提起北大荒,就會想到八五三,提起八五三,就會想到雁窩島,雁窩島成為了北大荒的代名詞。”八五三農場黨委宣傳部張傳文同志向記者這樣說道。記者此行有幸到訪雁窩島,就是要去深刻學習體驗“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
八五三農場:北大荒精神的發源地
在開發北大荒的過程中,開墾難度最大的就是“雁窩島”。1957年春,時任國務院農墾部部長的王震親自帶領勘察隊進入雁窩島勘察并點燃了開荒的第一把火。在這里,記者聆聽到許多當年的拓荒者誓把荒原變良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1957年春節剛過,新成立的八五三農場決定建立四分場。3月,派出了一支由鐵道兵老戰士、拖拉機手徐維新等12人組成的先遣隊進島建點。全場從3700名復轉軍人中挑選出來的131名開荒隊員冒著早春的冰雪開進了雁窩島,搶運油料、種子、糧食以及各種物資。
4月24日夜,雷雨交加,狂風卷積著烏云,搶運物資的6臺拖拉機在相互救援中幾乎同時扎進“大醬缸”,只露出10多厘米高的排氣管和駕駛室。就在這危急時刻,剛從首都警衛師轉業來的共產黨員、包車組長任增學挺身而出,脫掉棉衣,喝了半瓶白酒,潛入滿是冰碴的泥水,扒開泥漿,試著用鋼絲繩和機車的掛鉤連接。幾分鐘后,任增學探出頭來,他滿面污泥,嘴唇發紫,渾身顫抖地搖了搖頭,第一次嘗試失敗了。大家伙沖上前去,叫他休息換自己上,任增學搖了搖頭,決定再試一次。任增學深呼一口氣,一個猛子扎了下去,潛入了冰涼的泥水中。3分鐘過去了,大家伙焦急起來,想要拽繩子讓任增學上來,就在決定拽繩的一瞬間,泥面起了泡,任增學迅猛地探出頭來,躍出水面,揮起拳頭大喊:“成功了!掛上鉤了!”話剛說完,他就暈倒在了戰友的懷里。
這就是廣為傳頌的“潛水掛鉤”的故事。如今,潛水掛鉤紀念地已經成為農場和周邊地區進行紅色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
當年進島不久,遇上冰雪融化,機車開荒缺少油料,農場就決定沿著寶清河布滿水草、寒柳的河道,從寶清河往下漂運油桶。隊長挑選了11名水性好的戰士,組成“水上運油隊”。其中一名隊員就是剛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轉業來的羅海榮。這位四川小伙子18歲參軍,曾隨部隊參與修筑成渝鐵路,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他正參加軍事工程學院文化班學習,部隊號召開發北大荒,他接連申請了5次,才被批準來到了雁窩島。
水上運油十分艱難,河床爛泥淤積,河底有樹根,兩岸枝條糾纏拉扯。隊長見羅海榮水性好,讓他殿后,自己領先、帶路。這樣,11名隊員排成一條長龍,在河水里推著油桶前進。后來大家發現羅海榮不見了。幾個隊員回去找,在岸邊柳茆子深處,發現兩只油桶。緊接著一個隊員的腳踩著了躺在水底的羅海榮。大伙立即將他抱出水面,他一動不動,停止了呼吸,犧牲時年僅26歲,時間是1958年8月16日。
在北大荒人的犧牲與汗水中,八五三農場扎穩了腳跟,得以開拓這從未被人類征服的“大醬缸”,也為北大荒精神提供了土壤。
1968年至1970年,全國各大城市54萬知識青年走進北大荒,八五三農場接收10279人,浙江寧波知青陳越玖被分配在一隊豬舍養豬。她對老一輩開發北大荒的業績和羅海榮、張德信等烈士的獻身精神甚為欽佩,在日記上寫道:“英雄沒有走完的道路我們走,英雄未完成的業績我們創!”1974年,隊里決定讓陳越玖擔任畜牧衛生員,她接受任務后,勤學苦練,逐步掌握了30多種畜禽病的防治方法,并學會針灸和用中草藥給畜禽治病,成為全場優秀的畜牧衛生員。
這時病魔已潛入陳越玖的肌體,可她依然帶頭參加勞動。修水利時她抬大筐,秋收時她忍著腹痛,揮鐮收割大豆。1975年初,陳越玖從寧波轉到上海醫院治療。經多方檢查確診:乙狀結腸癌后期,廣泛擴散。陳越玖去世的時候,年僅24歲。
在上個世紀的1960年到1962年間,全國連續3年遭受了嚴重自然災害。當時,八五三農場1.6萬人,每人每月供應口糧只有7.5公斤,糧食不夠就吃野菜、玉米皮淀粉、榛柴葉,大家勒緊腰帶,節衣縮食,省下糧食,支援其他災區的人民。二分場五隊糧食保管員孔德喜寧可自己挨餓也不動國家一粒糧食,他就守著糧囤子餓暈在糧堆旁。
1960年,八五三農場收到上交糧庫的指標,要求第一次要上交糧食300萬公斤,農墾總局考慮到農場的實際困難,只征收了280萬公斤。
幾個月后,因災區和兄弟農場缺糧告急,時任農墾部部長王震向墾區發來了一封信。場黨委立即召開會議,動員全場又主動上交了31.5萬公斤糧食,兩次加起來共計311.5萬公斤!當時按每人每月7.5公斤可以不餓死人計算,八五三農場救活了415555人。
農墾總局黨委派被譽為“黑龍江墾區活地圖”的鄭家真,深入八五三農場進行采訪,寫出了報道《艱苦奮斗的八五三》。提煉出“白手起家、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顧全大局、肯于奉獻的全局精神,鍥而不舍、勇于拼搏的犧牲精神”的八五三精神,后來形成了“北大荒精神”。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倉。北大荒開發建設的70多年,是飽含血與火、汗與淚、詩與歌的宏偉篇章。正如著名作家李準為八五三農場題詞所寫:“億噸糧,千噸汗,百噸淚,十噸歌。”從1947年第一批農場的創建開始,14萬轉業復員官兵、10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內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來到北大荒投身發展建設。這是人類墾荒史上改天換地的偉大斗爭。現如今北大荒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巨大變化,昔日的亙古荒原之所以能變成今日共和國的重要糧倉,支撐3代北大荒人完成宏偉大業的精神支柱是與北大荒同生、同育、同發展的以“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內涵的北大荒精神。這種精神是幾代北大荒人用青春、汗水、鮮血乃至生命,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培育和錘煉出來的,是英雄的北大荒人政治覺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為規范和工作作風的集中體現。在采訪中,記者感受到,北大荒精神已經深深融入生活在這片黑土地上的人民的血液之中,并且在全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全國人民共同擁有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奮勇前進。
北大倉:未來現代農業的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
當年王震將軍在為八五三農場選址時,警衛員隨口問道:“這里將來會是什么樣子呀?”將軍環顧四周深有感觸地說:“這里呀,將來一定會變成大糧倉!我們的后世子孫一定會過上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日子!”如今,將軍的夙愿得以實現,北大荒在一代又一代拓荒人的接續奮斗下早已實現了滄桑巨變,曾經的千古荒原變成了擁有萬頃糧田的大糧倉。八五三農場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大農業的歷史性突破,成為了中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典型代表。開著小車去種地、駕駛飛機撒農藥、手機遙控育秧棚……成為八五三人的新時尚。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黑龍江時,曾經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就發芽。”是對北大荒極為肥沃的腐殖質黑土層最生動的描述。東北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兜里有糧,心里不慌!”八五三農場的發展建設始終與國家糧食安全緊密相連,糧食安全是祖國人民生存發展的保障,現代化大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八五三人始終迎著國家需要不斷前行,開拓進取的腳步從未停歇,用“高科技”武裝大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且產量逐年提升。
現代化農機園區農機科副科長李笑言告訴記者,現在大馬力的農業機械大舉占領了農場。如今的八五三農場,從育種插秧到水稻生長收割,已實現全程智能化、機械化。價值472萬元的約翰迪爾青貯機、價值365萬元的美國海吉噴藥機、有2個屋子長的法國格里格爾貝松13鏵液壓翻轉犁,不論是小農機,還是大農機,幾乎成為每家每戶的“標配”。如今的八五三農場總面積122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達102萬畝,糧豆年產達60萬噸以上。
2018年金秋,北大荒全墾區糧食產量達到228億公斤,連續15年獲得大豐收。全體北大荒人人均年產糧突破5萬公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70年來,北大荒墾區累計生產糧食3900多億公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3200億公斤,用全國2%的耕地養活了全國9%的人口。據測算,北大荒墾區每年調出的糧食,可為京津滬渝4個直轄市和解放軍三軍將士提供1年的口糧。北大荒人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糧食安全,這是北大荒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最好印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國有農墾體制改革,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如今的八五三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囑托,壓實責任擔當,爭先創優擔負起建設“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國家隊責任,正在為當好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現代農業“三大一航母”而努力拼搏、不懈奮斗!
“繼承下去吧,我們后代的子孫,這是一筆永恒的財產——千秋萬古長新;耕耘下去吧,未來世界的主人,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天上難尋。”從北大荒到北大倉70年的滄桑巨變,郭小川的長詩《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依然見證著過去,啟迪著未來。
(原載吉林《新長征》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