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的觀點,每一次媒介技術的變革,都將帶來傳播方式和傳 播形態的深刻變化。近年來,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媒介融合”逐漸成為新聞宣傳、輿論引導的關鍵詞,不僅傳統媒體開始轉變自身定位融入互聯網環境,互聯網平臺型媒體也抓住風口進入傳統媒體領域,二者相互賦能,共同發展。本文將以云南廣播電視臺“七彩云”平臺為例,對建設過程中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平臺型媒體之間的相互賦能進行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媒介融合;互聯網平臺型媒體;相互賦能
【作者簡介】朱昊敏:安徽安慶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
馬依琳:云南昆明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
中圖分類號:G210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3-0348(2020)09-154-03
[Abstract] McLuhan put forward the view that "media is information". Every change of media technology will bring about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way and form of communica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media integr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key words of news publicity 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Not only traditional media began to change their own positioning and integrate into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but also Internet platform media have seized the tuyere to enter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media, enabling each other and developing together. This paper will take Yunnan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 "qicaiyun" platform as an example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mutual empowerment between traditional media and Internet platform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edia convergence; Internet platform media; mutual empowerment
1.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賦能”思維
賦能最初是心理學概念,指“個體或組織對客觀環境與條件擁有更強的控制能力來取代無力感的過程”。
賦能是雙向的,既能自我賦能,也能賦能予他人。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賦能”在企業的管理策略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合作中也逐漸重要起來。對于組織內部,通過他人賦能驅動組織扁平化發展,自上而下開放創新思想,發揮個體在組織中的才智和潛能,在企業運作中將能量轉化為價值,成為企業本身和與他者合作下的產出品,最終轉化為利潤促進其發展,這樣的策略帶來的雙贏局面遠遠高于傳統的單向激勵方式。
2. 云南廣播電視臺與互聯網平臺型媒體的相互賦能
互聯網平臺型媒體主要指既擁有媒體的專業報道水平,又擁有在互聯網絡中面向用戶平臺所特有的開放性的數字內容實體。這種具有互聯網平臺性的媒介不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內容,而是通過打造一個新的平臺,并在這個平臺上設置一定的規則以及與這些規則平衡的力量,向所有的內容提供者、服務者開放,大到媒體機構、小到用戶個人,各自的獨特價值都可以在該平臺上發揮作用。隨著媒介融合的時代到來,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平臺型媒體之間的合作也越來越多,二者相互賦予的價值也越來越多。
2.1 組織賦能:自我效能感與工作主動性創造效益
通過釋放員工的潛能實現組織創新是組織賦能的核心要義,具體來說是從組織層面建立授權賦能的制度與氛圍,讓員工提升自我效能感與工作主動性。“七彩云”在建構過程中,將傳統的云南廣播電視臺新聞采寫組織架構顛覆,以云南省委宣傳部為指揮管理中心,線上采寫渠道全面開放,任職工自由發揮,將媒體組織架構一體化,濃縮在一個云平臺共同工作。不論是本電視臺的人員,縣級媒體中心、互聯網平臺型媒體等媒體員工只要擁有賬號與密碼便可登入系統進行采寫工作,極大提高了效率。
利用云平臺技術對傳統新聞媒體的組織結構以及新聞生產流程的再造,實現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打破了互聯網與傳統媒體的隔閡,開發傳統媒體組織內部的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另一方面也讓互聯網平臺型媒體員工學習到傳統媒體在新聞采寫方面的經驗,以此加強自身素質,創造更大的價值。
2.2 技術賦能:數據、計算及人工智能驅動價值
數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技術賦能的概念逐漸興起,普華永道在《科技賦能B端新趨勢白皮書(2018)》中具體分析了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對企業賦能的方式,這些方式也同樣在“七彩云”平臺的建設中被運用。
一方面,在新聞信息傳播上,通過與騰訊新聞、華為等平臺進行合作,通過海量數據見的關聯來定位價值生產鏈條中的短板或發現新的需求,基于“七彩云”平臺聚集零散、邊緣的信息進行生產,賦予其數據的獲取能力,以此補足、豐富價值生產;在廣播音頻制作上,適配AI人工智能語音識別等智慧音頻技術,突出信息匯聚與定制分發的新型業態,重新賦予云南廣播電視臺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騰訊、華為等平臺可以通過合作通道對云南廣播電視臺的受眾信息進行抓取,幫助傳統媒體通過數據分析方式分析受眾需求,完成更高質量、更精準的傳播。
2.3 個體賦能:影響力與主流價值觀推動發展
組織是個體的集合,因此個體賦能對最終的組織呈現著巨大的能量。個體價值觀的設立影響著組織所呈現的價值觀,決定著組織在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影響著組織在受眾生活中的影響力。
云南廣播電視臺在全國省級廣電媒體中排名前列,對于騰訊新聞云南頻道、新浪新聞云南頻道等媒體來說,云南廣播電視臺在本地受眾面前擁有極大的公信力及權威性,“七彩云”平臺以開放姿態對外擴展空間,與多家互聯網平臺型媒體進行資源共享,一方面,互聯網平臺型媒體依托于其自身的權威性發布消息,抓取受眾注意力信息;另一方面,傳統媒體依托于互聯網平臺型媒體多渠道分發新聞,擴寬自身影響力,互惠雙贏。
3. “七彩云”在賦能下的絕對優勢
3.1 意識形態的絕對引導力
“七彩云”平臺雖與平臺型互聯網媒體之間相互賦能,但是主要依靠于傳統媒體,擁有引導意識形態的義務與責任。所以在建立“七彩云”平臺的政治背景便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服務云南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以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為抓手,結合全省媒體優勢,各融媒體之間中心內容共享聯動,構建“一帶一路”海外融媒體平臺、香格里拉大藏區融媒體內容平臺以及生態環保、鄉村振興、文化扶貧等多個內容中心節點。通過“七彩云”平臺發布主流價值觀信息,對受眾起到教育、引導作用,為黨的新時代建設起到支持作用。
3.2 十大功能模塊為發展提供保障
目前在與各大平臺型媒體合作中,“七彩云”已有十大功能模塊,七彩云數據中心機房中建成了包括監控中心、專業信息系統布線等基礎保障系統,成為整個平臺的最大數據保障中心;計算資源池擁有服務器群,共計3264核的CPU資源以及115物理CPU;存儲資源池是后備中心的保障,物理容量可達4.6PB;網絡資源池的建設包括4臺數據中心級別交換機、28臺萬兆交換機、2臺數據中心及路由器,保障各個市州之間的網絡資源鏈接;安全資源池設置高級防火墻,為平臺運行提供安全保障;融合媒體服務平臺是“七彩云”的匯聚平臺、分發平臺、內容平臺,同時具有遠程傳輸的功能;完成融合生產平臺負責各新聞的編輯工作及內容生產工具功能,保障后期編輯事務的完成;新聞內容繼承平臺建構了專門用于融媒體生產和全媒體生產的處理中心;云平臺操作系統、PAAS平臺軟件、系統總集成建成了管理后臺的項目集成,保證了后臺運行的穩定;融媒體資產管理系統對融媒體平臺各類資產資源的管理空間進行開發,保障了資產的安全性。
4. 沖突與挑戰
4.1 注意力市場的競爭
媒介融合下的移動互聯時代,是一個傳受關系不斷刷新的時代,也是一個內容豐富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受眾開始不需要在固定的時間觀看固定的欄目、閱讀固定的信息,而是在任意一個空隙去開啟信息消費,受眾的注意力逐漸碎片化、游離和漂移。在這樣的場景下,即使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平臺型媒體相互賦能創造價值,但是,受眾注意力的基數不變,傳播內容同質化,市場的競爭仍然激烈,如何讓受眾的注意力在自己的平臺長期駐足,仍是個挑戰。
4.2 商業變現市場的競爭
互聯網媒體的商業化依托于用戶的UV(Unique Visitor獨立IP訪問量)以及平臺自身版權內容進行。依托于用戶訪問量是因為目前網絡廣告的收費主要還是按照“有多少人看到了廣告”這一標準進行的,依托于版權內容是因為獨立原創版權的市場價值較高。
在商業市場上,媒體在變現的道路上一波三折,競爭壓力極大。以今日頭條為例,自內部重組后,內容產品雖進行了升級,全新營銷產品“抖店”也出現在市場之中,但是成效微弱,主要的變現手段仍是靠線上流量維持,而流量爭奪即是注意力爭奪,依然競爭慘烈。
5. 結語
媒介融合時代,站在賦能角度,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平臺型媒體合作的實質是組織賦能、技術賦能和個體賦能三者的有機結合的過程,這既是對新環境的被動適應,也是謀求自身發展的主動選擇。但是在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平臺型媒體結合的過程中仍然需要面對注意力市場和商業變現市場上的競爭,在面對注意力市場競爭時,媒體反省自身定位,了解受眾目的,重新選取鏈接信息于分享信息的方式或許好過直接傳播信息,改變傳統的觀念,才能獲取足夠多的注意力,贏得競爭;在面對商業變現競爭時,抓住受眾流量才能實現商業關注點,才能站在商業市場的風口處獲得利益。
參考文獻
[1]王媛.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傳統新聞報道--以新華社AI合成主播為例[J].出版廣角,2019(21):64-66.
[2]吳雨倫.從傳統新聞業體系到新型主流傳播生態:廣東媒體融合十年發展研究(2007-2017)[D].廣州:暨南大學,2018.
[3]盧維林、宮承波.賦能視角下媒體組織智能化思考[J].青年記者,2019(09):9-10.
[4]王先君.平臺型媒體情境下的科學傳播--基于校館結合的科普平臺建設研究與實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5]白帆.媒體融合背景下《烏魯木齊晚報》新聞生產方式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9.
[6]《科技賦能B端新趨勢白皮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