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嘉
摘要:《兒童立場》是教育專家成尚榮先生的著作,這本書是從理論與實踐、兒童本身與教師視角,闡釋了作者的兒童立場。作為教師,要做的就是解放兒童,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兒童。不要一味地高高在上,有時候我們完全可以退到后面去,做一個安靜的聽眾。
關鍵詞:兒童立場:學前教育
所謂“兒童立場”,就是教師要維護兒童的人格與尊嚴,從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兒童立場不是一句空話,也不只是表面的尊重,需要我們蹲下來,用兒童視角,重新審視教育。《兒童立場》中清晰闡述了如何在教育中更關注、理解孩子。
一、承認無知
本書寫到:承認無知,是一種謙虛,是一種美德。我想教師更應該在兒童面前敢于承認自己的無知,而不是時刻攜帶著“教師包袱”。我們班級曾一起閱讀過宮西達也的“恐龍系列繪本”,為孩子們打開了恐龍世界的大門。每天都有孩子拿著不同的恐龍照片來問我這是什么恐龍?吃肉嗎?恐龍都是可怕的嗎?會飛的恐龍會被霸王龍吃掉嗎?我不敢說我不懂,我害怕孩子們鄙視我,害怕他們說你不是教師嗎?連這些都不知道。我會悄悄地到手機上查資料,然后解答孩子們的問題。因為他們的問題太多,最后實在回答不過來,我只能承認我不知道,但是我愿意和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由此我們班衍生出來一個微課程“我和恐龍有個約會”。
我和孩子們一起制定有關恐龍這個課題要學習的知識,發動家長和孩子一起在課后做有關恐龍的調查。我們一起收集不同的恐龍模型帶到班級里和同伴一起觀察。孩子們還可以在區域游戲中繼續研究,益智區的恐龍拼圖、閱讀區有關恐龍的書籍、建構區可以用積木搭建不同樣子的恐龍、表演區中一起演繹恐龍樂園。孩子們在這樣的過程中認識了更多不同種類的恐龍,了解了更多的恐龍知識。我也學到了很多從前不知道的知識內容。
因為我承認了我的無知,因為孩子們的熱情,才會有這樣的探究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獲得了快樂、知識,好奇心得到了滿足。而我也學會了思考、學習,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們一起成長,他們是快樂的,我也是幸福的。
就像書中所說:“成人在兒童面前常說不知道,接著去行動、學習、研究、發現,這才會有智慧,也才是智慧,才可能是智慧的教師、智慧的家長。”
二、智慧來自兒童
本書寫到:“兒童是教育的主體,是教育的根據地。教師的智慧和使命就是保護并建設這塊神圣的根據地。”只有我們想兒童之所想,看兒童之所看,才能理解兒童,實現教育。
在一次談話活動中,我們班孩子們說他家里開了一個火鍋店,要請我們所有人去吃火鍋,這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由此我們開展了一次不一樣的美術活動。孩子們利用橡皮泥、太空泥、顏料等不同材料,制作了很多“食材”,放到他們的“鴛鴦火鍋”里。好多孩子覺得做“火鍋”不過癮,他們又要開燒烤店、開面包店,還有孩子要開一個三明治店。孩子們如此熱情,我們也根據現有條件制作了三明治。從洗、到切、再到做,都是孩子們自己完成。孩子們不僅可以和同伴一起品嘗,我們還提供打包服務,讓他們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
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延伸出的一切活動,孩子們都是主導者。而我只是其中的支持者,旁觀者。這也是我理解的“兒童立場”。或許我學到的只是滄海一粟,但是我想從這一刻、從現在,改變我們的教育思想,做一個更好的教師。
三、重做一個小孩
本書有這樣一句話“重新做一個小孩,要有一顆童心”。確實,教師只有有了一顆童心,把自己當成一個小孩,成為一個長大的兒童,一個作為教師的兒童,才能發現兒童的可能性,為他們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信任。
當書中寫到“教育實踐中,我們常常有這樣深切的體會:一旦回想自己當學生的時候,就會喚起小孩對好教師的想象。那時,我們也會這么去設想,如果我是教師就會怎樣,所以,教師不應當忘掉自己童年的體驗,應當回到自己的童年時代,這樣會改進如今的教育行為。”
這段話讓我想到了我小學的教師,一次考試中我的成績考出有史以來最差,拖了全班的后腿。我以為他會批評我,但是他沒有。他找到我一起幫我找考試失利的原因,而且鼓勵我說我可以做得很好,他還說他相信我。當時我心里不知道是感動還是感激,總之我告訴我自己不能辜負教師的期望,一定要再努力一點,別讓他失望。
這位教師肯定的話語和堅定的眼神我至今都記得。當時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成為教師,一定做他那樣的教師。今天我成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想我做到了小時候的承諾,做一個不吝嗇表揚的教師。我感謝兒時的那段經歷,讓我知道一句肯定、表揚、鼓勵對一個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四、用兒童視角看世界
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要把孩子當植物養,每個孩子都是神仙發的種子。有的植物能力超強;有的植物體貼、孝順。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長方式,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她最適合的陽光、空氣、水分和土壤。
教育家伊斯拉謨斯說過,“兒童”意味著“自由者”。我們認同這樣的教育理念,但是在教育教學上,往往會不自覺地變成一個“領導者”,成為課堂中的“主導者”。我們經常決定孩子們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卻丟失了“兒童”。如此一來,教師教育視野中的兒童是“消失”的,剝奪了兒童的自由。理想的教育應支持且引導兒童做出學習上的深度選擇。
教師還應當有個善于發現、研究和愿意思考的大腦。但是因為日復一日的工作,有的教師卻忘記了要“蹲下來”,習慣“站著”。忽視了孩子眼中看到的世界,講述的都是自己眼中的世界。教師應當把兒童放在心上,時刻地思考兒童提出的問題,哪怕是無厘頭的滑稽問題。然后在某個時間突然有了新發現,有了好的辦法,和孩子們一起解決這個問題。那才是真正的兒童視角,才能說真正擁有了兒童立場。
五、結語
“兒童立場”教會我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學習如何理解孩子,看清孩子,然后成為孩子。成尚榮先生說:“教育好比一個謎語,這是人生之謎,解開謎就會擁有更美的人生。”
就讓我們追隨成尚榮先生的腳步,去做那個開啟孩子美好人生的教師。然后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變成一個小孩,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