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自唐宋以來,包括蘇州和上海在內的江南地域,備受推崇,是公認為海內的繁華、風土清嘉之地?!拔牟娠L流,為天下冠”,以至世人往往誤將江南文化等同于“中國”文化。
斗轉星移,延續至上個世紀,蘇州和上海在文化維度上更是一體。國人所熟知的蘇州籍文化名流,譬如書畫巨擘吳昌碩、吳湖帆,國學大師章太炎,教育家、出版家葉圣陶,版本學家、書法家顧廷龍,詩人導演費穆,建筑大師貝聿銘,掌故大王鄭逸梅,話劇皇帝金山,還有柳亞子、周瘦鵑、范煙橋、包天笑、程小青等,不勝枚舉,皆是或工作、或學習、或生活往返于滬蘇兩地。
江南之秀美,蕩漾在畫橋之畔,回味在莼鱸之思,縈繞在筆墨之端??v有千般話語、萬種風情,仍難道盡江南之獨有意韻。好在攝影術自19世紀中葉便傳入中國,留下不少有關江南的圖像。“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罢铡敝忚彛涗浵掳倌杲献冞w的大致風貌。圖像江南宛如和弦,并非當年照片的簡單疊加,而是提供給后人一種全新的看待江南的視角和方式。
文徵明有詩曰:“信有山林在市城……手攜書卷得童耕”。無數文人雅士徜徉于小橋流水、鶯啼燕語之中,讀書作畫,吟詩品茗,更為江南增添了鐘靈秀氣、雅致風尚。展覽薈萃珍貴老照片三十幅,皆拍攝于20世紀上半葉。一幀幀斑駁的圖像,展現出的是每個人心靈之中的江南,介乎于真實和美感之間,更承載著千百年來江南人乃至中國人血液中不朽的文化基因。
《文心雕龍》有云:“吐納英華,莫非情性。”中國傳統美學推崇以筆墨或文學抒寫內在世界,抒發升華情感,尤為講究神韻和格調?!靶魏〖冗m,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透過這些悠遠的圖像,與觀者共話羈情,與觀者追思澹遠,與觀者相悅靈心。這是“真”,這是生命的源泉,這亦是呈現給觀者的真淳,這更是與觀者的心靈相約。
回眸江南,蘊涵深情。濃縮江南百年風物、園林情志的眾多圖像,呈現出如畫的江南,如詩的江南,如歌的江南,映照在每個人的本心,如在秋水,動人心魄。大道多歧,貞下啟元?!凹毧丛煳锍鯚o物,春到江南花自開”。待春風十里,蝴蝶飛故園,故人又相逢。江南必再含清暉、愈發醇美,亦更有情有味、入神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