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新冠疫情遲早會結束,但是毫無疑問,我們的世界將無法回到從前。看看當今世界范圍內發生的深刻變化,便可以得出這個結論——疫情的影響將是長期的,它深刻影響著國家經濟、人民健康、社會生活,乃至全球體系本身。疫情結束后的世界將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近日,沙特阿拉伯媒體發表了俄羅斯著名東方學家維塔利·瑙姆金撰寫的題為《疫情過后,世界會怎樣?》的文章,稱雖然新冠疫情遲早會結束,但是毫無疑問,我們的世界將無法回到從前。文章指出,看看當今世界范圍內發生的深刻變化,便可以得出這個結論——疫情的影響將是長期的,它深刻影響著國家經濟、人民健康、社會生活,乃至全球體系本身。
國際體系發生巨變
疫情結束后的世界將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首先,新冠疫情加劇了原有國際格局、世界秩序和產業布局的對立和沖突,這帶來的最重要的后果之一是國際體系的根本性變化。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主席威廉·伯恩斯認為:“自由的國際秩序將變得不那么自由,秩序也將變得不那么有序。”羅馬意大利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納塔莉·圖奇則表示,新冠疫情的暴發恰逢美國作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無可爭辯地宣告結束之時。國際格局可能會重新“洗牌”,二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或將面臨最大挑戰。
其次,疫情之后,現有全球化進程的再界定,為當前國際關系格局帶來不確定性。可以說,疫情直接導致了目前全球化進程“暫停”的現實。比如,大多數國家防治準備不足,導致疫情快速大規模蔓延;而各國實施的封城、斷航等舉措,將改變全球商品生產與供應鏈的分布格局。歐盟各國面對疫情時各自為政,甚至相互排斥,幾近成為分解全球化的力量;股市暴跌乃至反復熔斷,將美國拖入金融危機漩渦,并很有可能導致全球范圍的經濟危機。全球化進程大動蕩、大調整,不僅會導致全球化各構成要素優化配置運作模式的調整,也會導致一些國家回歸自我封閉與民粹主義之路。
再次,疫情也帶來了抗疫模式背后的政治因素競爭。尤其當中國在第一季度控制住新冠疫情影響,開始全面加快復工復產復市,啟動經濟社會生活正常化。而美歐在第二、三季都可能在疫情重創下艱難應對,加劇了中美抗疫的地緣政治化競爭。這不僅加劇了“去全球化”的進程,而且加劇了“去中國化”的進程。其中一個明顯的傾向是將中國疫情擴大化,將中國抗疫模式歪曲化,將制度競爭顯性化。如果把中美團結合作抗疫當作權宜之計,這預示著疫情結束后大國政治經濟沖突對抗和分裂將加劇而不是緩和。
此外,中東國家將參與構建這個疫情之后新的多極世界的過程。在這個世界中,可能會有更多的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對人員流動的限制。當然,全球化不會停止,但將被限制在狹小的范圍之內。
中國作用越發重要
疫情防控使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為塑造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外交新格局創造了條件。
中國在疫情抗擊中所作的貢獻,彰顯了中國治理模式的影響力。大致而言,外界對疫情困擾下的中國經歷了從警覺到疏離再到合作的過程。可以說,疫情對中國而言是一場危機,但同樣也創造了重塑與他國關系的機遇。在抗疫初期,中國獲得了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道義與物質援助。因而當疫情在全球擴散時,中國為日本、韓國等國提供了物資與經驗援助,這不僅推進了東亞各國良性互動的進程,提高了中國的影響力,也為深受地緣政治角逐與聯盟對抗觀念影響的國家提供了反省和改造的可能性。
卓有成效的應對措施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抗疫的可靠基地。過去幾個月,外界對中國抗疫政策與發展模式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過山車式的過程。甚囂塵上的抨擊中國以犧牲健康與環境為代價達成經濟猛進的“中國發展模式不可持續論”,宣揚中國強力抗疫而隔離與外界聯系必將導致全球制造業中心衰敗的“中國制造模式終結論”,都在扭曲著其他國家的“中國觀”。而當下中國對疫情卓有成效的控制已經徹底打破了這些謠言污蔑。可以說,疫情扭轉了外界對中國曾有的極端認識,更催生了迫切尋求與中國合作的動力。當下,韓國、日本、意大利等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與中國展開抗疫合作。
得當的應對舉措不僅確保了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也確保了世界繼續踐行貿易自由化與多邊主義發展之路。當下中國面對疫情采取的有效措施,增強了世界對中國的信心,鞏固了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維系了中國促進全球經濟深度融合的作用。可以說,面臨很可能即將到來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中國處在推動各國合作化解疫情對全球經濟沖擊的有利位置。而國際關系格局再塑造為中國核心外交理念被外界普遍接受創造了良好條件。
帶來長期社會后果
疫情之后,各國人們的生活也將發生改變。
西班牙《先鋒報》援引不同領域專家的看法報道稱:第一,一些觀念會變化,社會將更團結。這些專家的共識之一是,經濟并非社會發展最重要的部分,它應該服務于保護環境或保障人類基本權利。經濟是為人類服務的,而非人類服務于經濟。
第二,“互助者生存”而非“強者生存”。疫情讓人們意識到個體的脆弱,進而增強團結。只有互相幫助的群體才能在危機中生存。
第三,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已成為抗擊疫情的主要手段,它或將產生難以克服的長期社會后果:一些習俗在許多社會中可能會消失,例如,見面時親吻和擁抱。距離最終戰勝該病毒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除非能夠大量生產疫苗或產生集體免疫。疫情可能會卷土重來,因為病毒可能會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現,而遠程通信或將成為常態。
第四,疫情蔓延表明許多國家的衛生系統還沒有做好應對這種流行病的準備。因此,可以預期的是,許多發達國家將不得不對其衛生政策進行調整。美國也呼吁采取此類措施,因為在疫情暴發期間,其公民的健康保護系統尚未證明其優勢,特別是跟德國等抗疫成功的國家相比。俄羅斯專家擔心,新冠病毒將席卷非洲,同時,還有可能會從北非影響整個中東地區,應該對難民營給予特別的關注,以保護難民免受這一病毒的侵襲。
(《參考消息》2020.4.2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