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12月2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正式生效,該規定進一步細化并擴大了電子數據的范圍。那么,哪些電子數據可以作為證據提交到法院?
該規定細化了電子數據的種類,包括5大類各種形式:網頁、博客、微博客等網絡平臺發布的信息;手機短信、電子郵件、即時通信、通訊群組等網絡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信息、電子交易記錄、通信記錄、登錄日志等信息;文檔、圖片、音頻、視頻、數字證書、計算機程序等電子文件;其他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信息。
不過,使用電子數據當證據,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此前就有一位女士僅拿一張微信轉賬截圖去打官司索要欠款被法院駁回的事件。對此,河南繼春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波為市民支招。
“即將實施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明確,當事人以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原件。電子數據的制作者制作的與原件一致的副本,或者直接來源于電子數據的打印件或其他可以顯示、識別的輸出介質,視為電子數據的原件。”張波說,比如微信記錄能否作為呈堂證供,取決于兩個前提。第一是要能夠證明微信使用人就是當事人雙方,因為微信并非實名制;第二要保證微信記錄的完整性,因為微信證據為生活化的片段式記錄,如果不完整可能導致斷章取義,法庭也不會采納。
張波提醒,一旦有金錢往來,微信記錄必須保存原始記錄,僅有截屏會無法證明真實性,轉賬記錄、重要對話等要注意保留,不要隨意刪除。“第一明確對方身份;第二明確用途,備注要注明轉賬用途;第三保留記錄。此外,還可以輔助電話錄音、短信催款、借條明確等證據,形成相互補充印證的證據鏈條。”
(《大河報》20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