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如有事時提防,有事如無事般鎮定 “凡人于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失矣?!比藷o事的時候,要像有事的時候那樣謹小慎微,這樣自然安詳無事;有事的時候,則要像無事的時候那樣安定,有魄力。
康熙認為,時時警惕、細心謹慎、雷厲風行,這才是一個合格的主事人。
慎獨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大學》《中庸》俱以慎獨為訓,是為圣第一要節?!?/p>
“所謂暗室有二義焉:一在私居獨處之時,一在心曲隱微之地。夫私居獨處,則人不及見;心曲隱微,則人不及知。惟君子謂此時,指視必嚴也,戰戰栗栗,兢兢業業,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斯誠不愧于屋漏,而為正人也夫?!?/p>
康熙認為,慎獨是稱為圣賢的第一要節。他把慎獨分成兩個方面,“一在私居獨處之時”,即是在自己獨處的時候修慎獨?!耙辉谛那[微之地”,是說在我們內心的隱微之處,要修慎獨。
這兩個地方都是只有我們自己能察覺而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所以一定要戰戰栗栗,兢兢業業、不動而敬、不言而信。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都能持守內心,把外在的道德標準變成內心的修養,這樣的人才是真的強大。
吃苦耐勞為福分 “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恒勞而知逸。若安于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
人性本身好逸惡勞,而實際上,只有在勞動之余,一個人才能真正體會到安逸。如果整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那么他感受到的不是安逸,而是無聊。一直無所事事,意味著他們將來也沒法吃苦耐勞,做出什么大事。自古以來,圣賢教導子女,都是鍛煉孩子,讓孩子親力親為,吃苦耐勞。讓孩子小時候多吃點兒苦,不是什么壞事,總是捧著慣著,只能養出好逸惡勞的敗家子。
(《民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