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生樹



“我特別期望補上這堂基層課”
鄭亞,1990年生,西安交通大學博士,2017年起為米脂縣副縣長(掛職),2020年2月任楊家溝鎮鎮長。
“像我這樣從交大少年班成長起來的孩子,對走捷徑的誘惑遠遠超過別的誘惑,所以我特別期望補上腳踏實地的‘基層課。”
“對農民在情感上要親,但在農產品生產標準上要‘狠,逼著他們闖市場。”
在米脂縣楊家溝鎮的一孔14平方米窯洞辦公室里,身高1.88米的鎮長鄭亞盡管一臉疲倦,但言語犀利。
頭天,在西安對接完一項工作后,他和妻子自駕車7個多小時,趕在晚飯前返回米脂。夜里,寒潮來襲,他和鎮黨委書記馮瑞組織全鎮果農打了一夜“野火”,為幼果御寒,徹夜未眠。
真誠、直率、不驕躁是這位1990年出生的鎮長的特質,我們共同把他歸結為“非典型官員”。
2005年,年僅15歲的鄭亞從湖北天門考入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12年后,他以西交大能動學院動力工程及熱物理專業的博士生,成為米脂縣人民政府掛職副縣長。
“你知道我在上學期間和幾個小伙伴利用寒暑假期搞補習有多賺錢嗎?一個假期掙的錢能鋪滿宿舍的架子床。”鄭亞說,正是那時打下的物質基礎,他才會做出到基層工作的決定,“在基層當公務員要心無旁騖,最重要的是心無旁‘物。”
博士畢業前的“空閑”時間里,鄭亞到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工作了半年,愛人在北京工作,自己父母也生活在北京,中科院已答應給他和愛人落戶指標,一切看起來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可不是來這里聊房子的。”鄭亞說,半年時間里,即便是相當有成就的科研人員,工作之余聊天的話題幾乎圍繞著房子,“那時我常常幻想著自己是科技部長就好了,可以改變一下科研人員的工作現狀。”
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當得知陜西招錄選調生的消息,出生在西安的愛人動員鄭亞去報名,“我心里咯噔一下,似乎找到了一條早已規劃好,但從未提起過的人生路。”
后來回想,到基層去工作的這粒“種子”,其實多年前就已悄然種下。
2008年暑假,18歲的鄭亞和幾名同學到臨潼區的一個偏遠鄉村支教,那里的同學們不知道北京正在舉辦奧運會。有名女同學被村里人欺負了都不敢報警,為此,他們幾名同學提著木棍要找惡人算賬,“那時,我多想自己是這里的鎮長,有能力主持公道。”
從交大的博士成為掛職副縣長后,人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開掛”。
“起初會替別人開好多會,但聽會也不能傻聽。每次會后,我都會圍繞會議主題,寫出一份建議報告,連同會議精神摘要一并呈給‘被替會的人。”鄭亞說,直到開展電子商務的建議報告寫出后,引起縣委、政府主要領導的重視。
自此,27歲的掛職副縣長鄭亞有了自己的分管領域,電子商務。
米脂是以“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鄭亞搞電商的“第一單”正是從直播賣小米開始的。
2017年“雙十一”,在全國100個貧困縣中,米脂的電商帶貨量排第4。“看到農民辛苦一年種出的小米賣出了好價錢,那種收獲感遠遠超過自己當年考上交大少年班。”鄭亞說。
“一間房房,擺幾張桌桌就能賺錢?”當鄭亞提出引進服務外包企業解決當地就業時,一些“老干部”不太理解。
這個想法是鄭亞對“米脂‘4-27故意殺人案”的反思,“青年人的就業不僅僅是民生問題,更關乎社會穩定大局。”
在經歷了施工阻撓等不少困難后,能解決200多人就業的大唐融合米脂信息服務公司如期開業了,在現有員工中貧困群眾、退伍軍人、殘疾人占四分之一。
知道有的員工一月可以拿到8000元的工資時,當初質疑的人信服了,“我有時會有意‘求著那些曾持過不同意見的干部,讓他們為公司‘推薦幾名員工來上班。”鄭亞說,在基層工作要有胸懷和格局,為了求大同必須存小異。
2018年9月,鄭亞兼任米脂縣楊家溝鎮黨委副書記,今年2月起主持鎮政府工作,4月17日鎮人代會上,全票當選為鎮長。
“他的知識、魄力和我的基層工作經驗有著很好的互補。”體重49公斤的楊家溝鎮黨委書記馮瑞和鄭亞自稱為“胖瘦組合”。
31歲就任鎮長的馮瑞對年輕干部有著“感同身受”的包容與理解,“你認定的放手做,吃不準的大家商量定調,別束手束腳。”這是他對鄭亞“交的底”,還有一句話讓鄭亞特別感動,“工作中有點問題我來擔著。”
全鎮有4000畝低產棗園,被農民視為“雞肋”,鄭亞主動聯系北國棗業,簽訂包銷協議。和有些扶貧包銷協議不同,他只請求對方包銷高品質的那部分農產品。
“我們一提到包銷,往往給農民一種錯覺,政府是包辦一切的,哪怕是‘歪瓜裂棗也會照單全收,誰還有心思把農產品的品質搞上去?”鄭亞說,對農民在情感上要親,但在農產品生產標準上要“狠”,逼著他們和政府一起闖市場。
今年初,鎮上對一些愿意品種改良的大戶棗農進行資金扶持,希望這些人掙錢掙得“讓別人眼紅”。
在優化農產品的同時,對全鎮合作社進行整合,成立楊家溝合作社聯盟,深度參與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并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潤,回饋全鎮的公益事業。 “在鎮上工作,一是謀劃如何將產業發展起來的問題,另一個解決好自身對農民感情問題。”這是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榆林市委書記戴征社在楊家溝鎮調研時,給鄭亞點的兩個“課題”。
有一次,一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找到鄭亞,讓他動員農民買保險,“我們這里的農民沒錢,但有小米,你幫他們把小米賣掉,拿出利潤的80%給農民買保險,這不挺好。”鄭亞這主意一出,對方蒙了,笑稱這是自己聽過最精明的“反哺”案例。
事后,真有不少村民賣掉了小米,還免費得到人身意外保險。
當年,看到村民受人欺負時,渴望成為鎮長主持公道的少年,現在成為一鎮之長時,“初心”沒變。 鞏家溝村小學只有一名老師,一名學生,這名學生的母親患精神疾病,沒法到縣城陪讀。鄭亞為學校找來一家結對幫扶企業,共同呵護一名學生的學業。
“我們招錄優秀年輕干部不是用來裝門面的,大膽給他們工作平臺,讓他們早經風雨、知民情、扛重擔,才能事業后繼有人。”榆林市副市長、米脂縣委書記王國忠說。
“沒有先例,我們創造的就是先例”
倪志茂,1990年生,北京大學博士,2017年起為榆陽區副區長(掛職),2019年10月任魚河鎮鎮長。
3月9日,倪志茂和愛人在西安領取了結婚證。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這一天原計劃是“千年一遇”的2020年2月2日。
這位北大博士心儀的愛人是同一位初中、高中老師教出的清華碩士,同為定邊縣人,在上學期間她以他為榜樣,在選擇就業去向時,她的家人以他為例。于是,兩個年輕人,相差3年進入不同大學,相差3年共同成為選調生。
“工作后,我們倆第一次見面,聊得很投機,感覺這些年錯過了好多次互相認識的機會。”倪志茂說,在西安工作的愛人全力支持他在鄉鎮工作。
大年初一,正在“準岳父”家吃飯的倪志茂接到了鎮上打來的電話,放下飯碗,直接返回魚河鎮開始了疫情防控工作,3個月時間里,只休了3個周末。
離榆陽區不遠的魚河鎮,人口只有3萬人,卻種植著1萬畝設施蔬菜,年產值12億元。
“為什么菜農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1斤菜上的利潤還不如菜販子賺得多?”這是倪志茂就任鎮長后,常常“請教”別人的問題。
詳細調研后,有了答案。長期在這里經營的菜販子已經形成了利益壟斷,頭天晚上開個小會一商量,第二天到地頭收購黃瓜、西紅柿時集體“降價”。
破解中間環節的利益結盟,讓利于農,成為魚河鎮黨委、政府的共識。
2019年11月3日,魚河鎮以所轄16個村、組集體經濟組織為基礎,成立全市首個鎮級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總社,依托新建的蔬菜批發市場,與區農投公司、魚河農場合作,建立了魚河農業投資運營公司,正式打通魚河蔬菜通向市場的“高速路”。
這一招,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針對城市社區居民沒菜吃,大棚蔬菜沒處銷的問題,倪志茂帶著相關人員在好多社區設直銷點,同時設計出“一周菜”禮盒在網上售賣,讓菜農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刻。
敢于嘗試、善于創新是同事們對倪志茂最深的印象,有時他的想法會被以“沒有先例”反對,他會耐心地說,“我們做出來就是先例”。
近3年的基層工作中,這種先例不在少數。
魚河鎮有一個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倪志茂認為再不敢建成“水泥院子、噴繪布子、彩鋼房子”,便和碧桂園的設計師聯系,讓對方幫忙做設計。
魚河鎮的人居環境歷史欠賬很多,如何把長效機制建立起來,讓鎮村干部從打掃衛生這樣的瑣事中解放出來?
倪志茂想到了用公共設施的廣告位、特殊經營攤位吸引環衛公司來經營,鎮上只負責監督和配合。目前,環衛公司投資200萬元,在鎮上建設垃圾智能分選線。
在區上掛職時協助分管科教文衛,有一天,一對年輕夫婦敲開了倪志茂的辦公室,拿出一堆病歷邊哭邊訴苦。
他們的孩子注射百白破疫苗時發生不良反應,導致一級一等殘疾。注射的用藥、方法都沒有問題,但孩子卻成了10萬分之一的“倒霉蛋”。
夫妻兩人的訴求是,希望能以低保戶的標準報銷孩子的醫藥費。倪志茂組織衛健、信訪、低保辦等相關部門會商,因為沒有先例,他們的收入又超過低保標準,事情再次成為“死結”。
倪志茂和區領導溝通后,出了一個會議紀要,作為這個特殊病例享受低保戶報銷醫保的依據,成為今后處理類似事情的先例。
后來,一次偶然機會,倪志茂和這對夫婦再次相遇,對方告訴他,自己正在備孕二孩。
“我自認為不缺學習思考的能力,但缺乏深入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的經歷,鄉鎮工作是我認識民情、國情的難得機會。”倪志茂說。
“認定了,就要敢于給年輕干部舞臺”
席拓,1986年生,浙江大學博士,2017年起為神木市副市長(掛職),2020年2月任神木市麟州街道黨工委書記。
席拓出任麟州街道黨工委書記的消息,是在任命文件印好后才傳出的。
“不可能,給個鎮長就非常好了。”當同事轉告這一喜訊時,席拓依然覺得是個“美好祝福”。
麟州街道有18萬人口,是這個全國百強縣的“白菜心”,如此重擔落在一個人職3年的外鄉人肩上,擱誰都會認為不現實。
“我們認定了,就要敢于給年輕干部舞臺。”神木市委書記楊成林說,這些年輕干部身上的專心、公心和敢于擔責是大家最看重的品質。
2018年,協助一名副市長分管工業的席拓,經歷了一場“大考”——國家環保督察回頭看。
有次,席拓帶隊到當地一家較有影響力的煤炭企業檢查環境整治情況,面對臟亂差的生產現場,企業負責人不以為是,輕描淡寫地說都是些小問題。
席拓讓隨行人員現場下達停工整改書后,老板不停地打來電話求情,“求人不如求己,只要你整改到位,我們就支持你復工。”席拓說,自己原本以為市領導會找他“疏通”,沒想到一個電話都沒接到,更加堅定了自己依規辦事的信心。
這家企業連夜整改,驗收合格復工后再沒有出現類似問題。這次較真讓席拓感受到,親清政商關系的魅力。
2018年8月5日,神木燕家塔工業園區發生粉煤燃爆致多名工人燒傷事件。次日,市上安排席拓帶著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到傷者救治的包鋼醫院看望慰問。
到醫院一了解,得知這里救治的4名傷者普遍傷勢較重,前期墊付的醫藥費已全部用完,多次催促企業都以沒錢為由拒付,傷者面臨無錢看病的窘境。
“這可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今天醫藥費必須到賬。”在了解到事故企業確實經營困難時,席拓向市領導做了詳細匯報,希望能從工業園區拆借一些錢。
他的建議得到神木市領導的支持,下午4點鐘,在銀行“扎賬”前,從園區管委會轉借的400萬元醫藥費終于到賬。
在醫院回來的路上,同行的人告訴席拓,我們“領受”的任務僅僅是慰問,沒想到你會下勢弄這么大一筆錢。
“假如病床上躺著的是我們兄弟姐妹,咱們還會那么‘淡定嗎?”席拓說,自己畢業時已經和西安一家高校聯系好,隨時可以辦理入職手續,然后過上“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生活。但自己就是想著有個平臺,能為更多的人做些什么,才選擇了從政。
任街道辦黨工委書記時,正值疫情防控關鍵時候,席拓感受到社區建設的重要性,也發現了社區管理中的漏洞。
“我會把社區工作人員配強補齊,讓網格員和環境督察、市場監管人員信息共享,打造智慧社區。”席拓說,自己力求在街道工作期間,探索出一塊基層社會治理的試驗田。
5月8日,麟州街道黨工委和共青團神木市委開展“挖掘五四風雷精髓,承接青年時代使命”主題宣講活動,200余名青年干部群眾參與活動。
5月青年節、6月父親節、7月黨的生日……麟州街道黨工委的全年黨建計劃中,每月有一個主題,并指定一個社區為“主場”。
18萬人的街道沒有一個可供安靜看書、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今年,無論如何也要找到一個區位上離群眾近、功能上滿足不同群眾需求的文化服務中心。”席拓說,神木人一定要享受到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務。
知道兒子要放棄高校任教到基層去工作,席拓的媽媽一直持反對意見,理由只有一個:祖上幾代人都是農民,官場太復雜,擔心兒子受氣。
知道兒子被“重用”后,母親在電話里講得最多的是,不要把自己當個官,不要名不副實。
席拓在神木任職3年,家在咸陽的父母一次也沒來過,“擔心給娃添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