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楠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入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貫穿中國改革開放40余年的全過程,歸根到底就是一個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動態過程。
從1978年到2020年,中國小康社會建設歷經四次飛躍,人民福祉得到極大提升,小康建設40多年來的民生發展是一場馬不停蹄的接力賽。
解決整體貧困 改善基本生活
1977年,我國GDP總值為172347億美元,人均GDP僅為181.47美元,相當一部分老百姓仍然吃不飽、穿不暖。當時我國城鎮絕對貧困發生率高于10%,農村絕對貧困發生率更是高于30%,相對貧困則更加普遍。
為了盡快改變中國社會貧窮落后的面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帶領全黨果斷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他指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現代化。”“沒有貧窮的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就要肯定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擺脫貧窮,使國家富強起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鄧小平同志拉開了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改善民生的偉大歷史序幕,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階段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開始逐步提高。
由此可見,著力解決整體性貧困、改善人民基本物質文化生活是中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民生接力的第一棒,開啟了關注民生建設新階段。其成功的核心經驗就是以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檢驗標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基礎民生的改善安裝了助力器。
實現基本溫飽 邁向總體小康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從容應對來自各方面的困難和風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著力建設小康社會,注重扶貧開發,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隨著1994年“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發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工作,實現了從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的轉變并獲得世界銀行的高度肯定。截至2000年,中國人均GDP已達941.15美元,實現了鄧小平同志最初確定的人均GDP800美元的總體小康目標。這標志著這一時期我國綜合國力明顯提升,百姓生活總體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明顯提升。但此時的小康總的來說,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2002年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由此可見,實現基本溫飽、邁上總體小康是中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民生接力的第二棒,民生發展邁過歷史性的里程碑,其成功的核心經驗就是堅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夯實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
改善公共服務 開啟全面小康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開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從國內來看,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民生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新矛盾、新問題,因此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民生問題的解決置于新的高度,提出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尤其在黨的十七大上,明確了“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至此,社會建設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之后正式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的重要一位,強調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這一時期,“民生”作為核心概念之一,在黨的歷次代表大會上第一次被放在非常關鍵的位置。胡錦濤同志把民生改善與社會建設緊密結合,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改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2011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實現72037.84億美元,人口134735萬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346.63美元。這一階段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展明顯,步入全面改善民生新階段。
由此可見,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是中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民生接力的第三棒,民生改善開始超越物質領域向精神領域延伸。其成功的核心經驗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著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入的全面發展。
補齊民生短板 決勝全面小康
經過21世紀以來連續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歷史性進步,因此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小康社會從“建設期”進入“建成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將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置于中國夢的大格局中,升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習近平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入的全面發展。”“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民生和社會建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得到空前重視。
2015年,習近平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領域”。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期。
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并提出“民生七有”回應新時代老百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民生五有”的基礎上,新增“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兩項內容,將“幼”“弱”兩個群體納入其中,更精準更全面地補齊了民生短板。
另一方面,報告首次將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納入民生和社會建設領域的重要任務之中,脫貧攻堅在力度、廣度、深度和精準度上都達到了新的水平,確保2020年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表明新時代民生工作將進一步擴大覆蓋面,真正實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促進民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充分發揮制度優勢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續更有保障。
由此可見,增強“民生三感”、共享發展成果是中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民生接力的第四棒,民生發展邁入全面升級新臺階。其成功的核心經驗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使人民生活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