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 侯飛
【摘? 要】技能人才在新時期產業結構升級中將擔當重任,關系到企業綜合實力的提高,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但當前許多企業面臨諸多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問題,如何解決企業層面的培養問題,優化改善適合企業發展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每個企業要著力解決的課題。
【Abstract】In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new era, skilled talents will take o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enterprises, and is the key point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But at present, many enterprises are facing many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skilled talents. How to solve the training problems at the enterprise level and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 of skilled talent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s a problem that every enterprise must focus on solving.
【關鍵詞】企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Keywords】enterprises;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中圖分類號】F272.9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0)06-0069-02
1 引言
眾所周知,數十年一線崗位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而形成的人才,人們稱之為傳統的技能人才,其憑借的是自己的經驗。當今新技術日新月異,新技能人才也在悄然改變。不僅專業(工種)知識水平要高超、生產勞動技藝要精湛、實踐經驗要豐富,更要能夠從事創造性勞動,獨立解決復雜和關鍵的技術操作難題。因此,技能人才的培養,從大的方面來講,其可以影響到國家的軟實力、產業布局;從小的方面來講,對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在激烈競爭中的勝負也至關重要。經過多年的技能人才培養實踐,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分析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基于問題采取針對性的培養方式。
2 當前企業技能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結合企業的自身情況,企業都會搭建具有企業自身特色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但從各企業的運行來看,仍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中不乏企業自身的問題,更有社會層面的問題。對于企業自身問題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1 認識不足,學習氛圍不夠濃厚
部分員工處于職業“舒適區”,安于現狀,看不到提升個人技能水平能影響自身職業生涯發展、薪酬提升的直接價值。牽引員工積極學習的機制不夠完備,導致學習氛圍不夠濃厚、員工技能水平提升乏力。
2.2 動力不足,配套機制不夠系統
多數企業對需要怎樣的技能人才、需要達到怎樣的水平或標準,以及培養技能人才的方式方法、如何提升、提高現有員工技能水平等問題的認識都比較模糊,因此,缺乏相應的、系統的配套機制,導致員工職業生涯通道不通暢,技能人才培養不能有效開展。
3 企業技能人才培養的途徑探索
3.1 營造“尊重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圍
企業管理者要轉換觀念,充分認識企業發展的重點是技能人才的培養,要從思想根源打破“重理論、輕實踐;重仕途、輕工匠”的觀念,真正重視能夠推動企業發展的技能人才培養工作。
第一,以賽促學,比學趕超出成績。打造員工職業技能競賽平臺,其不僅作為員工展示職業技能水平的舞臺,同時,也是企業培訓、交流、提高的“戲臺”。不僅促進企業職業技能水平提升、規范職業技能培養體系,更能夠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力。以技能競賽為引領,使全體員工以競賽為“坐標”,緊跟行業技能的最新與最高標準,為員工技能學習的方向樹立標桿。以技能競賽為契機,激發全體員工向標兵學習,超越標桿的斗志。激勵員工學技術、練本領、展技能,勇于向先進挑戰,在企業中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以技能競賽為載體,全面促進崗位練兵,在形式多樣的以賽促學,賽、訓結合的競賽活動中為員工搭建了盡顯其能的人才舞臺。通過職業技能競賽發現優秀技能人才、培養優秀技能人才、重獎優秀技能人才、宣傳技能人才,營造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師傅、尊重工匠的企業文化。
第二,教學相長,名師高徒兩相宜。建立“交互型”師徒關系,通過師徒之間思想上互幫、學習中互補、工作里互助,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師帶徒”制度既要能夠挖掘企業內部培訓資源的潛力,又要能夠快速提高年輕員工的專業技術素質,還要能夠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塑造相融共進的和諧團隊。充分發揮企業內部“名師”傳幫帶的作用,繼承和發揚師傅的絕招和絕技,做好師徒協議的簽訂工作,從而明確培養目標、期限和方式等,同時,落實獎勵制度,根據師徒協議規定的責任和義務,定期考核發放。
3.2 構建“層次分明、注重實效”的培養培訓機制
充分認識企業是培養技能人才的主導,做好技能人才培訓管理體系的建立,樹立“全員輪訓”的觀念,使培訓格局有明確的責任、管理分級、突出重點,從而為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有力的保證。
第一,形式多樣,突出重點強技能。首先,通過請進來或送出去的培訓形式,選送業績優秀的、技能水平高的員工到知名企業和培訓機構學習培訓,并以點帶面,突出重點,分享經驗和心得,整體推進學習培訓成效提升;其次,在設置培訓內容上,重點突出四新方面的培訓,加強和強化技能的訓練,提升操作維修技能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多考并行,強化訓練重鑒定。首先,鼓勵員工參加國家職業資格的培訓、考試考核評定,晉級個人技能的等級;其次,分批次組織申報鑒定的員工進行考前培訓和模擬考試。培訓以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培訓教材為依據,采取集中授課、現場問答、模擬測試相結合的方式,以各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及要求為出發點,對設備操作、設備知識、工藝流程等內容進行詳細講解。
3.3 建立“物質為主、精神并舉”的技能人才激勵機制
完善“工匠型”技能人才激勵制度,使技術精、手藝高、對企業貢獻大的工匠更有尊嚴,獲得感更強,才能在廣大員工中形成學習工匠、爭當工匠、趕超工匠的正確價值導向和人生追求。
第一,多管齊下,健全激勵機制。首先,做好員工職業發展通道晉升的設計,員工進入高等級通道,必須具備中級及以上職稱或其他相當的職業資格;其次,推薦、選聘優秀技術能人成為“專家級”人才,成為本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將員工技能等級作為一個重要分配因素引入月獎分配中;最后,鼓勵、支持高技能人才主動承擔重大課題、項目,為其提供發展平臺。
第二,創新引領,建立勞模工作室。以技術創新、技能創新為方向,建立勞模大師創新工作室。發揮各級勞模、技能技術領軍人才的作用,釋放團隊的創新潛能,從而使企業自主創新力能力步提升。通過勞模大師創新工作室推動企業開展技術技能創新,成為企業創效的“強化劑”。實現多方協作,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解決各種技術技能難題。同時,使勞模大師創新工作室充分發揮領軍人才的業務專長和技術優勢,為解決疑難問題貢獻智慧,同時,作為培育員工隊伍的“練兵場”,為一線員工特別是青年員工提供一個有吸引力、創造力的廣闊成長平臺,使更多青年員工能在學與思中大膽創新、勇于創新、踐行創新。
4 結論
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新的重要基礎是技能人才隊伍,同時,對推動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企業應該在內部大力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指明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之路的方向,鋪設好技能成才的道路,并在開展技能人才培養中,及時發現不足,不斷完善、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加快培養有特色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許麗.淺論煙草商業企業用工匠精神強化內部管理[J].商場現代化,2017(24):78.
【2】詹曉雪,徐小雨,李紅方.企業中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J].中外企業家,2020(17):225-226.
【3】李國琴.企業質量管理中的“工匠精神”[J].中國質量,2017(12):41-43.
【4】李夢卿,楊秋月.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的關聯耦合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21-26.
【5】周文燁.淺談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新途徑[J].人力資源,2019(08):56.
【6】張軼.卷煙工業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激勵機制研究[J].經濟師,2019(04):263+265.
【7】孫仁祥.工匠精神是塑造品牌的靈魂[J].中國商論,2016(21):161-162.
【8】李宏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問題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33-37+96.
【9】孟源北,陳小娟.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協同培育機制構建[J].職教論壇,2016(27):16-20.
【10】朱永躍,馬媛,歐陽晨慧.工匠精神研究述評與展望[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5):68-76.
【11】潘馳遠,李嘯天,宋梓清.工匠精神對中小企業文化影響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18):51-52.
【作者簡介】黃麗(1975-),女,湖南長沙人,中級經濟師,從事人力資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