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秀
初中音樂教學有很多教學取向,生活化教學是其中的重要選擇之一。相對于其它教學取向而言,生活化教學更多是強調音樂學科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強調在這種聯系的發掘中,促進學生有效地進行音樂學習,進而提升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
音樂是一種為聽眾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和啟迪智慧的藝術形式。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在開展生活化音樂教學顯得十分必要。首先,音樂教學生活化可以拓展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范圍;其次,音樂教學生活化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音樂學習,當將音樂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時,學生能夠體驗到音樂與生活聯系的一面;再次,音樂教學生活化可以更好地培育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針對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實現途徑,筆者確立了這樣的思路:立足于初中音樂教學經驗,從情境創設、教學設計、教學活動開展以及實踐活動等方面,可建立初中音樂生活化教學途徑。
具體來看一個例子:
在以“念故鄉”為主題的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思鄉之情,以激發學生熱愛故鄉和祖國的情感。
首先,在教學中創設一個情境,先讓學生聆聽歌曲《念故鄉》,同時通過圖片和視頻制作一個學生生活中與故鄉相關的素材,學生在觀看和聆聽的同時能夠感受到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的刺激,學生受到這個刺激之后,就可以激發生活中的一些情感,這些情感滲透到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就形成了生活化教學的一個重要基礎。
其次,通過問題的設計驅動學生的生活思考。在聆聽歌曲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受到了曲調的影響,感受到了作者思念故鄉的情感,但這樣的感受又顯得有些間接,因此還需要將此環節進行提升。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1.在聽了《念故鄉》這首歌曲后,你認為這首歌曲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2.請學生談談自己聽過的關于思念故鄉的歌曲有哪些?3.如果是你演唱《念故鄉》,那你覺得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感情去演唱?通過提出這些問題,學生在學習歌曲的時候就會有更加深刻的思考,而思考的出發點之一,就是自己的生活感受。不少學生在發言的時候,認為應該想想自己的故鄉,然后用深情、活潑,或是斷音唱法、連音唱法等方式去演繹,而當學生形成這樣的認識時,就意味著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取得了效果。
再次,設計生活化的體驗活動。具體是用其它音樂來深化學生的理解,例如可以給學生提供馬思聰的《思鄉曲》,事實證明,當學生聽著小提琴曲時,感情立刻就升華起來。不少學生在談學習感受時,都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認識,來談對音樂的理解。
在上述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里,通過視覺通道接受到了與故鄉相關的素材,根據學生視覺與聽覺聯通的特征,就能夠自發地產生聽覺刺激,尤其是在音樂課上對生活素材的感知,使得學生更加傾向于從聽覺角度尋找與思鄉相關感知途徑,學生音樂學習就在情境創設中形成了基礎。學生在聆聽《念故鄉》這一歌曲時,會思考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念故鄉》的曲;二是《念故鄉》的詞。感悟曲的時候,更多是從情感角度入手,學生在聽歌曲的時候,曲調能夠激發學生的思鄉情感,從而將學生的情感認知與歌曲內涵結合在一起,這樣學生就更加接近歌曲本身,而在揣摩《念故鄉》的詞時,學生更容易通過對詞的認識,將自己的情感與念故鄉的主題結合起來。
實踐表明,生活化教學在培養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方面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為生活元素的引入,學生在審美感知時就更加有據可依;因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音樂的藝術表現能力就更加強烈,音樂的基本內涵表現也就更加充分;因為生活化教學方式演繹了學生的生活化學習,學生可以在對生活素材、音樂素材的加工中更好地生成文化理解。
音樂學科核心素養追求情感體驗,強調學生的自主音樂需要等,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思路,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可以得到更好的培養。例如《念故鄉》的教學中,讓學生感知詞與曲,再通過生活元素刺激學生的認知,本質上都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滿足學生的自主音樂需要。生活化教學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是生活文化與音樂文化結合的一種體現。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