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馨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往往對學生進行歷史事實或事件的解釋,以促進學生對歷史事件深入理解,從而形成一定的歷史解釋素養。然而,由于教師過于注重教,輕視了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體會、感悟和表達,造成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省略了對歷史的感悟和思辨過程,只背誦歷史事實和定論,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解釋素養。筆者在教學中,以學生素養為目標,以時空為背景,以史料為依托,幫助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還原”和“解釋”,從而讓初中歷史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學生在紛繁蕪雜的事實中進行冥想、體會、查閱,不斷把握歷史事件的內涵和韻味,提升了自己對歷史事件進行個性化解釋的能力。
明確教學立意,為歷史解釋搭建平臺
教學立意是課堂的目標,是課堂“教”和“學”活動的靈魂,它引領課堂從關注知識,走向關注能力,指向素養提升。具體來說,教學立意是教師基于課程標準解讀和學生學情分析,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構建、設計中提煉出來的課堂靈魂。例如,“新文化運動”內容是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的第一部分,它既承接上一單元“辛亥革命”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內容,又順接下一節課“五四運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教學。從教材的編寫意圖來看,其線索和架構基本為“背景—內容—歷史意義”,系統地記述了新文化運動的歷史發展脈絡,內容豐富且精練。從學情分析,由于本節內容理論性較強,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在備課和設計時需要有更好的立意,為學生的學習搭建平臺。
教師需要突出學生在學科教學中的成長和發展,彰顯立德樹人的教學宗旨。引領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讀教材,精準立意,以恰當的方式把握教材,并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搭建支點,為培養具有歷史情懷的時代新人而教學。在本節課中,教材涉及到以下目標和任務:如何讓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發生的必要性和歷史影響力?怎樣才能挑選出符合初中生認知能力的歷史史料?如何在學生的理解過程中有效滲透歷史學科素養?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的腦海留下的關于新文化運動的烙印是什么樣的?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整合,教師明確了教學立意,新文化運動的本質是“人”的解放與發展運動,借用西方的“民主”和“科學”來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從而培養國民健全的人格,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筆者認為本節課的教學不在于知識要點的羅列和記憶,要設計一個平臺,讓學生“穿越”歷史的時空,探觸人性受受封建思想嚴重壓抑的時代,由此點燃人們追求自由、平等和獨立的愿望和情懷。在此立意統領下,以“人權”為主題詞,構建了以“束縛——吶喊——重生”為關鍵詞的教學活動平臺,為學生搭建感悟新文化運動歷史時空的舞臺,學生在此主線平臺下,通過出離憤怒的傾訴、聲情并茂的表白、發自肺腑的吶喊和向往重生的誓言,對教材內容和精選的史料進行個性化整合、研讀,為“歷史解釋”新文化運動創造必要的條件。
還原歷史現場,為歷史解釋尋找原點
任何歷史事件的解釋都離不開其歷史背景和歷史時空,時空性也是歷史學科的主要特征之一。唯有還原歷史現場,引導學生跨越時空的阻隔,看清歷史事件的“本真”,才能為歷史的發展尋找起點,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事件發展的成因、過程和結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結合歷史史料,借助多媒體創設必要的情境,幫助學生超越歷史時空,親自體認歷史事件中的“人”和“事”,對歷史事件的是非曲直做出客觀公正的解釋和評價。學生也在此過程中深刻理解了歷史事件發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在教學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時,教材是這樣描述的:“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學生學到的只是記錄歷史的符號知識,無法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歷史溫度,也就無法理解新文化運動在那個時代發生的必然性和緊迫性。為拉近歷史和現實的距離,讓學生重返“歷史現場”,在歷史原點上來分析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以PPT形式引入如情境材料:①舊時北京大學師生問好場景;②用鮮活生命換取冰冷牌坊的阿毛的故事;③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的政治亂象。學生在這些情境中產生強烈的歷史代入感,以歷史原點的視角來審視新文化運動的背景,這樣的情境創設能夠讓學生觸摸到歷史的經緯,感受到歷史的溫度,從而不斷認識到: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也剪掉了多年來盤在中國人腦后的長辮子。但是,它沒有徹底根除縈繞在國人心目中隱形的精神之辮。在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有家國情懷的人士肯定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豪情來推動歷史的發展和變革。這些人便身先士卒,扛起了新文化運動的大旗,在反思和吶喊中扮演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馬前卒角色。
聚焦歷史細節,讓歷史解釋直面焦點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教師要借助生動詳實的歷史史實,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觸發學生探究歷史的內在動機,幫助學生養成問題意識,讓學生圍繞歷史焦點,形成一定的歷史觀和世界觀。教師要依托教學內容,聚焦歷史細節,特別是觀念的沖突性細節,幫助學生以歷史的方法來剖析歷史,以歷史的眼光來回眸歷史,不斷揭開歷史的真相,探明歷史的發展的脈絡,形成個性化的歷史解釋方法。
在教學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張時,教師將《兼容并包》這一幅精美的油畫展現給學生。學生觀察后發現,一個留長辮子、戴圓帽、穿長袍的人物浮現在畫面上,于是學生開始議論紛紛。教師這時向學生介紹辜鴻銘的相關經歷,學生更加疑惑叢生:昔年人人留辮,獨他剪辮;如今已是民國,剪辮令下了一遍又一遍,他卻堅決留辮;可在那個向西方文明看齊的時代,辜鴻銘這個原本崇尚西方文明的“半個洋人”,卻逆流而行,醉心翻譯儒家經典,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他這樣做究竟目的如何呢?學生對這一細節百思不得其解,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深入探究如下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我們究竟應持什么樣的態度?我們又如何看待新文化運動旗手們的極端行為呢?通過這一問題,追本溯源,引發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歷史解釋更有針對性。
觀念的沖突能激發學生的思辨,如何辯證地認識新文化運動對東西方文化所持的態度,是新文化運動的重難點,同時也是教學過程經常碰到的棘手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從眾多史料中遴選出富有觀念沖突的材料,讓學生在細節中見微知著,將宏大的歷史問題聚焦到一個個歷史細節,一個個歷史人物,以歷史細節為鏡,透析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內涵,緬懷歷史人物所做的豐功偉績。
彰顯家國情懷,讓歷史解釋指向重點
歷史學科需要彰顯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這是歷史學科素養當仁不讓的使命,只有激發學生對歷史的探究欲望,和學生一起對歷史的厚重和深沉作一番體驗和穿越,才能讓學科核心素養在學生的心里開花結果。以史為鑒,方可興國。歷史和未來都存活在當代之中。初中歷史教師要借助歷史史實、歷史史料,引導學生探究、體悟歷史背后蘊含的精神價值旨歸,旨在喚醒人的靈魂,健全人的人格。歷史解釋需要凸顯家國情懷,將人的發展和家國發展融合起來,讓歷史解釋富有召喚力和生命力。
在新文化運動的導入教學中,為彰顯家國情懷,教師選取了陳獨秀同志《敬告青年》里面的一段話為開場白,以激發學生對家國情懷的思考:“怎樣的時代,怎樣的境遇,使他發出如此振聾發聵的吶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穿越歷史的時空,到達“新文化”年代的現場,深刻感悟那些志士仁人與舊思想果斷作出決斷的愿望和魄力,體認那個年代年青人“以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教師和學生一起解釋、分享歷史,既滲透了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培育了學生的愛國精神,更為培養全面而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注入了強有力的歷史文化基因。
歷史解釋素養是建立在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之上的,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突出有效,和學生結成學習共同體,多元化多維度進行歷史解釋,一步一個腳印,聚焦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將學生培養成有歷史使命感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