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全
素質教育是基于學生個性特征發展的一種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下,對學生謾罵甚至毆打等體罰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對于一些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或是性格頑劣、無視學校規章制度的學生,教師該怎么辦?作為教師,采用適度的懲戒是有必要的,也就是說,在素質教育的環境下,教師為了教育和管理犯錯誤的學生是可以采用適度、合理的懲戒方式的。
體罰和懲戒的區別
體罰和懲戒是有本質區別的,體罰是通過對學生身體的責罰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往往伴有身體上的疼痛,這種行為是被我國法律明令禁止的,它會給中小學生帶來身體上和心靈上的傷害,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而懲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古代私塾教學的先生都有一把被稱為戒尺的懲戒工具,當學生有上課不認真聽講、擾亂課堂秩序、未按要求背書、學習偷懶等有違常理禮數的情況時,先生就會將學堂案幾桌上的戒尺拿起,對所教學生進行懲戒。教師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影響課堂秩序,也會遇到一些不愿意完成學習任務的懶惰者。對那些性格頑劣,又不喜聽從說教的學生,苦口婆心地說教往往是無力的,只能讓他們更肆無忌憚,教師適度合理地使用一定的懲戒手段是必要的,會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克服懶散的缺點,讓懵懂的學生意識到做錯事情后果的嚴重性。
適當的懲戒權是教學的必要
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學校在具體的教育進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關系。學校教育教學中不僅有承載學習任務的教育,更有人格修養的教育,自律、自信、自尊和自愛等精神教育也在其中。學校教育是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而德是首位的。古語有云:“人無德而不立”,只有知識沒有人格的教育是失敗的。
保護學生的權益沒有錯,但保障學生受到嚴格教育的權益更重要,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句“嚴師出高徒”的話,意思是對學生要嚴加管教,這里“嚴”的方式包含“懲戒”的意思。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科說:“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就是說,做教育一定要有相對應的懲戒制度,這也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英國在《2006教育與督學法》規定:教師有權通過身體接觸管束不守規矩的學生,政府下發的有關學校的規定中,“嚴格而適度”的懲罰就包括在操場上撿垃圾、抄寫、除草、提前到校以及打掃教室、餐廳、清除涂鴉等具體勞動事項;美國各層級的學校也都有一套詳細又明確的學校規章制度,懲戒的方式包括一般教育懲處和特殊教育懲處;新加坡和韓國則是保留有“鞭笞”懲戒教育行為的國家。
在2009年我國頒布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中,教育部明確了擔任班主任教師有批評學生的權利。但我們的批評大多數是指表達一種對于錯誤做法不認同的態度,跟有具體的措施和帶有威懾力的懲戒還有很大的差別的;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出了必須對實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學生依法依規“采取適當的矯治措施予以教育懲戒”,要“充分發揮教育懲戒措施的威懾作用”。當然,我們是不提倡恢復體罰制度,那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但是,如果一味地偏袒學生的權利,而不強調學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如果學生可以任意挑戰各種秩序而沒有任何的懲戒方式來約束他們,家長和教師也就是僅僅能做所說的“思想工作”,那么,我們就需要思考,這種教育制度是不是合理有效的。從在教學一線工作的這些年的經驗來看,這種說教和無痛癢的思想教育方式往往是不起多大作用的,甚或是徒勞的。筆者認為,沒有具體懲罰方式的教育,也許就是一種虛弱化的、脆弱化的教育,是一種不痛不癢的空洞教育,也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因此,必要的懲戒權利是教師實施有效教育的必要手段。
合理的懲戒方式
本著教育學生成才,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克服缺點為目的的適度懲戒是合理的。常州市一所小學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他們的懲戒方式包括:批評:直接用言語指出學生的錯誤,讓其明白自己的錯處;加倍勞動:將自己力所能及應完成的學業任務和勞動任務完成,并加做一次,然后與學生約定再犯錯,如何翻倍;取消部分特權:取消的特權應是學校正常教學活動之外的,與學生受教育權無直接聯系的權利,如不能參與午間活動等;沒收與違規行為有特定關系的物品:沒收是暫時的,應在短期內歸還學生或家長,如手機、不利學習的課外書、玩具等;靜坐:放學后將學生留下在自己的座位上反思自己的錯誤,并與教師進行反思后的交流;誦讀:誦讀與錯誤行為相關的經典語錄,并進行強制抄寫和背誦;隔離:將無法與伙伴友好相處,或經常影響集體生活的學生從集體環境中抽離出來,與學校專業指導教師在獨立的情境下一期學習一段時間;陪讀:請學生的父母到校陪讀,幫助教師共同督促學生并提高他們的表現。處罰只是一種認識錯誤的方式,警戒錯誤再發生是其目的,幫助學生改正錯誤是懲戒的終極目標。
懲戒和懲罰從字面上看也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具體的運用中只有一步之遙,稍不注意就可能由這個度跨越到那個度里。教師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懲戒的原則就是本著愛學生為目的。懲戒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明白,犯了錯就要敢于擔當,承擔應承擔的責任;懲戒不是他人強加給他的,所受到的懲戒是心甘情愿的。懲戒就是要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要有詳細的操作細則。那些留有教育懲戒權力的國家和地區,對需要怎樣懲戒犯錯誤學生都是有非常明了的規定。韓國的“學校生活規定預示案”,對懲戒的具體對象、因何種原因、使用工具、懲戒部位都做了詳細規定。有了這樣一套具體可行的操作規則,教師在面對犯錯誤學生時,需要做什么,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該做也就一目了然。
懲戒的方式需要和學生在事情未發生前,經過討論確定下來的。教師要讓學生坐在一起商量并討論,最終決定下來,如果違規某一項的話,學生應受怎樣的懲戒。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他的錯誤行為會帶來哪些后果,會受到什么樣的懲戒。學生在接收懲戒時的埋怨和不滿情緒就會減少。
懲戒要適度合理。懲戒是要適度,如果超過限度可能就會傷害到學生,也是老師和家長不愿看到的。懲戒時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更不能使學生的身體健康受到傷害。我們只懲戒錯誤,不傷及學生人格尊嚴和身體健康。
懲戒時要統一尺度,做到公平公正。不可因學生成績好或者差有區別,不可因是班級干部就特殊對待,不可因跟教師親近或疏遠而有所不同。這一點的把握是很重要,教師在懲戒時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不是因為自己情感上的喜好去做,處理事情的尺度一致才不會亂了規矩。
懲戒只是教師教育學生的一種方式,不可以轉化為教師和學生私人之間的矛盾。從本質上講,懲戒是教師的職務行為,懲戒權不是教師個人懲戒時任意使用的權力,而是教育賦予教師懲戒犯錯誤學生的權力,具體的懲戒應該由學校組織專門人員負責實施。例如,還保留著鞭打制度的新加坡的學校,在《處理學生紀律問題的指導原則》里明確規定,要由當事教師除外的授權教師執行;在美國,如果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并影響到教師上課,那么教師還會要求學生離開教室并找校長介入協調解決;在我國的中小學里,對不遵守紀律學生的處理也是交由政教處、訓導處等專門的部門,按照學校規章制度進行處理的。這樣既不會導致教師和犯錯學生直接發生沖突,更不會因為教師在處理違紀學生而影響其他學生上課的情形發生。
對于一個犯了錯誤的學生進行教育時,一定要有懲戒。現如今是獨生子女較多的時代,要在懲戒中讓他們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事情可為,什么事情需要承擔后果。要讓心智未熟的學生學會正確對待生活中的美麗與丑陋,正確判斷是非,最終讓他們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