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晨


20世紀60年代,美國影響幾代人的嬉皮士運動通過“走進荒野”的號令,傳達出對待村野的巨大興趣與反思現代化文明的生活態度,影響著美國的眾多的音樂電影和雜志,但是在美國,鄉村并不是一個所謂的郊區,除了沒有市中心的繁華和人潮,其他的應有盡有,所以這半個多世紀并沒有太多的改變。而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正在飛速地發展一線城市的同時,鄉鎮也改頭換面了。這一巨大的變化就被荷蘭建筑師雷姆·庫哈斯(RemKoolhaas)發現了,并由他策劃了一場有關城市與鄉村發展思考展覽。
2月20日,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歷史上第一個與純粹的藝術無關的展覽“鄉村·未來”開幕。我帶著巨大的好奇與興趣,前去探了探究竟。
全面科普和研究成果展示
對于整個展覽,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巨大的信息量”和“巧妙有趣的介紹”。
趣味性來得很快。在展覽入口處,我就被兩個巨大的展示品吸引:一輛重達15噸的高科技拖拉機,除了外型霸氣,他還是可以通過lpad進行操作;另一個種植西紅柿的獨立艙,能達到一年22噸產量,并且在展覽期間進行種植生產。博物館門前突然撲面而來高科技泥土氣息,嗯,感覺很神奇,像是到了電影里的未來。
進入之后,展覽在一個環形大廳中展開,展廳內部線條流動,頗有一種炫目感。展覽分布在六個樓層,分別展示不同主題。這次的展出說他更像是一個對于鄉村的社會學、人類學調研報告都不為過,從建筑師的視角出發,呈現的全面、科普專題調研,在做出海報、模型、場景布置等方式呈現,探索鄉村背后存在的豐富內涵和可能。
不同的角度解讀鄉村
在我看來,展覽對于“鄉村”的主題拓展很深入,也很有啟發。作為一個全球性的議題,庫哈斯從“鄉村”著手,挖掘了背后的政治、人口、環保、氣候、生態安全等意味。
在展覽中,我看到從大的時間與歷史維度展開的“鄉村”圖像。展覽中有對人類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區域的鄉村面貌與生活方式的景觀式呈現,如古代中國人和羅馬人民享受鄉村生活的圖像,法國路易十六王后在凡爾賽宮制作的人造小村莊等;也有混合現代高科技與傳統農業的不同場景,如風力農場螺旋槳、模仿羅馬雕塑塑造的站在水池前的漁民,無人駕駛的播種飛機污染了水池中的生物。
第一大段落以美國和歐洲鄉村為主,展示了“鄉村”也可以充滿野性想象與文化哲思。展覽呈現了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垮掉一代”一起去荒野體驗、生活、探索存在的原始生命力呈現了法國哲學家夏爾·傅立葉構想的合作性質社區:所有人住酒店大樓,社區溝通通過燈塔完成;呈現了德國軍官古斯塔夫提出的瀝干地中海,創造歐非超級大陸的土地狂想!真的是狂想!但現在回頭再回顧,也覺得這些狂想很有意思。
我看到了作為群體組織與生產方式的“鄉村”發展。如對20世紀土地改革的展示:對因戰爭背井離鄉的難民的關注;以及在城市發展中不斷流落、失語的鄉村人,在互聯網的技術條件上發展電子商務,重新組織和建設鄉村生產力的努力。
我還看到,“鄉村”不但關乎土地,還關乎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展覽中策劃了食品安全、氣候問題與環境發展的主題區,試圖探討城市化發展的困境,以及未來鄉村的新可能。
中國鄉村受到關注
隨著博物館內盤旋的緩坡,進入本次展覽篇幅最大的中國鄉村。是央美團隊一起策展的“中國鄉村新篇”,用兩層樓呈現中國近幾年的高速發展和城鄉變化。
展廳一主要用數據說話,對比了中國、美國和歐洲鄉村發展的數據,包括不同區域的鄉村分布、耕地面積等;聚焦了過去三年里,在中國幾個不同省份農村的具體調研。密密麻麻的數據分析圖和案例解釋像板書一樣地印在墻上,十分有中國科普的教育氛圍,不過大家都看得十分的投入,看來外國人很想了解更多的中國。下一個展廳“改革發展”,這里展出的鄉村開會的會議室布局,讓我感受到真實和有趣桌上放著中國國旗和黨旗的環形的會議桌,條狀的座椅,混合了既有秩序感又試圖聯系群眾的感覺。展廳墻面上掛的電視,在循環播放著中國新聞,真是一下子把感覺拉回每晚7點半,也吸引了不少美國觀眾停留觀看。最后的展廳主要展示農村新技術的運用,非常生動,有清華大學研發的“農村生態戶廁系統”,巧妙地利用了有限的廁所面積,讓功能性和舒適性都大大地提升。最有趣的還要屬展示廳那一排華為手機,不停地循環播放抖音、快手、淘寶、小紅書上的短視頻,邊上的介紹里寫的是各種因為網絡短視頻走紅的鄉村紅人,和網上最歡迎的土特產品等,都十分地接地氣。
問題或許從未像今天這樣迫切
總的來說,我還挺喜歡這個展覽。它將鄉村的話題加上科技的力量,從大都市的角度發問,添加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思考,既反思了城市快速發展必然帶來的問題,也引導觀眾一起想象鄉村的可塑性。嚴肅中不失有趣。
作為一名建筑師的策展人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他的理性思維、人文關懷和全局視野值得我學習。隨著2020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大流行,對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方式的反思或許從未像今天這樣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