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種特有的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書法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承繼載體,影響著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和地區。在進行書法創作時,書法家時常會受到自身心理狀態和意象思維的影響,進而左右著其將所想轉化為實際形態的具體操作方式。因此,為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書法家在創作中應調整好自身的心理狀態,結合書法創作要表現的內容,合理選取意象思維。
關鍵詞:書法創作;意象思維;心理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意象的使用。當然,中國書法能夠發展至今,也與意象的使用有關。書法創作的心理過程,指的是由意象思維所控制,對言、象、意進行合理調控的過程。自古以來,書法家基本都會將意象思維融入創作對象中,進而將所感悟的情感、想象和記憶融入書法作品中,增加書法作品的靈氣和感染力。因此,探討書法創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書法創作心理和意象思維概述
(一)書法創作的心理
書法創作的心理,又被稱為創作的情感,指的是創作者先天對于書法創作的主觀認識和后天形成的客觀認識。在書法創作中,創作者的心理對其創作行為具有很大的影響。一般情況下,較好的創作靈感和優秀作品的創作都離不開創作者積極的自我心理表達。若創作者的心理狀態消極或者不愿表現自我心理,就難以獲取創作靈感,更不用說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了。
(二)書法創作中的意象思維
作為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意象在古時指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現亦指人類大腦意識活動的產物。《周易·系辭》有說“立象以盡意”,由此可知,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意”指思想,“象”則指客觀的樣子或景象。因此,意象就是指客觀事物與人們的主觀思維交融后所形成的內心形象。換句話說,意象就是人們在對客觀事物進行想象后產生的事物。所謂意象思維,指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進行想象的固有方式,是經過一定時間所形成的一種個人風格和習慣。在書法創作領域,創作者的意象思維越具有新意,其創作的書法作品就越有個人風格和創新精神,也就越優秀。如佛家的“禪定”、道家的“抱一”一樣,意象思維在書法藝術創作過程中通常也體現在悟上,悟書寫之法、悟人生之道、悟創新之意,就是要用意念讓自己保持最佳的心態,進而提升自身的藝術層次。如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勤學苦練,終于使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的境界。又如張旭從樵夫與轎夫讓道中悟到書法應有章法布局,其書才顯得筆畫勻稱,錯落有致,后又從公孫大娘舞劍中悟到書法神韻,使其草書達到了更高的境界,線條更加姿意狂放。再如黃庭堅從長年蕩槳中悟出筆勢。總之,這些書法大家大都運用了意象思維,將自己所見的物象跟書法創作聯系起來,最終獲得了各自的書法造詣。由此可知,除夯實自己的基本外,書法創作者還應有悟性,應創造性地運用意象思維,才能達到更高的書法境界。
二、書法創作心理和意象思維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一)書法創作心理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講,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取決于其內心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和情感。在書法創作中,創作者的情緒、性格、創作動機都直接影響著其自身的書寫體驗。若創作者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其創作水平會進一步提高;若創作者受到消極心理影響,其在創作中會難以突破瓶頸。
首先,從情緒角度講,人的情緒能夠控制自我效能感。所謂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在內心對自己能力的一種判斷。若創作者對自己的判斷貼合實際,則會更好地審視自己,發揚長處、補足短處,從而創作出更好的書法作品;若對自己的判斷過高,則會產生自負心理,在書法創作中可能會出現盲目創新等行為;若對自己的判斷過低,則會信心不足,甚至產生焦慮、恐慌等情緒,難以提高其創作水平。
其次,從性格角度講,性格體現了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一個人的長期生活中養成并且影響著其生活。在書法創作方面,創作者的性格對其自身的書法創作具有重要影響。“人如其名,字如其人。”從某種程度上講,書法作品體現了創作者的性格,能夠反映創作者的處事態度和行為方式。例如“草圣”張旭性格豪放,為人灑脫、豁達,其書法作品多奔放豪逸,給人以痛快淋漓之感。再如顏真卿秉性正直,篤實純厚,剛正有氣節,故其真書雄秀端莊,行書遒勁郁勃。
最后,從創作動機角度講,創作動機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是創作者進行創作的前提,并對所創作出的作品具有重大影響。不同的創作動機會誘發不同的創作行為,進而導致不同的創作結果,有感而發的作品和被迫創作的作品具有明顯的區別。因此,為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創作者應明確正、負兩方面的區別,即明確有感而發的創作行為與被迫創作行為的區別,進而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創作動機。
(二)意象思維對書法創作的影響
作為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瑰寶,書法在促進中國文明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書法創作并不是簡單地進行手動書寫,更在于將自身的情感與客觀事物相融合,并在書寫行為和書法作品中表現出來。所謂書法創作的意象思維,指的是創作者在長期的書法學習中不斷進行想象,所形成的一種個人風格和習慣。當然,書法創作意象思維的形成并不容易。首先,在意象思維形成的初始階段,創作者要有一定的知識文化積累,要努力尋找與自己的意象思維相契合的創作語言,將個人情感在創作對象中表現出來。經過時間的沉淀,使自己的意象思維與創作語言達到完美契合,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其次,在初步形成自己的意象思維后,還要在不斷的否定和肯定中前進。從某種程度上講,不同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閱歷會產生不同的意象思維,不同的意象思維則會產生不同的書寫風格。因此,創作者要不斷地對自己的書寫風格進行否定與肯定,不斷尋求最合適的意象思維和書寫風格。最后,在書法創作中合理運用意象思維,將創作者的個人情感與創作對象完美融合,從而創作出優秀的書法作品。
三、書法創作心理與意象思維的研究意義
及其融入書法創作的途徑
(一)書法創作心理與意象思維的研究意義
第一,能夠豐富書法理論。書法創作心理研究屬于書法學科與心理學學科的交叉學科研究,對各領域的創新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從古至今,中國書法史學研究豐富,但技法、素材、材料等偏物質世界的純書法創作理論研究較少,對書法創作心理的研究則更少。目前,雖有關于書法創作心理的研究成果,但大都偏于心理學而沒有對書法本位的研究,或研究不深入。因此,本文關于書法創作的心理和意向思維研究,有利于豐富當代對書法理論的研究。
第二,有助于推動當代書法創作的實踐。書法創作帶有主觀性,是創作者的審美心理和意象思維,對于自身意識的一種再造過程。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它具有明顯的抽象性、寫意性等特征,而且這種特征不僅表現在作品自身,還表現在書法家的審美意象熔鑄等創作心理過程中。正因如此,對書法創作過程及其行為意識進行解讀難度非常之大。但若能理解書法創作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規律、過程等內容,并進行表述的理論化,可以讓創作者更好地掌握其中的方法,把藝術創作的主觀性轉化為實踐性,從而促進創作者書法創作能力的進步。
(二)書法創作心理與意象思維融入書法創作的途徑
上文已經對書法創作心理與意象思維在書法創作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并說明了情緒、性格、創作動機、意象思維等對于書法創作的影響。由此可見,將書法創作心理與意象思維融入到書法創作中,在創作時積極調整好自我的創作心態十分重要。
首先,要練好書法基本功,可以選擇一個自己真心喜愛的古代書法字帖進行認真研習。在對傳統書法進行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創作者若能做到“心不厭精,手不厭熟”,就可以讓自己的筆墨運用自如,使得各種書法技法了然于心。如對“二王”、褚遂良等書法都進行深入研究,取其之長,并最終形成自己的書風。與此同時,創作者還要注重對書法理論的學習,在練就扎實的書法基礎后,其創作的心理也能夠更加平穩,如此便可促進書法創作的進步。
其次,要提高創作者自身的文化修養。從某種程度上講,創作者的文化修養決定了其自身的書法作品品位。因此,除日常的基本功練習外,書法創作者還應重視自身知識文化的積累。在閑暇之時,書法創作者可多讀一些古人前輩的文章,也可以賞析名家的水墨畫,陶冶自己的藝術情操。此外,為強化意象思維,書法創作者應對筆墨、文字間的微妙聯系進行深入研究,并探尋其中的藝術規律。
最后,創作者要提高自身的悟性。法國著名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曾說:“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創作者應善于對自然與社會中的事物進行感悟,以此激發出審美情趣,進而促進其積極創作心理和良好意象思維的形成。從一定程度上講,書法創作過程就是創作者的主觀精神和客觀世界之間碰撞的過程,也是其產生創作動力與激情的過程。生動形象的客觀世界在經過書法家心理與意象思維的轉化后,就可成為鮮活的書法創作素材,而創作者的心理與意象思維則在筆墨勾勒之中得以充分滲透。因此,創作者若要將創作心理與意象思維融入到書法創作中,就必須投身于大自然,認真觀察體會四季變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與奧妙,深入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此增長自身的見識,開闊自己眼界。此外,在不斷提高審美情趣的同時,創作者還要運用積極的創作心理與良好的意象思維,創作出獨具風格的優秀書法作品。
四、結語
綜上所述,書法作品風格、品位與書法創作者的創作心理與意象思維息息相關。作為一種藝術思維,書法的意象思維是書法創作者在將其抽象思維融入書法創造過程中形成的。因此,為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書法創作者在進行書法創作時應調整好心理狀態,合理運用意象思維。
參考文獻:
[1]孟慶星.論意象思維與書法創作心理[D].南京藝術學院,2016.
[2]陳力.淺談書法創作的心理和意象思維[J].中國民族博覽,2019(3).
[3]孟慶星.書法圖形的認知,生成機制的心理分析:兼論字本位與書法創作[J].中國書法,2016(4).
作者簡介:
靳曉華,《美與時代》雜志社執行主編。